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榮幸擔任本會議「人才培育 國際佈局」分組討論引言人,如果先就主題破題來看可以有兩重意義,一是指招攬國際人才加以培育,另一是在培育人才時注意國際佈局,兩者習習相關,但不相同。
這兩重議題都與「大學國際化」有關;國際化指一國能融入國際社會,具有國際視野,與國際各界如教育、學術、產業、商務、文化、藝術等行業溝通往來,執行業務,參與國際組織與活動,增進相互了解,圖謀解決共同問題,參訪旅遊,從事國民外交,吸引國際人才、資金、旅遊觀光等;在全球化時代,大學不管在教學、研究、服務方面都很明顯的可透過國際合作達到提升並與國際接軌的目的;同時外籍教師的延攬與僑外學生的招收,得以豐富校園生態,教育內容,另外學生境外經驗,都得以培養國際視野,增進學生外語能力、跨文化認知能力與開放心態,關心全球議題,輔導國際認證,具備全球移動能力,以為未來面對全球化經濟的準備;近年來歐美與東亞先進國家一流大學無不積極推動國際化,可見各大學都體認國際化對大學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大學也是推動國際化的人才庫與基地,負有相當的社會責任,積極進行國際交流。
大學國際化不僅是提升水準的關鍵,而且是全球化時代大學的社會責任,但要發揮最大功能,須要多方努力,在具有彈性以及必要配套措施下,發揮特色;
清華大學是在一百年前,以美國退還多要的庚子賠款建立的,除在早期招收全國優秀學子,直接到美國受高等教育外,1912年起,並招收學生在清華完成約當高中畢業程度學業,再直接插入美國大學一、二年級,成為「留美預備學校,」初期洋化甚深,1912年教員30人中,美籍教習有19位,1918年教員49人中,美籍尚有25人占多數,同時廣用洋課本,並推動說洋文,廣建美式硬體措施,另受外交部管轄,美國公使館也參與董事會的運作;英國哲學家羅素1920年到中國講學後,曾寫下他對清華的印象:「到了清華園,一個英國客就感到彷彿在美國一樣」,可見當時清華是高度國際化的學校,而在改制大學後,師資也始終以留學生為主幹。新竹清華大學是曾在北京清華擔任十八年校長的梅貽琦校長於1956年創建,最初選擇代表未來的核能科技發展,在政府與庚款基金支持下,積極延攬留美學人返國任教,至今教師中有國外博士學位者仍占絕大多數,除承先啟後外,也為推動國際化奠定良好基礎。
放眼目前國內大學,國際化的程度還有許多成長的空間,如以國際化指標來看,現況是
一、師資與出國留學:台灣在一九九零年代以前,學子大批出國留學,留學除學習外,對不同文化的了解藉較長期的「身歷其境」,要比一般交流深刻的多,許多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大學任教,因此至少在頂尖大學,教師為「國外博士」的比例很高,可謂具備推動國際化基本條件,但近年來,留學風氣低落,須設法有效提高學子留學意願,才不致逐漸喪失大學國際化優勢;另一方面,鼓勵獲得國內博士教師出國進修,補實境外經驗,也是各大學可努力的方向,
二、招攬人才:非台灣出生教授比率低,僑外生比率低,僑外生程度不高,這些與整體環境有關;台灣外語環境不夠友善,會計制度僵化,甚至讓專心從事研究工作的教授「以身涉法」,如果與國外同儕以一樣方式從事研究,報銷經費,在國外可心安理得,回到國內則導致寢食難安,必須儘速自制度面改善,如不妥善處理,如何吸引優秀人才?另外,國內薪資待遇逐漸喪失競爭力,相關單位提出的一些措施,雖有幫助,但無以大幅改善;僑外生的存在,對本國學生的國際化會很有幫助,吸引優秀的僑外生,提供獎學金或較豐厚的研究助理津貼甚至足以繳交學雜費與生活的打工機會很關鍵,這在早期台灣經濟尚未發達時,是優秀學子得以大批留學美國的主要因素,經濟因素自然會相當程度影響開發中國家學子到台灣留學的意願,培育出的優秀人才理當優先留用,但反而處處受到各種規章限制;對另一方面,招收僑外生,其專業水準有一定程度是起碼條件,因此教育部鬆綁也很重要,為達成指標,要求大學增收水準低落的僑外生,只會浪費已經非常緊縮的寶貴資源,
三、國內學生培育:外籍教師的延攬與僑外學生的招收,得以豐富校園生態,教育內容,另外學生境外經驗,都得以培養國際視野,增進學生外語能力、跨文化認知能力與開放心態,培養學生關心全球議題,輔導國際認證,具備全球移動能力,並為未來面對全球化經濟的準備;同時藉與有不同文化背景與訓練的僑外學生共同相處經驗與工作,提升研究與學習品質,並廣結人脈;國內近年來,大眾習以「向內看」,往往昧於國際大勢所趨,國際化更為重要與迫切,
四、學術交流:參加或舉辦國際會議,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參與編務,在國際性學會或協會擔任組織行政工作,與外國學術單位在教學、研究以及產業研發合作,交換生與暑期實習;在合作教學、研究上,校際之間簽署合作協議只是第一步,要落實必須從系所中心或教師推動,所謂「由下而上」(bottom-up)機制,學校則在措施與經費上扮演促成者(facilitator)角色;近年來,國科會推動之「龍門」計畫鼓勵國內外團隊合作、「拋光」計畫鼓勵參與國際性學會或協會組織行政工作以及國際期刊編務,中加、中法等各項聯合研發計畫,已初見功效,
五、非學術交流:國際志工,「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s) 活動,如保育專家珍古德 (Jane Goodall) 女士啟動的根與芽計畫(roots and shoots),為目前最具影響的面向青少年的環境教育項目之一。特定議題國際會議,如全球氣候變遷會議;模擬聯合國,台灣自喪失在聯合國席位後,參加國際組織活動機會受到嚴重壓縮,人才面臨斷層,以參與模擬聯合國等方式獲取實務經驗也不失為儲備人才機會。
以清華大學與印度長達三十年的學術交流,可以窺見「人才培育 國際佈局」一角;
清華大學與印度有相當的淵源,我國在印度獨立後駐印第一任也是唯一的正銜大使羅家倫先生曾任清華大學校長,抗戰期間率軍駐印名將孫立人將軍也是清華人,清華大學早在約三十年前即開始招收印度籍學生;101學年度印度籍學生共94名佔我校國際學生人數之冠,另校內尚有印度籍博士後研究員26名;全臺四百餘印度籍學位生中,近四分之一選擇本校就讀。民國98年本校實施「國立清華大學印度籍學生實習推動計畫作業要點」,提供與本校簽約印度姐妹校之大學部大三以上或研究所印度籍學生申請校內實習機會,與本校師生及其它國際學生交流,以促進國際人才合作,並有助於建立本校國際化生活環境及推動國際化相關業務。
Diwali ( 亦稱 Deepavali, 中文譯為『排撜節』或『 光明節』 )重要程度相當印度教徒之新年。本校自民國96年起由校方補助印度學生舉辦Diwali節慶活動,於活動經費、場地商借及貴賓邀請等皆不遺餘力,展現本校對其風俗文化之重視與關懷;本校學生舉辦之Diwali活動規模逐年擴大,今(101)年度Diwali活動於11月10日晚間舉行,參加人數超過500人,盛況空前。
本校多年來耕耘與印度之交流合作,先後與印度頂尖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包括印度科學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IISc)、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dras)、德里大學 (University of Delhi)、安娜大學 (Anna
University)、國立伊斯蘭大學 (Jamia Millia Islamia,JMI)、亞米堤大學 (Amity University),並展開具體交流措施,互相派遣實習生等。民國101年9月更與印度排名首屈一指之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JNU)簽訂姊妹校合約,為我國第一所與其簽訂姊妹校合作備忘錄之大學。
清華大學積極強化與印度之往來,無論是與印度的合作規模或是交流品質,均為國內所有大專院校與學術機構之首,具有紮實基礎;加以我國和印度貿易量急速成長,華語成為不可或缺工具,教育部吳前清基部長於去年參訪印度時,印度人力資源部長提出1萬名華語教師的需求;印度大學協會 (Association of Indian
Universities, AIU) 亦於2010年召開理事會,決議全面承認臺灣大學學歷,顯示其對臺灣教育的信心。因此自民國100年起,教育部大力支持本校於印度設立「印度臺灣教育中心」,開設華語課程、教授正體中文及協助招收優秀印度籍學生來臺並配合推動臺印文教交流。經印度-臺北協會羅國棟會長推動,民國100年8月於印度哈雅納省(Haryana)金德爾全球大學 (O. P. Jindal Global University, JGU) 設立全南亞地區的第一座臺灣教育中心;100學年度共約40人取得完整華語課程修業證書,101年度學生人數成長至80人。民國100年11月11日與印度新德里之亞米堤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並由教育部林次長聰明主持,駐印度新德里代表處翁代表文祺見證揭幕儀式。自今(101)年開設華語課程以來,修課人數已近140人。今(101)年8月與印度國立JMI大學簽訂合約,於11月份自臺灣派遣兩名華語教師至該校,預計明年1月正式開課;該校獲得印度政府人力資源部經費,由印方負擔大部分華語教師薪資。印度對華語學習的高度需求可見一斑。另正與位於清奈Sri Ramaswamy Memorial University (SRM) 以及位於瑪尼帕爾 (Manipal) 之Manipal University洽談中。
在其他活動方面本校還主辦「印度臺灣高等教育展」邀請國內優秀15所公私立大專院校、中央研究院與臺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共同赴印招收優秀學生/人才來臺就讀/就業。此為多年來產、學首次於印度展開如此大規模之合作;推動華語文能力測驗(TOCFL)配合駐印度新德里代表處文化組推動華語文能力測驗,去(101)年11月首次於印度金德爾全球大學、亞米堤大學及尼赫魯大學舉行預試,以上皆為本校TEC合作學校或姊妹校。
印度為臺灣近期經略全球最重要的據點之一,其崛起之新興勢力須加正覷,在本校與印度學術交流與招攬人才的良好基礎上,目前正積極規劃設置「印度研究中心」;除深化學術交流外,由於本校鄰近科學園區,與園區具有良好產學合作經驗及關係;並掌握產業界脈動,瞭解產業界對印度人才之需求,有多位著名企業人士對本校籌設印度研究中心表示肯定,認為符合產業界需求,未來將積極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