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3年10月29日 星期日

高教重綁: 2023高教改革論壇

高教重綁2023高教改革論壇

亟思改革之道

高教重綁

俟河之清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高教改革論壇,也很感謝臺大校友會文化基金會主辦一系列的論壇,邀請專家學者就高教各個面向加以探討,亟思改革之道。

今天的論壇主題是「價值創造與永續發展」,副標題是「教育、研究與服務,大學要如何自我定位?」大學負有教育、研究與服務的使命,兩位主講人是
陽明交通大學林奇宏校長以及長庚大學湯明哲校長,分別以公立與私立大學校長的身分與大家分享對高教的看法

一般對大學的衡量或評價也是看大學在這些方面做得好不好;目前在世界大學評比中,比較受重視的是英國的QS、THE 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的AWRU,以我最熟悉的清華大學來說,從2010-2023年,在QS評比大致持平,居於150-200名間,在THE 以及AWRU評比中,則呈節節後退之勢, 前者從 約200名退到501-600名,後者則從2012年的201-300名退步到2022年的401-500名;而清華大學的狀況,據我所知,頗具代表性。

另外一項重要指標,則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兩岸四地大學評比」;QS與THE評比,一般被認為獨厚英國與美國等英語系國家,在華語圈,「兩岸四地大學評比」特別具參考意義;這項評比,從2011-2018年,一直是北京清華大學居第一,2011年台大與新竹清華大學分居第二與第四,2012-2013年新竹清華大學進步到第三,2014-2015年新竹清華大學與台大分居第二與第三,2016,2017,2018年新竹清華大學與居第三,而台大分別為第七、第十與第九,更值得注意的是,台大在2011-2013年,成績都接近北京清華的100分,到2018年,則只得54.6分。

解讀這些大學評比的結果,無法避免的結論是台灣的大學研究表現,與境外同儕大學相比,最多只能說進步較慢;約兩個禮拜前,在一個場合聽到一位教育部前部長說:「台灣高教的兩大問題,是經費短缺,與教育部微管理」,這兩個問題,可謂高教陳痾,根據研究,公共部門教育經費占GDP比例自1990年代達5.6%高點後,即緩步下降,目前來到3.5%左右,而平均家戶可支配所得成長也大幅落後GDP。在約同期,即1996年到,大學院校數目大幅增加,公部門高教經費處於捉襟見肘狀態。雪上加霜的是,教育部對大小事,施行微管理,一方面提供經費不足,一方面又讓學費凍漲多年,在這種情況下,迫使各校必須爭取教育部推動的各種政策,如南向、雙語等勞民傷財,而效用可疑政策,也影響到教學成效。大學在資源不足與法規限制下,在延攬人才與留才方面,缺乏競爭力。

在前幾場的論壇中,有先進提到台灣高教是住在加護病房,靠打點滴維生,也有躺在擔架上
並非誇大其辭,而是很多同儕的共識,如果不正視,終將構成國安問題。個人以為,期待公部門大幅增加經費,相當不切實際,剩下的則只有在制度上大翻修,也就是要教育部鬆綁,由於學者專家就此呼籲多年,不見成效,釜底抽薪之計,也就是徹底改造主管的高教司,揚棄官署管理心態,能與大學雙向溝通,改以服務為導向,
而由各大學設立具公信力但了解高教的監督委員會重綁則俟河之清,或者有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