文章分類

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藝文走廊開幕致詞

上星期校務會報時,胡主任預告今天藝文走廊推出的展覽,是由校內主管「共襄盛舉」,當時我說屆時大家可以體會「濫竽充數」成語的意義。事實上我是被「逼上梁山」;不過我不能代表其他主管說話,他們最少也是「沒有三兩三,怎敢上梁山」,前人認為膽重三兩三銖,意為是有膽識的。
我的作品以往被張貼示眾的都是作文,很明顯的,假如作文也算才藝的話,我僅得「獨沽一味」。另一方面,如果要問我有什麼看家本領,在以往或可說攝影成像,我在做研究生起,就以電子顯微鏡為主要研究工具。早期,電子顯微鏡的操作與試片製作都較困難,能攝得清晰美觀的照片要有點本事,像差調整、聚焦、電子束均勻度與強度、曝光時間要配合的剛剛好,而在這方面我累積了一些經驗,因此平常攝影,聚焦、設定光圈、取景比一般業餘者稍佳,還稍稍贏得一些美譽。不幸由於科技的進步,這項技術被傻瓜相機擊敗,只好退出江湖,列於「無才藝」之林。
清華大學中文系前系主任朱自清先生在「關於傳統對自然與藝術態度」一文中提到,清朝大畫家王鑒說:「人見佳山水,輒曰:如畫,見善丹青(國畫),輒曰:逼真」,如畫與逼真都是有價值的評語,到底如畫好呢?還是逼真好呢?
先有真才有畫,但在我國典籍中,後漢書首記:「馬援為人明鬚髮,眉目如畫」,如畫指形狀勻稱,線條分明。中國畫東晉時山水主要為人物之背景,直到唐朝,仍以故事、人物為主,但山水畫的數量開始增加,並分為李昭道的「青綠山水」與王維的「水墨山水」兩派各自發展。蘇東波念奴嬌有云:「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國畫南派寫意,北派寫實;南派王維畫中有詩,出常理外,如畫指其意境。另一方面,作畫常有「美化」之舉,,如聖誕卡中景色常帶美感,滿目風景,唯有美者才如畫。逼真意為與實物貼似,道家如老莊謂自然,逼真首見水經注:「山石似馬,望之逼真」,靜物而顯氣韻生動。西洋畫由寫實、寫意,而印象而抽象,逐漸脫離逼真。
有學者將五幅海報展示給學生做實驗,瞬間能決定喜好的人,數週後大都維持不變,經仔細檢視的人,反常改變意見。瞬間決定是利用潛意識,透過聯想,將多種因素納入考量,衡量重要性,而展開平行思考,在找尋連結、模式與相似性過程,追蹤心理感應、情緒、身體知覺與隱喻等,將所有心理工具用上。用意識思考的時候,傾向一步步推進,專注於少數幾個核心事實與原則,比對新情境與舊模型,試著把支離破碎的問題拼湊完成。潛意識對藝術欣賞有很重要的影響。
攝影是將影像透過攝影器材存入記憶媒體的過程。許多得獎作品是「一按快門而成歷史事件」,一剎那成永恆,講究的是掌握動作及時性,稍縱即逝。把所拍到的影像與原物作比較應屬逼真,但是否能恰確擷取景觀、捕捉風景流光、人物之情緒神韻、藝術品特色、場合氣氛等常是見仁見智的,也是可訴諸公論的。與之相較繪畫經藝術家刻意營造畫面,將概念溶入畫筆,作合理化處理,容許反覆雕琢,較無現場感。

總之,藝術有五花八門,欣賞自在人心,大家同樂就達到效果,又何樂不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