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2年2月4日 星期六

南加州清華校友會「清華100:過去、現在、未來」演講

清華大學去年慶祝百周年,我曾於去年四月與五月到北加州分別參加新竹清華與兩岸清華校友慶祝活動。由於我三十幾年前曾在南加州工作過一段時期,深知南加州的重要性決不亞於北加州,對未能走訪南加州校友總覺禮有未周,今天算是夙願得償,很高興得與大家見面。
前年三月顧秉林校長率團訪問新竹清華大學,我們有機會接受台灣大報「聯合報」專訪,而「聯合報」大幅報導的標題是「兩岸清華內外神似,校長一見如故」。報導重點包括:1956年,北京清華校長梅貽琦自美來到新竹主持清華建校。新竹清華並無一物自北平搬來──除了梅校長本人以及校訓、校歌,還有那筆一百年還沒用完的「庚子賠款」。兩校發展路線也鬼使神差般相似,都先發展理工、再補足人文養分。不僅內在精神神似,就連「外表」也同樣傾國傾城,都是兩岸票選「最美大學」。
在去年424日校慶前一天,北京「中央電視台」、「新華社」與「中新社」記者曾連袂到新竹清華大學採訪。他們報導說:走進校園,馬上感受著同一個名字下兩所學校的親緣。兩岸清華同根同源,兩岸清華不僅有同樣的校名、校歌和校訓,觸目可見的紫色,「新竹清華的前五任校長都出自北京清華,他們把治學理念、育人精神和校風都帶到了新竹清華。兩岸清華人在一起,總有著別樣的親切。」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0年三月我與顧校長第一次見面起,在不到兩年時間,我們有九次在不同城市聚會,而通常每次又有好幾次會面交流的機會。見面機會比自己親兄弟還多,可見兩岸清華關係的密切。
去年十一月,可謂兩岸清華月,在一週內,先後在台灣舉辦「兩岸四地清華校友會、香港清華校友會副會長宗家源校友「清詩華墨─宗家源詩書展」捐贈典禮、兩岸清華校友高爾夫球隊聯誼、北京清華校友組成的知名樂團,水木年華在全校運動會選手之夜演唱會,密度與強度都顯示兩岸清華交流密切非比尋常。
約一個月前,新竹清華到北京清華舉辦「新竹清華日」。去年七月我在成都參加「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時,向顧校長提出舉辦「新竹清華日」的構想,顧校長「二話不說」,當即應允,為兩岸清華再締造新里程碑!也開北京清華舉辦台灣高校日活動的首例。「新竹清華日」活動,一連兩天,首先由新竹清華12位鑽石級的名師分三場次做公開演講,這些名師都是在相關領域上學有專精,並善於將知識學問清楚轉譯成學生認知所能了解的形式的教師,另有兩校學生乒乓球友誼賽。同時進行新竹清華大學教、學、研說明會、交換生座談及茶會。
兩校的交流事項,從清華盃圍棋橋牌賽,到能源、奈米領域的學術研討會;從早年的學生交流協議,一直發展到兩校的全面合作協議;從剛開始的學生暑期項目,到今日北京清華規模最大的校際交流生的交換,無不生動的體現了兩岸清華交流日見頻繁、合作日益深入的發展態勢。兩校每年各投入相當經費,進行共同研發合作已進入第三年,兩岸清華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也已於今年正式上路。在今年百年校慶之日,更共同舉辦校慶的系列活動,也互派代表致賀觀禮,分享慶典的喜悅。
今天兩岸清華師生同仁、校友與貴賓在南加州歡聚一堂,我們要特別感謝兩岸清華的共同校長:梅貽琦先生。梅貽琦校長擔任北京清華校長十八年,新竹清華校長六年,共長達二十四年。去年百年校慶前北京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一個時代的斯文:清華校長梅貽琦,」作者是黃延復、鍾秀斌兩位先生。其中敘述194812月北京國共戰事尾聲時,教務長吳澤霖先生在梅貽琦校長離校時問他:「聽說你要走?」梅校長說:「我一定要走,我不走,沒有辦法保護清華基金。」這段話後來得到完全的證實,包括梅校長臨終前病床下始終放著一個加鎖皮包,梅校長逝世後,大家打開皮包,發現全是清華基金帳目。梅校長治校期間,清華人才輩出,例如出自西南聯大的李政道和楊振寧先生,加上出自新竹清華的李遠哲先生,使得清華成為華人地區唯一擁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正如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蔣夢麟先生執椽祭文中所云:「人才之盛,堪稱獨步全国,貢献之多,尤彰明而昭著,斯非幸致,實耕耘者心血之所傾注。」
今年適逢梅校長逝世五十周年,新竹清華正規劃一系列紀念活動。「一個時代的斯文:清華校長梅貽琦,」作者之一的鍾秀斌先生預計下週到校訪問。另外新竹清華駐校作家岳南先生去年出版《南渡北歸》套書,是以民初到內戰時期知識份子遭遇為主題的巨作。在時報出版社為本套書所出專刊中,列舉二十八位學術大師,其中至少有十九位為清華人。從一個清華人的觀點來看本書,感覺處處皆見清華人,遍地皆為清華事,情節扣人心弦。岳南先生有意以三年時間,撰寫「梅貽琦大傳」,兩岸清華共同永久校長行誼,在岳南先生史家筆下將得以廣為流傳,是所有清華人所深切期待的。另一方面,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梁啟超先生曾孫女梁帆博士目前在擔任新竹清華客座教授講授「經濟學與倫理學」課,並擴及生態經濟學及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課程。去年岳南先生除在清華通識講堂以「二十世紀知識份子的南渡北歸-以西南聯大為主軸的起承轉合」為題演講。並與梁帆女士共同參與「梁任公來台百年紀念會」。今年學校規劃邀請清華名師後人到校訪問交流,並積極籌建清華名人堂。清華百年風華,有大師前賢光耀,發揚光大是現今清華人的責任與使命,能不凜然?
在台灣,清華人在政治、經濟、社會、學術、教育各層面,在國家發展史頁上,同樣居功厥偉。1949年,中原板蕩,國民政府播遷台灣,風雨飄搖之際,孫立人將軍正式就職臺灣防衛司令。1950年接任陸軍總司令兼臺灣防衛總司令至1954年。1921年畢業的吳國楨校友,1949年至1953年擔任台灣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行政院政務委員,一文一武分別擔任台灣軍政首長,為穩定台灣,建設台灣為自由民主基地奠定良好的基礎。近一甲子來,清華大學校友與教師中出了俞國華、劉兆玄兩位行政院長,四位教育部長,負責我國科學發展的國家科學委員會成立四十四年來,歷任十三位主任委員,包括最先三位,有六位歷時二十五年是清華人,原子能委員會成立五十六年來,歷任十位主任委員,有七位歷時四十四年是清華人,中央研究院自1957年起,五十四年來,歷任六位院長,其中四位即胡適、錢思亮、吳大猷、李遠哲四位院長歷時四十一年是清華人,台灣大學自1951年起,六十年來,前兩任校長,錢思亮與閻振興校長分別是清華化學系與土木系畢業生、任期長達三十一年。同時在學術界清華大學校友出了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十二位中央研究院院士。清華教師中,歷年來有十六位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十六位教育部國家講座,四十一位教育部學術獎得主,年青教師中,有三十二位獲得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得獎比例遠遠超過國內其他各校。
另一方面在世界科技產業聚落評比第一,去年產值高達720億美金的科學工業園區,是在本校前校長徐賢修校長擔任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任內設立。對我國產業發展有重大貢獻,有科技產業搖籃,執行長培訓所之譽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包括現任院長在內的近四任院長,有三位院長都是清華人。在新竹清華校友中,至少出了五百位高科技公司總經理級高級主管,在新興產業如面板、發光二極體、太陽能電池產業更居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外台灣民主運動先驅殷海光先生、考古學巨擘李濟先生、文學大師林語堂、梁實秋先生,史學家錢穆先生,文學外交長才蔣廷黻、葉公超先生也都是清華校友。
新竹清華學生近一、兩年在國內外大賽屢傳捷報,如資訊工程系學生團隊連續獲得三項國際大賽榮譽;大學部學生團隊榮獲全球最大規模的超級電腦研討會「國際高速計算會議學生叢集電腦計算競賽」世界冠軍連莊榮譽;同時研究生團隊榮獲微軟全球潛能創意盃「嵌入式系統組」冠軍;本校阿卡貝拉人聲樂團「海鷗‧K」,到韓國參加人聲樂團亞洲大賽,赴香港參加2011「香港無伴奏合唱比賽」,均順利為台灣抱回大賽冠軍等。由這些例子,可略見清華學生能文能武,潛力無窮。
新竹清華擁有最具向心力的校友,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原核子工程系)1969級校友李偉德博士,於20105月捐贈新台幣壹億伍千萬元協助興建「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1973級物理系校友謝宏亮董事長,捐贈價值不菲的羅丹巨型銅雕「沉思者」;清華所發動之「百人會」,也在校慶前達陣成功募得新台幣壹億柒仟萬元,用以興建「校友多功能體育館」;今年即將動工的清華實驗室,將供材料、化學、化工以及物理系四系進行跨領域的實驗研究使用,目標向校友募款兩億元,也迅速獲得超過壹億肆千萬元捐贈,達陣之期不遠。另一方面由企業界校友籌設的大清華基金,已募得三億元資金,將以部份獲利所得挹注學校。
去年教育部第二期「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審議結果出爐,本校獲得每位學生所得經費最高,總額每年新台幣12億元補助。最近並蒙新竹市政府同意無償撥用緊鄰本校南校區6.43公頃文教用地作為本校新校區,使本校得以持續提昇軟硬體建設,強化教學、研究,並擴展國際化視野,在全校師生的努力下,成為華人地區首學、邁向世界頂尖大學的目標,將指日可待。

去年上海交大的大學評比結果,在兩岸四地三千多個大學中,北京清華第一,新竹清華第四,如果考慮規模因素,新竹清華是第一。兩岸清華合作,打遍天下無敵手,一加一遠大於二,相信在眾校友強力支持下,兩岸清華必可共創第二個燦爛百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