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可以增廣見聞,壯遊可以鍛鍊體魄,堅實心志,遠行則能賦予人莫大的勇氣和毅力;在地球村時代,年青人有很多機會遠行或壯遊,而羅聿同學正是極少數能把握機會,創造大多數人「心嚮往之,未能致之」抱憾之外可能的年青人。
每一年出國交換的學生很多,但羅聿是第一位到了國外還去關心當地華僑,為思鄉的遊子寫故事的清華學生。羅聿用行動表達了他對社會的關懷,也讓我們知道,原來在遙遠的國度裡,有一群和我們一樣的故鄉人。「他們的故事,是歷史的縮影,他們的無奈,是歷史的無奈」,「國籍再怎麼換,不變的是内在的中華文化,華人勤儉的精神」,感人至深。
羅聿延續著他在2010年以單車挑戰青藏高原的意志,一個人獨自騎單車跑遍了大半個瑞典,穿過廣大的森林、睡過陰森的墓地,走進了北極圈,他追逐的夢想鼓舞著我們,而他的實踐讓我們相信,一切都有可能。尤其難得的是,他捨棄挑戰青藏高原的高檔單車不用,改用一台沒有避震,通勤用的二手菜籃車,證明只要有夢,菜籃車也能帶我們走到遠方,讓美夢成真。羅聿說:「夢想在平凡裡藏著,經過偶然的觸動,才發現原來夢想就在我們身旁」。
這一趟千里尋訪的冒險旅程中,有溫馨、有孤獨和驚悚,看到羅聿一個人在荒野中淋著雨騎車,在高速公路上遇到爆胎事故,我們都忍不住為他緊張起來;看到他在北極圈的小村子裡幫助領養過臺灣孩子的瑞士婦人,我們的心都有了一份溫暖。
清華大學的教育理念是藉由充實、豐富與多元的校園生活,培養未來能活出精彩人生的清華人;校園生活廣義的說,是在校學習時期的生活,包括「走出去」的體驗;羅聿不僅坐而言,並起而行,完成了許多成年人都不能做到的壯舉;同時在瑞典「林雪平大學」交換學習之餘,能妥善規劃利用暑期時間,以單車為交通工具,獨自上路繞行大半個瑞典,親訪關懷遠居異鄉的華僑,是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具體實踐;他認為「走的越遠,看見的世界越大,走的越蒼涼,面對世界的勇氣越強」,豈是在當前流行的臉書「按一個讚」了得,而是非常值得嘉許;他能善用在大學的黃金時間,堅持「關懷世界」初衷,促成自己在見聞、體魄、心志、勇氣和毅力各方面均出類拔萃,精彩人生可期。
國立清華大學一直以來以培養關懷社會的領導人才為教育目標,也鼓勵年青人逐夢,因而有「逐夢獎學金」的設置,贊助懷抱著夢想,並且勇於實踐的學生們,多年來,協助許多清華在校生圓夢,其中有多梯次的國際志工團以及羅聿的壯遊;另一方面,境外學習經驗也是拓展開闊人生的一環,因而與多國學術單位簽訂交換生計畫,包括羅聿所參與的與瑞典「林雪平大學」交換生計畫,讓同學們有機會在不同風土民情的學習環境有所體驗,加強外語能力,從事國民外交,培養國際觀,以冀在全球化時代,為個人與社會積聚競爭力。
去年在分批與清華課外活動表現優異同學座談之時,了解羅聿曾去非洲當國際志工一個月以及與朋友以單車挑戰青藏高原的壯舉,換取「千金難買」的經驗,今年又欣見他在課餘以單車繞行大半個瑞典關心當地華僑,「騎單車去找華僑」,為他們寫故事出書;誠如羅聿在自序中所說,這是清華出版社第一次為學生出書,這本書是很多夢想的結合;希望羅聿的故事可以感動更多的年輕人,讓我們的社會上,多一點這樣溫馨的故事,也祝福羅聿再接再厲,再創驚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