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成立大會致詞

歡迎並感謝大家來參加「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世界潮流影響與本校自我提昇過程中,強化研究倫理制度不僅是實務所需,而且是大學面對未來新局勢與發展,必須嚴肅看待的問題。本校正規劃陸續完成研究倫理治理機制的各項建置,承蒙各界不吝支持與鼓勵,助成今天「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的成立,完成第一階段的建置,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倫理常與道德並稱,交替使用,字典中定義為品格、行為的準則、道德原則以及與人類行為有關的價值、行動的對錯、動機好壞與行動結果的哲學;同時很多人常把倫理和社會慣例、宗教信仰和法律等混為一談,而沒有把倫理視為一套獨立的概念;也有學者認為倫理是有關善惡對錯的理論與觀念研究,道德則涉及實際、現世信念與實踐,有關政治、社會議題,因而有學者談及與人討論:「常有關倫理,而無涉道德」;另一劃分方式,則以倫理表示人際間行為的準則,而道德可指任何行為;例如說謊可被認為是不合倫理或不道德,但違反某些宗教之清規教律,如回教徒吃豬肉則只屬不道德範圍。
1932年至1953年擔任美國哈佛大學校長的James B. Conant 原是一位以研究葉綠素出名的化學家,在 1952年所出的「現代科學與現代人」(Modern Science and Modern Man)一書中指出「科學對日常生活倫理道德已產生影響」,他以食衣住行為例,顯示行為準則已深受科學影響,以今日而言,開車要遵守交通規則,不得打手機,即為一明顯範例;同時科學與倫理有共通的價值與精神,如獨立、自由、容忍、尊嚴等;在科學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人類對科學的掌握是否會失控,引起相當疑慮,因此對科學研究的規範是必需面對的嚴肅問題。
「研究倫理委員會」所要處理的問題很顯然是有涉他人的行為準則,有章(依據)可循的,自然較易依程序處理;美國學者Tomas Paul Linda Elder把倫理定義為「指導我們去判斷甚麼行為對具有感情的生物是有益或是有害的一套概念和原則」,對自願性人類行爲所設的道德規範或規則,則擴及有感情的生物,如靈長類的黑猩猩,而即以人類而言,在生命科學與醫學方面,幹細胞安樂死、器官移植、基因轉殖、複製人、病毒演進、急診精神疾病處理、自殺防治、長期照護等都是爭議性很大的議題;物質科學方面智慧型機器人、先進武器、有涉隱私的無人飛行器、監視攝影器研發、基因改質、環境污染、資源開採、獵取大型哺乳類動物以至物福利等也都是摭手可拾的例子;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利用巨量資料 (big data) 、獲取與利用私人資訊、盜取與誤用私人資訊、街頭巷尾普設監視攝影器等無不是值得思考與關心的議題。
大家應對2003年流行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餘悸猶存,以最近爆發的H7N9禽流感疫情而言,病毒研究及疫苗研發刻不容緩,但研究倫理不容忽視;在禽流感病毒研究倫理方面的近例即為去年一月,生命科學學界曾因從事H5N1禽流感病毒研究,培養原來主要感染下呼吸道的病毒變種,成為會感染上呼吸道的病毒,使經由空氣在哺乳類動物間傳染可能性大增,引起軒然大波,研究團隊自願同意暫停研究兩個月,而於期間向社會大眾說明此項研究對公眾健康的益處以及解釋降低風險的防範措施,並讓政府及世界衛生組織等相關機構有時間調整其在生物安全、生物防護、監督與溝通規範政策,此項爭議即突顯研究倫理議題的複雜性,因要解決相關議題很花時間,而病毒在自然界仍不斷的在突變,在風險與效益之間取捨,是相當困難的問題;所以在釐清研究目的、標準價值、判斷後果風險、擬定防備原則、監控、責任等挑戰性都極大,在台灣現時環境下,許多難免是摸石頭過河,因而特別須要集思廣益、凝聚智慧,清華大學在大家協助下,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未來也願與諸位共同切磋,有所貢獻,共同建立較完善的研究倫理治理機制,為科學發展促進人類福祉略盡棉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