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102年第一梯次退休人員茶會致詞

今天是以非常不捨的心情來參加退休人員茶會,許多屆退同仁是多年老友,尤其還有兩位是住同棟公教住宅的鄰居,而其他同仁最少也在清華服務二十幾年,貢獻良多;唐朝初年大詩人高適曾有贈別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大家為清華奉獻多年,讓清華成為「台灣頂尖,世界一流,」走到外面,以共同打造清華品牌人員身份,必然受人高度尊重,清華也永遠感謝與懷念你們。
唐朝時「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曾在致其親侄十二郎書有云:「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隔年十二郎去世,他在祭文中說自己「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今天即使屆齡退休同仁,都有健朗的身體,大家多年保養有成,是很值得欣喜的;最近讀到的「六十而不惑」一文,將孔子「四十而不惑」延後了二十年,反應現代人較為長壽,但在一般世俗眼光中,六十歲已算步入老年;有人說「生是既然,老是自然」,這是亙古已然,是所有人的宿命,因而生而為人,就應該順其自然;美國科學院彙刊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中近期刊載UCLA學者 Shelley Taylor等研究報告,由掃描腦部發出訊號是推斷出老年人比較信任人,呼應所謂正向效應 (positivity effect,也就是老年人整體而言比年青人快樂,這是好消息,但由於警戒心較低,對騙徒格外小心,研究者給人的勸告是:「不要立刻答應人家的要求,先與近親好友商議再說」,可供大家參考。
去年有國內大報與知名企業聯手選出年度代表字為「憂」,某種程度反應社會大眾的心情;最近幾個月來,由於勞保基金可能破產,引發對各種退撫基金的檢視,影響到退休人員年終慰問金發放,再延燒到國營事業績效獎金;如看一三年的政府預算書中央政府總預算約一兆九四四六億元,高達六九.五%,是動彈不得的政府法律義務必須的支出;支出金額前三名分別是社福支出、人事費、教育科學文化經費,各佔總支出約二二.六%、二一.五%、一八.五%;台灣的社福支出卻有高達八八.九五%,是政府依法必須支付項目,且大部份用於補貼社會保險,以及現金津貼;未來在政府財政無力提振下,各種退撫基金只有往投入多、領的少與/或領的遲方向發展,這一方面牽涉到民主時代的正義問題,更深層的是民主問題。
台灣自解嚴後,正式進入民主時代,釋放各種社會力量,朝野政黨在選票考量下,競相加碼,舉凡勞基法修正、無預存的年金的推出與加碼、普設大學、科學園區、興建各種蚊子館等,將以往積存老本揮霍殆盡,再遭遇人口老化、少子化、經濟轉型不順、社會難聚共識等多重衝擊,整個社會以二十世紀的思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怎不教人憂心?
民主對中國來說是新奇的事務,歷史上雖有「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君輕民貴」等說法,但還是認為君有天命,並無民治思想;民國以來,我國長期處於無民主政府時代;在中國現代化運動中,如五四運動,提倡「德先生」(democracy)與「賽先生」(science),即「民主」與「科學」,不幸在約一百年後來看都不十分成功。
中央研究院院士林毓生在約三十年前發表的「論民主與法治的關係」一文中,首先揭櫫中國原本沒有主權在民的民主觀念,在民有民治民享三大概念中,頂多只重視民享;現世大家已看出民主制度不是最有效率的制度,但它是解決衝突最平和、保障自由、給予大眾公共教育的機會,是所有不完善的制度中,最能照顧所有人福祉而必須珍惜保衛的制度;但民主制度面臨社會、文化、政治的挑戰,在社會方面,民眾有「自主的權利」,但往往欠缺「自主的能力」,由於傾向棄絕家庭、學校、社會典範,父母、教會以及其他傳統權威皆不再可信,但自己必須有所根據才能做決定,但個人發想構思能力有限,根基不固,容易受流行風尚影響,造成民粹當道;民主是獲致自由的手段,如以民主為基調,最容易一窩蜂、趕時髦,接受同儕壓力,也最不容易養成獨立性;在文化方面民主重平等,傾向重量不重質;最須讓人警惕的是可能流於極權政治(totalitarianism),極權不同於集權(authoritarianism),如暴君、獨裁政治,政治力量控制擴及於文化、藝術及社會上一切行為;如納粹德國,希特勒當年是靠選舉勝利奪得政權,在民智相對較開通的德國,仍能翻雲覆雨,造成人類浩劫;實行極權主義的人,常自認站在公理正義一邊,論述高人一等,要別人凡事都聽他的,與民主背道而馳,不能不讓人引以為戒。
在中國現代化努力中,科學似較民主成功,從華人在世界科學界的卓越表現,到台灣科技產業的長足發展,在科學方面似有可喜的進步;另一方面,民主不夠成熟,可能也與科學未能內化有關;科學精神是「驗偽不驗實」,科學的進展常代表以往學說的推翻或修正;現代科學以實驗為基礎,石破天驚的牛頓力學,也必須要接受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修正,許多科學家的共同體驗是習以為常的概念必須修正時,常是科學往前邁一大步的時刻;在納粹德國時期,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人,德國學界曾發起「百人反相對論」連署,愛因斯坦回應說:「如果相對論是錯的,一個人能提出反證就夠了,」這是科學的真義;但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常見各種訴求,先假設己方意見代表公理正義,要求對方照單全收,否則抗爭到底,難怪衝突不斷,而多數時候於解決問題無補;民主貴在「服從多數,尊重少數,」每個人都有權發表自己意見,但不能強求別人一定要同意自己意見,如果連「尊重多數」都做不到,有何民主可言?
何謂公理正義,是很值得深思的問題,最近應邀訪台的哈佛大學教授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一書中,有很深刻的闡述,尤其可貴的是拋出許多與正義有關議題,反覆思辨,讓人見識到南宋理學家呂祖謙所云「理未易察」,須要多方思考辯解,是民主社會大眾應有的素養。
今天在大家退休日,談到民主,一方面是有感而發,一方面也想借助諸位,在淡出專業工作之餘,能對台灣未來發展至關緊要的民主問題,多所思辨,共同為深化民主努力,對社會大眾產生正面影響力。

最後我想藉「六十而不惑」一文要點與各位同仁分享:「人生不滿百,常有千古憂,退休後的歲月裡,名利都不如健康重要,從此不必太節省,該花的錢要花,該享受的要享受,該捐助的要捐助,「兒孫自有兒孫福」,考慮太多,使「能者失志、愚者更愚」;要和別人比誰活得更愉快、健康、長壽!你無力改變的事,就不必太操心,因為操心也無用,反而影響了自己的健康;幸福靠自己努力創造,快樂要千方百計去尋找,只要心境好,每天想愉快的事,做愉快的事,自己找樂趣,就能天天都過得高興;這也是我對大家的祝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