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不二法門 ‧ 陳珠櫻 科藝之旅」開幕致詞

「不二法門 陳珠櫻 科藝之旅」開幕致詞

很高興來參加「不二法門 陳珠櫻 科藝之旅」開幕茶會;上星期六在綜三穿堂外參加校園公共藝術節開幕,承賴小秋老師邀請,先來跟正在準備今天展覽的陳教授打個招呼,了解到陳教授為巴黎第八大學教授,同時是美學與藝術科技博士,2010年通過嚴格的教授資格考核,是台灣首位獲法國國家高等教育部頒予「教授」榮銜的學者,這學期剛好在其母校新竹教育大學休假訪問,而有緣在清華舉行個展。

陳教授是美學與藝術科技博士,讓我想起前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蔡先生以前清翰林之身,接近四十歲時,留學德國四年,三年間,修了四十門課,遍及文史哲及社會科學,最後以美學及美學史為學術主業;返國後擔任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將清季學部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五項宗旨加以修正,改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項;重視公民道德教育及息息相關的世界觀與美學教育,開現代五育並重全人教育的先河。

現代學術分科,文理涇渭分明,藝術與科學似如平行線,但在古代並非如此;說起來藝術與科學也有一番糾纏的歷史,早期認為藝術需以某種規則的知識為基礎,又把勞心者稱為「自由藝術」,勞力者稱為「通俗藝術」或「機械藝術」,中世紀「自由藝術」分為七大藝術,幾乎全為科學,與其對應的七種「機械藝術」,並不見繪畫、雕塑等,原因是「工匠級的工作對人生無足輕重」,到文藝復興時期,中產階級崛起,提升了藝術家的地位,但又產生與科學分割的問題,因為關係到「工匠」與「學院」學理與法則問題,但科學要求產品相同,與藝術注重個人創意發揮,也有顯著差別,到文藝復興末期,才出現明顯的排除呼聲,獨立出來過程緩慢。

另一方面,藝術又與科學無法分割,十九世紀中期,攝影機與攝影技術的發展,衝擊當時為主流的學院寫實派畫家,甚至部份畫家的生計,再加上物理學對光的了解、化學在顏料製作方面的進展,促成以巴黎為中心以絢爛的筆觸與色彩為特色的印象畫派興起,「初期印象派」充分運用科學觀點,強調光與色的亮度與純度,不著重於形狀的描繪,而是重視視覺的整體印象;再歷經「新印象畫派」企圖以更科學的方法,以點描法保持色彩本身的純度和明度,並利用光學中的補色原理,由人們的眼睛自行混合色彩,使畫面色調鮮明而活潑,到後印象畫派,反對把物體分解成支離破碎的「光」和「色」,而追求事物本身永恒的形體,並把事物的內在生命和畫家自己主觀的感情表達出來;畢卡索是二十世紀最知名藝術家之,他的許多創新得力於新材質的開發;二十世紀電影與電視藝術,以及網路及數位藝術,又讓藝術與科技緊密結合。

陳教授專長是美學與藝術科技,據我看到的資料,她五十歲之前為藝術而藝術,五十歲之後的藝術是為奉獻給無數生命,佛家說法是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故佛乃為之說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是獨一無二的方法;我們很期待看陳教授如何結合藝術與科技來表達,另外本展覽英文是 second order」,據想是不同層次之意,如譯為「The only way」,就有一以貫之的意義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