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文學與語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工作坊」開幕致詞

很歡迎大家到清華來參加「文學與語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工作坊」。今天我得以「藝文愛好者」身份加強對文學批評的瞭解很感慶幸,是帶著相當愉悅的心情來參加盛會。
198610月起,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1995年因應人社院系所整併而更名為中國文學系)在清華大學臺北辦事處「月涵堂」舉辦每月一次的「中國文學批評小型研討會」,開始在中國文學研究領域中引導文學批評的討論風氣。這項活動以及隨後由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贊助主辦的「明代文學與思想研討會」(陳萬益教授主持)、「古典小說與戲曲研討會」(胡萬川教授主持),匯集了當時國內中文學門內古典文學研究者共同關切與思考的議題以及研究取向,形成今日古典文學研究者口中所謂的「月涵堂」記憶。
20064月在幾位任教於各大學中文系的古典文學研究同好的發起下,由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辦的「百年論學——中國古典文藝思潮研讀會」,更是試圖回應當代知識與論述語境所帶來的問題與挑戰,重新反思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得以形塑或展示的學術內涵。2009年一月,陳國球教授接任香港教育學院語文學院院長一職之後,即屢次談及「月涵堂」小型研討會的歷史位置,因此而有了召開「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工作坊」的構想,第一次的工作坊便是在香港教育學院舉辦的。陳國球院長並且邀集臺灣大學鄭毓瑜主任、政治大學廖棟樑與曾守正教授以及本校蔡英俊教授能共襄盛舉,輪流主辦工作坊的學術活動。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很高興負責今年度的工作,竭誠歡迎各位的蒞臨。
清華大學中文系前系主任朱自清先生在「文學的標準」一文中,將標準分為直接承受不自覺的標準與經過衡量的尺度兩類。以為中國封建集團主導的傳統文學標準大概可以「風流儒雅」一語來代表。載道或言志的文學以「儒雅」為標準,緣情與隱逸的文學以「風流」為標準。「儒雅」的人,「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有一定的抱負、涵養而「含英咀華」,「風流」的人,縱情於醇酒美人,或寄情田園山水,得有「妙賞」、「玄心」、「深情」,而以精妙文字發抒。但歷代文字的發展,中間有許多變化,產生新的尺度,雖然大致伸縮於「儒雅」、「風流」之間,但每次伸縮長短不同、疏密不同,文學由特色中拓展。
與此相映成趣的,周作人先生在「新文學的源流」一書與前台大中文系林文月教授在「中國文學」一文中,簡約的把中國文學主流分為言志與載道兩派,與時代治亂有關。大抵政治安定一統時期,以載道派為主流,紛亂離析時期,以言志派佔上風,因而先秦、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以言志為主,元朝文人地位低落,代表文學是曲,科舉制度廢除,使文人努力經營流行於民間之散曲、雜劇,湧起言志文學波瀾;兩漢獨尊儒術,唐代文學理論「學以為道,文以為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宋代「文以載道」盛行、明代前期以八股取士,加上復古運動,清代文學界普遍掀起復古熱潮,均歸於載道派,但同時有漢代流傳民間抒情樂府、以言志為主唐詩、宋詞、明代性靈派、俗文學以及清代章回小說的創作都很盛行;民國以來,白話文運動使只要識字的人都能寫白話文,文學不再是載道的工具。
從學習的觀點,文學批評是指對文學作品佈局、鋪陳、結構、詞藻、關懷、寓意的價值判齗,提供讀者參考,以協助其理解、欣賞作品。另一方面,可影響甚至引領文學風潮。一般認為中國「文學批評之祖」是曹丕的《典論.論文》,開創了文學批評的風氣,明白揭示文學價值,「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而不再是依附在「載道」重任下的附庸。另一方面:「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而中國文學批評"專書"之祖是「文心雕龍」,「體大而慮周」,對唐以後的作家、批評家,都有相當大的影響。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為近代詞學批評的名作。
胡適之先生說文學革命都從文字或文體解放開始。我國在戰國時代,孟子即有「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說法,可見各地方言已不統一,文體與語體不一致。漢代一統中國,中央政府只能用「文言」作全國交通媒介。漢武帝時,公孫弘上書:「文章爾雅,訓辭深厚,小吏淺聞,弗能究宣,無以明諭天下」,古文已與民間用語脫節。現代語體文學一般認為受西方影響,但實源自孔子「有教無類」,讓平民有機會受教育成為「讀書人」;司馬遷遍遊名山大川,用幾近說話的文體作「史記」,樂府詩來自民間。另一方面,中唐時期禪宗和尚就開始用口語記錄大師說教,以求真與爭取群眾,流行後,「語錄」就成為一種著述體。到了宋朝,道學家也留下許多語錄,另外「筆記」雖以文言為主,但很接近說話,目錄家將之歸類於「筆記小說」項下,宋代印刷與教育發達,導致詳明如話的文體興盛,胡適之先生說宋人「做詩如說話」,元、明、清俗文學興起,直到現代。原來不夠「儒」、「雅」、「風流」之作,用「人情物理」、「觀風」尺度處理,不局限於「上德化下」,而且可「下情上達」,取其自然。民國以來,知識階級擁戴「民主」與「科學」,鼓吹現代化,與白化文學配套的有「國語」運動,在文學高度深度與廣度上求新,至今方興未艾。
曹丕《典論.論文》在「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後說到「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自清代中業,西力東漸,國學國故在現代化浪潮下,備受西方文明考驗與衝擊。近年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民主政治有普遍失能之兆,中國政治前景未明,加上世界人口爆炸、能源短缺、氣候暖化等關係人類生存問題席捲而來,文學在此劇變之局角色必然關鍵,發展願景應是重要議題。現時台灣社會處於中國歷史上從未有的自由民主、教育普及、經濟繁榮以及國際化環境下,佔有文學發展的制高點,是否能把握歷史契機,大放異彩,尚待方家共同努力。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推動、主辦的中國文學批評研討會,曾經帶動國內古典文學研究的風潮,古人云:三十年為一世,世代更迭,希望透過這一次的工作坊再次招喚更多中生代與年輕學者的參與,藉此引動中國文學批評的研究與討論風氣,而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願意再度出發,成為一個訊息與成果往來互動的學術交流平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