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人文社會中心諮詢委員會致詞

首先很感謝各位諮詢委員來參加今天的會議,尤其各位校外委員都是學界巨擘,願意撥冗到清華為人文社會領域發展賜予卓見,在此代表清華敬致深沈的謝意。

本校人文社會中心獲得教育部高度肯定,連續幾年均得到最高額補助,根據教育部補助辦法規定,教育部與學校各分擔百分之四十與六十經費,本校自樂於配合。另一方面,因為深盼人文社會中心能發揮提振本校人文社會領域研究與教學水準,本校在往年也額外提撥遠比教育部補助辦法規定多的經費給中心,以符本校人文社會領域教師對人文社會中心期待。由於種種原因,諮詢委員會至今還是第一次召開。對於中心自主研究與提振本校人文社會領域研究與教學水準這兩部份的規劃與方向,也盼望諮詢委員會能協助共同釐定。也因此今天諮詢委員會出席的成員,除校外委員外,還包括學術副校長、教務長、研發長、人文社會學院院長、科技管理學院院長以及共同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最近報載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王國維先生女兒王東明女士,現為百歲人瑞,定居台北。王女士對記者表示,清華大學在北京時以文史馳名,在新竹則以理工見長。事實上,清華在1925年成立國學院,延攬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四大導師,振動學術界,自此樹立成為國內頂尖名校的基礎;1956年在台設校,雖自理工科系開始,但一直重視人文學科的發展,由原擔任理學院院長,後任校長的沈君山教授主持規劃設立人文社會學院,在理學院先後設立中國語文學系(1980)、外國語文學系(1982),到1984年水到渠成,在成立台灣第一個人文社會學院時,延攬李亦園院士為第一任院長,增設經濟學系及共同學科,再陸續成立歷史(1985)、語言(1986)、社會人類(1987)、哲學(1994)等研究所;據了解,當初李亦園院長答應來清華時,曾提了三條件,一為人文社會學院要有獨立館舍,二為圖書館須有人文社會分館,三為須成立社會人類相關單位,後來一一實現,也奠定了人文社會學院的良好基礎。同時,學校在1992年將共同學科改名,成立國內第一個通識教育中心,2000年則成立國內第一個科技管理學院,現今人文社會領域教師約占全校教師之百分之三十二,歷年來,在教學研究上有相當優異的表現。另一方面,近數年來,清華面臨人文社會領域教師退休潮,以及流失部份教師,年資五年以內教師所佔比例很高,因此需要格外加把勁,才能更上層樓。人社領域是清華發展最重要與關鍵領域之一,學校必將鼎力運用資源支持,也將多仰賴諮詢委員們協助。最後再一次像各位委員致謝。

2012年2月23日 星期四

頒授廣達電腦林百里董事長名譽博士學位典禮致詞

清華大學今天很榮幸授予廣達電腦林百里董事長名譽博士學位。清華去年慶祝建校百周年,到今年四月整整滿一百歲。在推選百周年慶名譽博士學位人選時,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精神為推舉方向。林百里董事長在產業創新與人文關懷兩方面均成就非凡,本校名譽博士審查委員會咸認林百里董事長為本校校訓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典範足式,一致通過授予林董事長名譽工學博士學位。
林董事長為世界高科技產業領袖,其所經營產業長期為業界龍頭。另一方面,董事長為重要的藝術贊助者,在文化教育方面更不遺餘力,1999年成立廣達文教基金會,成為台灣推廣文化、藝術和教育最重要的機構之一,由藝術文化豐富大家的生活。「工程師的技術,藝術家的眼光」,在產品設計、技術與經營創新均獨步群倫。
清華大學與林董事長結緣長達四十年;早在林董大學時期,即因做作業需要而到清華使用較先進的電腦。後來林董就業後與溫世仁先生共同設計出台灣第一部電腦,獲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頒發的第一屆「青年獎章」。1988創辦廣達電腦1999成為全球「筆記型電腦」代工龍頭,2011廣達事業集團營收首度超過新台幣一兆元。另一方面,林董對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很是推崇,認為是世界名校中最好的校訓之一。2009年八八水災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維提議,在屏北高中設立「清華實驗班」,即「小清華」,照顧受災原住民學生,林董率先響應。清華大學很高興不負林董期望,在「小清華」的輔導上,交出了漂亮成績單。今天稍後會有林董捐贈給清華「廣達研發雲」,在此先致最深忱的謝意。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在赤壁懷古時感嘆「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風流一般形容風度好,溫文爾雅,才華富贍,舉止瀟灑,談吐不俗。清華大學文學院前院長,有民國百年哲學第一人之譽的洪友蘭先生在「論風流」一文中闡釋風流人物具有下列特質:
一、玄心:超越自我,不斷創新。
二、洞見:見人所不能見。
三、妙賞:對於美有深切感覺,能窺其奧妙。
四、深情:對於萬物都有深厚的同情。
林百里董事長在事業經營上不斷創新,自強不息,見人所不能見,在藝術欣賞上,能窺其奧妙,在推廣文化、藝術和教育上「厚德載物」,是絕頂的風流人物。同時林百里董事長人如其名,是產業界的百里之駒,在清華歡慶百年之際成為清華人,是雙百最完美的結合。
最近有人計算歷史人物的財富,最富有的人,首推約翰洛克菲勒,財產估計比連續多年名列美國首富的比爾蓋茲多五、六倍。洛克菲勒創辦長期為世界最好大學之一的芝加哥大學,他在給子女的信中說:「這是我一生之中最明智的投資,讓最優秀的文化傳承給下一代,為我們青年造就美好未來,為未來造就青年一代」。林董事長一向注重教育,有「大學不應只培養耕牛,也應培養賽馬」名言。我們期盼最新的清華名譽博士能成為現代的洛克菲勒。不僅在事業更上高峰,積極推動藝文外,更能以貢獻教育留名青史。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趙元任院士先祖趙翼有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華大學在百年樹人之際,深慶得人,願與林董事長一起,共領風騷數百年。

    

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清華大學全台推進「高中學術列車」記者會致詞

大學的傳統任務是培育人才,傳播知識,進而創造知識,近年思潮是更應指引社會進步方向,藉社會關懷,推動社會與人類生活方式的革新進步。這部份非常需要借助媒體的力量。清華在近兩年陸續在此召開向社會大眾介紹學校「住宿學院」、輔導八八水災受災戶「原住民實驗班」,即「小清華」以及今天「高中學術列車」記者會,也是基於與社會共享學術資源理念,希望能引起共鳴,以收推動與推廣之效。
清大去年在慶祝百年校慶之際,推出「清華開放學堂」開放給民眾參與,獲得熱烈回響,頗受好評,顯現社會大眾的需求。因而進一步規劃並實現到中南部地區陸續舉辦「高雄清華講座」及「臺中清華講座」,鼓勵社會大眾參與,分享大學豐富的學術資源。基於廣受好評的成功經驗,清大認為將專精知識向下延伸,將深奧的知識轉化為平易近人的生活實用常識,對啟蒙階段,心智漸趨成形的高中學生將有啟發作用,並可作學習性向探索的參考。在幾次與多所高中代表的會前會中,都喜見各校都對移動的「清華開放學堂」多所期待。「高中學術列車」將由清大精心排出鑽石陣容,名師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與各地高中學生與民眾分享知識饗宴。期望藉由學術知識生活化,將學術的種子根植於年輕族群中。講座內容涵蓋科技新知、生活常識大觀等面向,精采可期。講座內容從天文星象、能源大觀到教育、生技等橫跨理論到應用層面。為了擴大參與的層面,清大特別將講座時間都安排在週末。
今年清華大學「高中學術列車」, 225日將準時從彰化高中開始展開,之後也會在臺中一中、嘉義中學、臺南一中、高師附中、屏東高中、臺東高中、花蓮高中、宜蘭中學、北一女中、金門高中及武陵高中舉行。每場次規劃4個主題講座,目前已規劃的講題有:「經濟學的趣味」、「換個位置一定要換個腦袋嗎?」、「化學工程與生物技術」、「烏賊的偽裝術」、「口服胰島素:糖尿病患免於挨針的理想」、「新能源大觀:人類如何永續生存?」及「質子有多大?」等,務期使參與者滿載而歸,。

最後我要代表清華大學感謝台積電文教基金會、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富邦文教基金會、華碩文教基金會和張昭鼎基金會對「高中學術列車」的支持。各基金會實際上是清華的長期支持者,是名符其實的清華之友。同時我也要謝謝各高中的全力配合,尤其是台中一中郭校長、金門高中蔡校長、花蓮女中謝校長以及高雄師範大學附中李校長,親臨記者會現場,共襄盛舉。我們盼望「高中學術列車」開行順利,能年年準時發車,必要時可開加班車支應。

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頂尖大學聯盟高等教育論壇「學術倫理:教育與推廣」開幕致詞

清華大學今天很高興與交通大學共同主辦「學術倫理:教育與推廣」論壇。今天清華的四位副校長與行政團隊學術一級主管,除教務長在校督導研究生入學考試試務外,全員到齊,可見大家對本論壇的重視。

學術倫理是學術界的專業規範。倫理簡單來說是該不該做,「學術倫理」則指在學術工作上該不該做。由今天議程講題來看,不是太清楚會涉及那些議題,我個人認為「學術倫理」可分為四個層次,依序從是非分明到逐漸是非不是那麼明顯,而最值得研討的可能是一些兩難的問題:

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關學術著作的造假、抄襲、剽竊、一稿兩投、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s)等,是明顯不當行為。

二、比較不是那麼明顯 (dubious) 的是學術工作中教學與輔導,例如評分調高化,也就是grade inflation,評分調高化在美國與台灣是普遍現象。以我個人經驗,在1960-1990年代,八十分是前段班的分數,九十分是鳳毛麟角,現在如果八十分是中段班的分數,學生會覺得過嚴。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統計發現,該校學生總平均積點分 (grade point average, G.P.A.) 196719952008年分別為2.49, 2.993.21。公元2000年時,該校曾經考慮訂定將總平均積點分目標定為2.6-2.7,但未能施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在2004年訂定相當有爭議性評分為A的比例不超過35%的規範。評分調高雖然受到學生歡迎,但不能公平顯示學習成效,影響學習動機,最後吃虧的還是學生。台灣各大學似乎尚未認真面對此問題。

再者就是上課試圖灌輸個人政治、宗教意識形態。我在美國唸書初期,正逢越戰方熾,有教授無心上課,主要用上課時間發表反戰言論。芝加哥大學前校長Robert Hutchins在「理想國大學 University of Utopia)」一書中說 The real academic crime is indoctrination. For these crimes a professor can be removed . . .(教授在大學中試圖灌輸教條是嚴重到可解聘程度的犯罪行為)。與此成鮮明對比的是,威權國家在各級學校灌輸主義教條。

又如智慧財產權問題,先進國家出版的教科書,價格高昂,不是發展中國家學子所能負擔,教師要因此不用教科書,政府應強力干涉嗎?

三、從事有無法預見結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研究,美國康乃爾大學講座教授,知名遺傳學家與人類學家 Spenser Wells2010年出版「潘朵拉的種子」(Pandora’s Seeds)一書,副標題為「人類文明進步的代價」(The Unforeseen Cost of Civilization),人類文明因自狩獵搜集者社會,學會農耕,成為農業社會,一萬年來,再經工業革命、資訊革命,人口自不滿一百萬人增加到超過七十億人,帶來各種後遺症,如能源枯竭、地球暖化、環境污染,演化出在人類與動物之間交流的疾病等,科學的進步,帶來人類自毀的能力,屬於此類研究尚包括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核能發展等。智慧型機器人如能自行設計、改進與製造機器人,是何等可怕的景象?科技發展引發的問題是否能靠更多科技發展解決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四、從事陷於道德困境(moral dilemma)研究,據上月二十日報導,研究更具傳染力的致命禽流感病毒而引發全球衛生疑慮的荷蘭與美國研究團隊同意暫停相關研究六十天,以便其他國際專家討論其工作以及決定如何在使全球免於爆發災難性疫情的情況下繼續進行研究。該研究是利用基因重組方法,將H5N1病毒株修飾為可輕易在哺乳類之間傳染病毒,在各方壓力下,從事H5N1病毒株傳染研究的科學家已經同意,暫停這項領域研究60天,以有充分時間供國際討論。「科學」與「自然」雜誌出版包括荷蘭與美國研究團隊三十六位頂尖流感專家聯名信,解釋為何暫停相關研究。科學與自然雜誌並計畫出版省略細節,使其他研究者無法複製實驗的相關報告。另如幹細胞、複製人研究,是否要為身患絕症的親人,訂製一個救命的器官,是道德困境很突顯的問題。


在現今台灣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社會變遷迅速,大學生的心態與文化丕變,以及資訊科技快速研發的衝擊下,學術倫理面臨新的挑戰。預祝本論壇得以藉由專題演講及座談的方式,讓與會者能交流彼此的經驗與意見,集思廣益,提出未來學術倫理教育與推廣的進行策略與方式,並作為政府推展學術倫理教育政策與實務的重要參考。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中鋼-清大研究合作座談會致詞

首先歡迎王副總率領的中鋼公司團隊蒞臨清華大學商談合作事宜。在我所知範圍內,上一次中鋼研發副總率領團隊到清華大學材料系商談合作是三十年以前的事。當時,我還有一半時間從事鋼鐵材料研究,執行過中鋼的計畫,也到中鋼開過短期課程,與歷任研發副總魏傳曾、程一麟、鄒若齊、鄭國華諸先生都是很熟的朋友。

三十年前,台灣學術界材料博士屈指可數,如今光是清華大學材料系培育出的博士畢業生就超過四百人。在1970年代末期,中鋼公司是材料系畢業生最嚮往的企業。1980年,教育部委請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系教授Morris Cohen評估台灣材料學術發展。Cohen教授認為當時材料系太偏重冶金學,應發展第二專業,得到教育部的支持。不意時逢台灣電子產業起飛階段,發展第二專業空前成功,反而造成冶金學在學術界的式微。不僅新聘教授,即使原來專長為冶金的資深教授也紛紛轉變研究方向。再者,學生也受就業前景影響,一窩蜂要從事電子材料研究。清華大學材料系有一年由入學碩士班學生自行選組,結果是49:1,幾乎百分之百的入學生要往電子材料行業發展。有相當的年份,從事冶金學研究的教師們可謂處於苦撐待變的困局中。

對一個材料系而言,冶金學的偏廢是很令人憂心的,尤其冶金學許多經典之作涵蓋材料科學的精華,冶金學課程與訓練相當嚴謹,是至今材料科學其他領域課程或教科書所未能充分補足的,如此造成系統化知識傳承的斷層,是很令人憂心的。所幸近年來,有「風水輪流轉」的趨勢,電子產業毛利率降到百分之三到四,也就是大家戲稱的「不三不四」,長期為國內金屬產業龍頭的中鋼則屢屢交出亮麗成績單。據了解,中鋼在鄒董事長與王副總規劃下將大幅增加研究經費,清華大學材料系為國內最具歷史、表現最優越、規模最大的材料系所,自然樂於配合。同時本校奈微與材料中心結合跨領域材料-生醫-機電-光電研究,在材料結構、製程、特性、功能各方面均有相當能量,也有產生交會火花可能。期待未來的合作,也能讓本校相關學生更了解金屬產業的發展現況和就業機會。將是互利雙贏的局面,同時為台灣產業創造新契機。另一方面,據了解,中鋼公司在多角化經營策略下,也注重各種其他高新材料的研發,如此雙方合作的機會更多,所以也盼望材料系的同仁能擴大參與。

今天的會談是一嶄新的開始,大家在增進相互了解後,一定可以發現許多共通的興趣、合作研發的機會、希望不久能看到具體可行的方案,學校方面當盡力支持雙方的合作。

清華校友會理監事會致詞

每次參加校友會理監事會都倍感溫馨,因為清華校友對學校向心力最強,而理監事更是其中佼佼者、對學校最關心愛護,在此除藉開春之際,祝大家「龍年行大運」外,也要對各位過去對母校的強力支持,再次致最深沉的謝意。

清華大學去年慶祝百周年,在校友的積極參與下,舉辦了百項以上的活動,全校師生同仁以及校友,以辦喜事的心情盡心盡力,力期辦得盡善盡美。成果可謂有聲有色,可圈可點。

兩個禮拜前我與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幾位校長與同仁一起參訪美國加州大學系統總部與幾個大學,返國前有機會與南加州兩岸清華校友聚會,並以「清華100:過去、現在、未來」為題演講。容主要是兩岸清華歡慶一百周年,除了要緬懷光輝的過去,把握光榮的現在,光明的未來是可以期待的。同時在這個旅程中,我們有機會與 Santa Barbara楊祖佑校長會面。楊校長是徐賢修前校長生前摯友。他提到當年蔣介石總統告訴徐賢修前校長:「台灣的未來靠經濟發展,經濟發展靠科技發展,而科技發展要靠清華」,動了他辭去美國普渡大學教職返回母校擔任校長。徐校長後來果然不負期望,先於1970-1975 擔任校長,1975 年轉任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等職。在其任職國科會期間,對於在新竹設立科學工業園區一事居功厥偉。一方面可見清華在蔣介石總統心目中的地位,同時也可看到清華人對台灣社會貢獻之一例。

清華教授去年持續在教學與研究上表現卓越,獲得獎項與肯定無數。開春以來,更是捷報連連。首先國科會公佈100 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本校有八位教授獲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動機系在去年與今年各有兩位教授獲獎。同時在上週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中,何志明院士兩次在全體數理組院士面前,提到本校奈米微系統研究為亞洲第一。週一因為江安世教授所帶領的跨領域研究團隊,在長期記憶的形成研究的突破,成果以長篇完整論文的方式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在國科會舉行的記者會得到很大迴響。在此預告本校有另兩項研究突破,不久將分別在 Nature Cell 刊出。同時,去年本校在申請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規劃「奈米科技」頂尖中心,據研發處統計,本校在奈米材料與元件研究上,所發表於標竿期刊的論文篇數,要優於大多數倫敦泰晤士報高教排名前二十名的學校。

同時本校同學在指導老師領軍下,在國外大賽屢傳捷報,如資工系學生團隊榮獲全球最大規模的超級電腦研討會「國際高速計算會議學生叢集電腦計算競賽」世界冠軍連莊榮譽;資工系學生團隊榮獲微軟全球潛能創意盃「嵌入式系統組」冠軍;本校阿卡貝拉人聲樂團「海鷗‧K」,到韓國參加人聲樂團亞洲大賽,赴香港參加2011「香港無伴奏合唱比賽」,均順利為台灣抱回大賽冠軍等。種種訊息,顯示本校研究在打「國際賽」,而且迭傳佳績。

在學校建設上,去年已完成之重大工程,包括:教學大樓(台達館)、
學習資源中心(旺宏館)、一千床位的清齋學生宿舍…等工程。目前進行或規劃中新建工程,包括:多功能運動館、學人宿舍、創新育成大樓、生醫科技大樓、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清華實驗室、一招B 棟新建工程等。清華實驗室規劃由材料系、化學系、化工系以及物理系四系進行跨領域的實驗研究使用,部份工程款由使用單位籌募,目標兩億元,進行相當順利,預計於近期內達到募款的目標。

今年適逢梅校長逝世五十周年,新竹清華正規劃一系列紀念活動。「一個時代的斯文:清華校長梅貽琦,」作者之一的鍾秀斌先生預計下週到校訪問。另外新竹清華駐校作家岳南先生去年出版《南渡北歸》套書,是以民初到內戰時期知識份子遭遇為主題的巨作。在時報出版社為本套書所出專刊中,列舉二十八位學術大師,其中至少有十九位為清華人。從一個清華人的觀點來看本書,感覺處處皆見清華人,遍地皆為清華事,情節扣人心弦。岳南先生有意以三年時間,撰寫「梅貽琦大傳」,兩岸清華共同永久校長行誼,在岳南先生史家筆下將得以廣為流傳,是所有清華人所深切期待的。另一方面,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梁啟超先生曾孫女梁帆博士目前在擔任新竹清華客座教授講授「經濟學與倫理學」課,並擴及生態經濟學及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課程。去年岳南先生除在清華通識講堂以「二十世紀知識份子的南渡北歸-以西南聯大為主軸的起承轉合」為題演講。並與梁帆女士共同參與「梁任公來台百年紀念會」。今年學校規劃邀請清華名師後人到校訪問交流,並積極籌建清華名人堂。清華百年風華,有大師前賢光耀,發揚光大是現今清華人的責任與使命,能不凜然?

新竹清華擁有最具向心力的校友,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原核子工程系)1969級校友李偉德博士,於20105月捐贈新台幣壹億伍千萬元協助興建「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1973級物理系校友謝宏亮董事長,捐贈價值不菲的羅丹巨型銅雕「沉思者」;清華所發動之「百人會」,也在校慶前達陣成功募得新台幣壹億柒仟萬元,用以興建「校友多功能體育館」;今年即將動工的清華實驗室,將供材料、化學、化工以及物理系四系進行跨領域的實驗研究使用,目標向校友募款兩億元,也迅速獲得超過壹億肆千萬元捐贈,達陣之期不遠。另一方面由企業界校友籌設的大清華基金,已募得三億元資金,將以部份獲利所得挹注學校。

去年教育部第二期「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審議結果出爐,本校獲得每位學生所得經費最高,總額每年新台幣12億元補助。最近並蒙新竹市政府同意無償撥用緊鄰本校南校區6.43公頃文教用地作為本校新校區,使本校得以持續提昇軟硬體建設,強化教學、研究,並擴展國際化視野,在全校師生的努力下,成為華人地區首學、邁向世界頂尖大學的目標,將指日可待。

去年上海交大的大學評比結果,在兩岸四地三千多個大學中,北京清華第一,新竹清華第四,如果考慮規模因素,新竹清華是第一。兩岸清華合作,打遍天下無敵手,一加一遠大於二,相信在眾校友強力支持下,兩岸清華必可共創第二個燦爛百年。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清齋啟用典禮致詞

清齋啟用典禮致詞

很高興參加今天清齋的啟用典禮。清齋是繼九十八年度新建學儒齋使用後,學校最新落成的宿舍。學儒齋當初規劃996個床位,清齋則有993個床位,為何不乾脆各規劃超過1000個床位,以後恐怕會成清華校園的話題之一。

清齋的落成,是本校營繕單位、專案管理單位(PCM)、建築師、營造商以及關心人士共同的成果,是大家努力的印記,我要代表學校向各位致謝。但不容諱言的是,也有許多須要檢討改進之處。清齋的落成啟用,可以「千呼萬喚始出來」形容,同時正如白居易所說「猶抱琵琶半遮面」。消防設施前後經過十幾次才通過,驗收也多有波折。我想部分參與同仁會想,這些情況與以前本校許多建築情況相似,這正是我要提醒而未來必須責成改進之處。在學校,或者一般公家單位,很多人因循成習,但有極大改善空間。舉例而言,最近學校一些小工程,工期竟然長達五十天,而百分之八十的時間,不見有人工作。今天在報上看到,新任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為了公共工程品質著想,他在部長任內原則上不鼓勵所屬採最低標,也盡量不用最低標,而用異質最低標或最有利標。事實上,我在國科會擔任副主委時,即在行政院內公共工程委員會召開會議中,得到類似訊息,最近我在校內會議中,也強調在操守無虞下,以後校內重大工程將遵循此原則。

另一亟須改進之處為驗收不實,導致一些安全問題。我以前在別的場合有提過,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曾說「把事情做好,不是靠信心,而是靠沒信心,」主管如果沒有對負責同仁做審慎考核,而放心賦以重任,而不盡責監督的話,自然問題叢生。這兩點我希望營繕組同仁必須徹底改進,才不負清華師生同仁的期望。

新宿舍的落成,對本校而言當然是可喜可賀的大事。我在台灣大學大一時住學校宿舍,八人一間,作息甚為不便,大二暑期到清華參加救國團辦的科學營,體驗清華學生宿舍,覺得這才是適合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居處,留下良好印象。另一方面,清華大學校友對學校向心力最強,也與清華自在台建校以來,即有大學部新生一律住校傳統,大家留存共同美好記憶有關。清齋的落成,代表學校以新的思維,新的營造與軟體技術所完成的最新建設,目前規劃為研究生宿舍,希望未來看到許多曾住過清齋的傑出校友,在各種場合,談笑述說在清齋度過的豐富、多元、充實的生活,還需學務處住宿組與總務處營繕組與事務組的同仁多多費心,通力合作,做好服務。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腦科學重大突破—清華大學發現儲存長期記憶的腦細胞記者會致詞


清華大學很高興在開春之際,即有機會向大家報告一項科學上的突破,也就是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江安世教授所帶領的跨領域研究團隊,經過七年的努力,發現長期記憶的形成所需的新生蛋白質,僅發生於來自腦中少數幾顆神經細胞內。這項研究成果以長篇完整論文的方式發表在2012210日的Science期刊上。
關於這項突破的科學內涵,等一下江安世教授會作詳盡的說明,在此我要先指出幾點:
一、     這篇論文八位共同作者中有七位,包括通訊作者江安世教授,都是清華大學團隊,而其中兩位現分別在暨南大學與長庚大學任教,
二、     這項研究成果以長篇完整論文 (article) 的方式發表,長達八頁,台灣以前在Science期刊上發表論文絕大多數是以報告論文(report)形式,通常不超過五頁,在2012210日的Science期刊上,長篇完整論文與報告論文各為 2 篇與 10 篇。由於Science期刊版面競爭非常激烈,本論文得以長篇完整論文刊出,誠屬不易,亦可見受重視程度。
三、     本研究受到國科會「學術攻頂」與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支持,以研究經費來說,江教授可能是國內最富有教師之一,國科會與教育部可謂「慧眼識英雄」。但與江教授競爭的國際團隊所擁有的人力、財力資源多達十倍以上,能有此佳績,誠屬不易。
四、     江教授在腦神經科學研究上,已獲國際學術界高度肯定,研究成果除陸續在標竿期刊 Cell Science 上發表外,有「DNA之父」美譽的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華生教授即非常讚賞研究成果,前年曾專程來台參訪江安世教授研究室。
五、     江安世教授有此優異成果因素很多,包括 1. 他採取專注於研究果蠅(drosophila)腦神經細胞策略,因為果蠅約有105個腦神經細胞,而人腦則有1011個腦神經細胞,果蠅腦內的神經網絡比人腦簡單太多了,較易梳理清楚。而果蠅許多生存基本的行為(例如學習、記憶、專注力、睡眠、探索環境等等)都與人類非常相似。 而這些行為也透過許多與人類相似的基因調控著。2. 他致力於果蠅腦神經細胞圖譜研究,在清大跨領域團隊合作下,已卓然有成, 3. 發展出關鍵技術,得以直接且即時觀察單一神經元內新生成蛋白質的合成。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羅世長個展」開幕茶會致詞

很高興參加羅世長先生個展開幕典禮。世長是我「竹一中」和「新竹中學」同學,青少年期間即充分展現其藝術才華,為同學們所欣羨。

「新竹中學」在辛志平校長時代是認真推行五育並重的學校,對美術、音樂的訓練以及體育要求非常嚴格,常有學生因為美術、體育、音樂等所謂「副科」不及格而留級。美術老師李宴芳先生嚴格要求繪畫品質,給不具才藝細胞的同學莫大的壓力世長在輕鬆悠遊於畫境之餘,不吝對苦於創作的同學指點一二。本人也是當年受益人之一。四十幾年後,在此再一次向世長致謝,也屬人生奇緣。

世長於台大人類學系畢業,留校任助教三年多後到加拿大進修。曾獲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人類學碩士,多倫多大學博物館學碩士。1989年三月辭去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Royal Ontario Museum) 工作,舉家遷居溫哥華,專志畫業迄今。出國前曾兩次入選台陽美展,臺北市美展,全省美展及全國美展。專職畫業後,曾多次入選或應邀參與國際版畫展,並曾在台灣、日本、加拿大等地舉辦過多次個展。羅世長的畫,色彩雋永沉靜,是透過細膩講究的用色而慢慢達到與內心契合的感覺的藝術作品。明心見性,寧靜致遠。有其獨特的個人風格。他自述「儘管每天對著窗外山水尋思作畫,最終我發現,我只是在畫自己的心境情感和氣質而已」,是最好的寫照。

對於藝術作品,「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我是外行人,一向是看熱鬧,欣賞寫實的印象派。由於與世長是青少年時期相知的朋友,再參照一些藝評,所以也許能略窺世長作畫門道。世長用色淡雅,畫面簡單,返璞歸真,脫俗耐看。以半抽象的手法,重寫意,以形寫神,與蘇東坡論畫主張「神似」相契合,誠如藝評家曹星原教授所言,沉思於米芾墨點與秀拉(Seraut)色點之間而展現個人風格,由點陣筆觸以同類色相但不同深度的色彩平鋪、重疊、並置,而得到了情感的抒發。


前天與世長與嫂夫人見面的時候,世長談及他從小即熱愛繪畫,談到未來的追求,他說要畫得更好,據了解,世長二十多年來,多半在溫哥華家裏的畫室,面對湖光山色的窗景,以各種角度,在不同季節、時刻作畫,其熱情執著令人感動,正如現代陶淵明,「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世長在深情、真誠、執著之外,又有十分自信,耐得住孤獨寂寞,李白在「將進酒」中有云「自古聖賢皆寂寞」,但同時又說「天生我材必有用」。以世長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細膩觀察,未來繪畫精進可期。在此衷心祝福世長能持續攀登藝術高峰。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也要恭賀與感謝嫂夫人諸佳利女士,有妳無怨無悔鼓勵與支持,才有世長今日的非凡成就。

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

「走過~李慎梅個展」開幕典禮致詞

很高興參加李慎梅女士個展開幕典禮。剛才洪主任說感謝清華校長到交通大學共襄盛舉。事實上,清交一家親;吳校長是清華的媳婦,張校長的公子是清華畢業生,在場的許千樹副校長、張翼研發長、裘性天主秘都是清華畢業生。兩校關係盤根錯節,親密非常。方才吳校長提到的今年梅竹賽賽程爭議是小 case,一定可以圓滿解決。

以前看到李慎梅女士多是與張校長夫唱婦隨,兩夫妻鶼鰈情深,並不了解張夫人身懷不凡才藝,以後還要請慎梅女史多指教一二。英文有句話說:Either you have it or you don’t,以才藝來說,人可以分兩種,一種是有才藝,另一種是沒有才藝。我個人從小受到很好的學校藝術教育,唸的中小學「竹師附小」到「新竹中學」,都是認真推行五育並重的學校,美的欣賞其實也是普世情懷。但比較遺憾的是,在追求美的過程中,也瞭解自己缺乏藝術創作細胞,所以對能將胸中錦繡表達於畫作上的藝術家總會肅然起敬。這次有機會上網先欣賞慎梅部份作品,包括靜物、人物、風景、花卉。印象最深刻的幾幅,如「過客」讓人聯想到李白「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詩句,「背影」則引人想起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朱自清感人的「背影」一文,風景、花卉正如清朝大畫家鄭板橋所云「一支一葉總是情」。總體而言,可謂有意境。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王國維先生曾說:「有感情方有意境」,我們在李慎梅女士畫作上可感受到熱情、感情與溫情。

據了解這次個展是慎梅第一次個展,初試啼聲,即如黃鶯出谷,宛轉清脆,悠揚悅耳。黃鶯即黃鸝鳥,杜甫有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希望慎梅再接再厲,精益求精,未來以更精彩的畫作飛上青天,滋潤人生。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101年新春團拜致詞

首先歡迎各位參加今天的新春團拜。根據習俗,正月初一到十五都算過年,所以在元宵節的今天向大家拜個晚年,大家恭喜,祝所有清華人龍年行大運。

春節前,承蒙中央研究院一位精於書法的院士朋友贈送「閒靜高明,清華朗潤幅,因為其中包含有清華兩字,也可視為送給清華的聯語。其中閒指大家在公忙之餘,能偷得浮生半日閒,有閒情逸致,做賞心樂事,欣賞生活;靜意為保持心情平靜,心靜自然涼,寧靜以致遠;高有高才卓識含義;明表示能慎思明辨,明德止善,正大光明;清華除代表水清木華,景物秀麗外,也有辭藻清麗不俗、人才清秀挺拔之意;朗指個性爽朗,心情開朗,思維清朗;潤表風調雨潤,溫柔潤澤,滋潤人生;是清華的期許與祝福。期盼所有清華人都能歲歲年年閒、靜、高、明、朗而潤。

上週我與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幾位校長與同仁一起參訪美國加州大學系統總部與幾個大學,返國前有機會與南加州兩岸清華校友聚會,並以「清華100:過去、現在、未來」為題演講。內容主要是兩岸清華歡慶一百周年,除了要緬懷光輝的過去,把握光榮的現在,光明的未來是可以期待的。清華大學在大陸時期,名師雲集,清華人多為各界領袖,在中國現代化的努力中有舉足輕重的貢獻。梅貽琦校長在台灣建校,也迅速把清華建設成頂尖名校。上週五我在 Santa Barbara 加州大學訪問時,與楊祖佑校長會面。楊校長是徐賢修前校長生前摯友。他提到當年蔣介石總統告訴徐賢修前校長:「台灣的未來靠經濟發展,經濟發展靠科技發展,而科技發展要靠清華」,說動了他辭去美國普渡大學教職返回母校擔任校長。徐校長後來果然不負期望,先於1970-1975擔任校長,1975年轉任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等職。在其任職國科會期間,對於在新竹設立科學工業園區一事居功厥偉。一方面可見清華在蔣介石總統心目中的地位,同時也可看到清華人對台灣社會貢獻之一例。

清華教授去年持續在教學與研究上表現卓越,獲得獎項與肯定無數,包括江安世教授榮膺國科會「學術攻頂研究計畫」全國僅通過兩件中之一件計畫主持人;賀陳弘、張正尚教授榮獲「教育部學術獎」;孔慶昌、杜正恭、洪世章、洪哲文、劉承賢、黃暄益、廖聰明、簡禎富等八位教授榮獲100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李瑞光、洪樂文、張孟凡、焦傳金、蔡明哲教授榮獲100年度「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陳建添教授獲聘為99年度「傑出人才講座」;湯學誠教授榮獲2010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黃惠良教授榮獲2010年「產業貢獻獎-個人奬」;李政崑教授榮獲2010年「產業深耕獎」:鄭建鴻、馬振基教授榮獲「侯金堆傑出榮譽獎」;果尚志、潘晴財教授榮獲「有庠科技講座」等。

在學生方面,清華在既有與大陸各知名高校交流合作基礎上招收大陸學生,100學年度起共招收碩士生17名、博士生1名大陸學生來校就讀碩、博士班。去年總統教育獎得主、大專組八位得主中,包括本校資訊工程研究所莊靜潔同學及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沈芯菱同學,人社院趙雪君博士生榮膺去年十大傑出女青年。同時本校同學在指導老師領軍下,在國內外大賽屢傳捷報,如資工系學生團隊榮獲全球最大規模的超級電腦研討會「國際高速計算會議學生叢集電腦計算競賽」世界冠軍連莊榮譽;資工系學生團隊榮獲微軟全球潛能創意盃「嵌入式系統組」冠軍;本校阿卡貝拉人聲樂團「海鷗‧K」,到韓國參加人聲樂團亞洲大賽,赴香港參加2011「香港無伴奏合唱比賽」,均順利為台灣抱回大賽冠軍等。

清華以擁有優秀的職技人員自豪,去年本校慶祝百周年,籌辦百項以上活動慶祝,充分感受到各項活動在各單位同仁盡心盡力下,辦得盡善盡美。在校慶前常見行政大樓入晚燈火通明,許多同仁以辦喜事心情工作。另外,本校正在推行的清淨校園工作,也感謝同仁熱心參與,同建綠色而清潔美好環境。在此也要特別感謝退休同仁如工學院宋狄全技正、事務組馮英雄先生以及總務處錢安娜小姐等都經常返校參與清淨校園工作,是職技義工的典範。

在硬體上,去年已完成之重大工程,包括:教學大樓(台達館)、學習資源中心(旺宏館)、一千床位的清齋學生宿舍等工程。目前進行或規劃中新建工程,包括:多功能運動館、學人宿舍、創新育成大樓、生醫科技大樓、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清華實驗室、一招B棟新建工程等。清華實驗室規劃由材料系、化學系、化工系以及物理系四系進行跨領域的實驗研究使用,部份工程款由使用單位籌募,目標兩億元,進行相當順利,預計於近期內達到募款的目標。


今年在干支年中為壬辰年。根據說文解字,壬者象人褢妊之形,辰者震也,今年又屬龍年,龍是人才的象徵。壬辰龍年象徵清華一方面培育傑出人才,另一方面以卓越的教學、研究、服務聲振遐邇。最後祝大家在新年龍騰虎躍,大展鴻圖,如生龍活虎 ,活潑勇猛,生氣勃勃,如匣裡龍吟,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身手靈活,矯若遊龍

2012年2月4日 星期六

南加州清華校友會「清華100:過去、現在、未來」演講

清華大學去年慶祝百周年,我曾於去年四月與五月到北加州分別參加新竹清華與兩岸清華校友慶祝活動。由於我三十幾年前曾在南加州工作過一段時期,深知南加州的重要性決不亞於北加州,對未能走訪南加州校友總覺禮有未周,今天算是夙願得償,很高興得與大家見面。
前年三月顧秉林校長率團訪問新竹清華大學,我們有機會接受台灣大報「聯合報」專訪,而「聯合報」大幅報導的標題是「兩岸清華內外神似,校長一見如故」。報導重點包括:1956年,北京清華校長梅貽琦自美來到新竹主持清華建校。新竹清華並無一物自北平搬來──除了梅校長本人以及校訓、校歌,還有那筆一百年還沒用完的「庚子賠款」。兩校發展路線也鬼使神差般相似,都先發展理工、再補足人文養分。不僅內在精神神似,就連「外表」也同樣傾國傾城,都是兩岸票選「最美大學」。
在去年424日校慶前一天,北京「中央電視台」、「新華社」與「中新社」記者曾連袂到新竹清華大學採訪。他們報導說:走進校園,馬上感受著同一個名字下兩所學校的親緣。兩岸清華同根同源,兩岸清華不僅有同樣的校名、校歌和校訓,觸目可見的紫色,「新竹清華的前五任校長都出自北京清華,他們把治學理念、育人精神和校風都帶到了新竹清華。兩岸清華人在一起,總有著別樣的親切。」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0年三月我與顧校長第一次見面起,在不到兩年時間,我們有九次在不同城市聚會,而通常每次又有好幾次會面交流的機會。見面機會比自己親兄弟還多,可見兩岸清華關係的密切。
去年十一月,可謂兩岸清華月,在一週內,先後在台灣舉辦「兩岸四地清華校友會、香港清華校友會副會長宗家源校友「清詩華墨─宗家源詩書展」捐贈典禮、兩岸清華校友高爾夫球隊聯誼、北京清華校友組成的知名樂團,水木年華在全校運動會選手之夜演唱會,密度與強度都顯示兩岸清華交流密切非比尋常。
約一個月前,新竹清華到北京清華舉辦「新竹清華日」。去年七月我在成都參加「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時,向顧校長提出舉辦「新竹清華日」的構想,顧校長「二話不說」,當即應允,為兩岸清華再締造新里程碑!也開北京清華舉辦台灣高校日活動的首例。「新竹清華日」活動,一連兩天,首先由新竹清華12位鑽石級的名師分三場次做公開演講,這些名師都是在相關領域上學有專精,並善於將知識學問清楚轉譯成學生認知所能了解的形式的教師,另有兩校學生乒乓球友誼賽。同時進行新竹清華大學教、學、研說明會、交換生座談及茶會。
兩校的交流事項,從清華盃圍棋橋牌賽,到能源、奈米領域的學術研討會;從早年的學生交流協議,一直發展到兩校的全面合作協議;從剛開始的學生暑期項目,到今日北京清華規模最大的校際交流生的交換,無不生動的體現了兩岸清華交流日見頻繁、合作日益深入的發展態勢。兩校每年各投入相當經費,進行共同研發合作已進入第三年,兩岸清華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也已於今年正式上路。在今年百年校慶之日,更共同舉辦校慶的系列活動,也互派代表致賀觀禮,分享慶典的喜悅。
今天兩岸清華師生同仁、校友與貴賓在南加州歡聚一堂,我們要特別感謝兩岸清華的共同校長:梅貽琦先生。梅貽琦校長擔任北京清華校長十八年,新竹清華校長六年,共長達二十四年。去年百年校慶前北京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一個時代的斯文:清華校長梅貽琦,」作者是黃延復、鍾秀斌兩位先生。其中敘述194812月北京國共戰事尾聲時,教務長吳澤霖先生在梅貽琦校長離校時問他:「聽說你要走?」梅校長說:「我一定要走,我不走,沒有辦法保護清華基金。」這段話後來得到完全的證實,包括梅校長臨終前病床下始終放著一個加鎖皮包,梅校長逝世後,大家打開皮包,發現全是清華基金帳目。梅校長治校期間,清華人才輩出,例如出自西南聯大的李政道和楊振寧先生,加上出自新竹清華的李遠哲先生,使得清華成為華人地區唯一擁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正如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蔣夢麟先生執椽祭文中所云:「人才之盛,堪稱獨步全国,貢献之多,尤彰明而昭著,斯非幸致,實耕耘者心血之所傾注。」
今年適逢梅校長逝世五十周年,新竹清華正規劃一系列紀念活動。「一個時代的斯文:清華校長梅貽琦,」作者之一的鍾秀斌先生預計下週到校訪問。另外新竹清華駐校作家岳南先生去年出版《南渡北歸》套書,是以民初到內戰時期知識份子遭遇為主題的巨作。在時報出版社為本套書所出專刊中,列舉二十八位學術大師,其中至少有十九位為清華人。從一個清華人的觀點來看本書,感覺處處皆見清華人,遍地皆為清華事,情節扣人心弦。岳南先生有意以三年時間,撰寫「梅貽琦大傳」,兩岸清華共同永久校長行誼,在岳南先生史家筆下將得以廣為流傳,是所有清華人所深切期待的。另一方面,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梁啟超先生曾孫女梁帆博士目前在擔任新竹清華客座教授講授「經濟學與倫理學」課,並擴及生態經濟學及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課程。去年岳南先生除在清華通識講堂以「二十世紀知識份子的南渡北歸-以西南聯大為主軸的起承轉合」為題演講。並與梁帆女士共同參與「梁任公來台百年紀念會」。今年學校規劃邀請清華名師後人到校訪問交流,並積極籌建清華名人堂。清華百年風華,有大師前賢光耀,發揚光大是現今清華人的責任與使命,能不凜然?
在台灣,清華人在政治、經濟、社會、學術、教育各層面,在國家發展史頁上,同樣居功厥偉。1949年,中原板蕩,國民政府播遷台灣,風雨飄搖之際,孫立人將軍正式就職臺灣防衛司令。1950年接任陸軍總司令兼臺灣防衛總司令至1954年。1921年畢業的吳國楨校友,1949年至1953年擔任台灣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行政院政務委員,一文一武分別擔任台灣軍政首長,為穩定台灣,建設台灣為自由民主基地奠定良好的基礎。近一甲子來,清華大學校友與教師中出了俞國華、劉兆玄兩位行政院長,四位教育部長,負責我國科學發展的國家科學委員會成立四十四年來,歷任十三位主任委員,包括最先三位,有六位歷時二十五年是清華人,原子能委員會成立五十六年來,歷任十位主任委員,有七位歷時四十四年是清華人,中央研究院自1957年起,五十四年來,歷任六位院長,其中四位即胡適、錢思亮、吳大猷、李遠哲四位院長歷時四十一年是清華人,台灣大學自1951年起,六十年來,前兩任校長,錢思亮與閻振興校長分別是清華化學系與土木系畢業生、任期長達三十一年。同時在學術界清華大學校友出了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十二位中央研究院院士。清華教師中,歷年來有十六位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十六位教育部國家講座,四十一位教育部學術獎得主,年青教師中,有三十二位獲得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得獎比例遠遠超過國內其他各校。
另一方面在世界科技產業聚落評比第一,去年產值高達720億美金的科學工業園區,是在本校前校長徐賢修校長擔任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任內設立。對我國產業發展有重大貢獻,有科技產業搖籃,執行長培訓所之譽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包括現任院長在內的近四任院長,有三位院長都是清華人。在新竹清華校友中,至少出了五百位高科技公司總經理級高級主管,在新興產業如面板、發光二極體、太陽能電池產業更居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外台灣民主運動先驅殷海光先生、考古學巨擘李濟先生、文學大師林語堂、梁實秋先生,史學家錢穆先生,文學外交長才蔣廷黻、葉公超先生也都是清華校友。
新竹清華學生近一、兩年在國內外大賽屢傳捷報,如資訊工程系學生團隊連續獲得三項國際大賽榮譽;大學部學生團隊榮獲全球最大規模的超級電腦研討會「國際高速計算會議學生叢集電腦計算競賽」世界冠軍連莊榮譽;同時研究生團隊榮獲微軟全球潛能創意盃「嵌入式系統組」冠軍;本校阿卡貝拉人聲樂團「海鷗‧K」,到韓國參加人聲樂團亞洲大賽,赴香港參加2011「香港無伴奏合唱比賽」,均順利為台灣抱回大賽冠軍等。由這些例子,可略見清華學生能文能武,潛力無窮。
新竹清華擁有最具向心力的校友,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原核子工程系)1969級校友李偉德博士,於20105月捐贈新台幣壹億伍千萬元協助興建「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1973級物理系校友謝宏亮董事長,捐贈價值不菲的羅丹巨型銅雕「沉思者」;清華所發動之「百人會」,也在校慶前達陣成功募得新台幣壹億柒仟萬元,用以興建「校友多功能體育館」;今年即將動工的清華實驗室,將供材料、化學、化工以及物理系四系進行跨領域的實驗研究使用,目標向校友募款兩億元,也迅速獲得超過壹億肆千萬元捐贈,達陣之期不遠。另一方面由企業界校友籌設的大清華基金,已募得三億元資金,將以部份獲利所得挹注學校。
去年教育部第二期「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審議結果出爐,本校獲得每位學生所得經費最高,總額每年新台幣12億元補助。最近並蒙新竹市政府同意無償撥用緊鄰本校南校區6.43公頃文教用地作為本校新校區,使本校得以持續提昇軟硬體建設,強化教學、研究,並擴展國際化視野,在全校師生的努力下,成為華人地區首學、邁向世界頂尖大學的目標,將指日可待。

去年上海交大的大學評比結果,在兩岸四地三千多個大學中,北京清華第一,新竹清華第四,如果考慮規模因素,新竹清華是第一。兩岸清華合作,打遍天下無敵手,一加一遠大於二,相信在眾校友強力支持下,兩岸清華必可共創第二個燦爛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