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中研院近代史所長黃克武與出版人林馨琴對談「百年中國的知識份子」致詞


今年六月中透過「時報悅讀俱樂部」買到大陸作家岳南撰述、由時報出版社出版的《南渡北歸》(分《南渡》、《北歸》、《傷別離》三冊)這一套以抗戰到內戰時期知識份子遭遇為主題的書。當初是被該套書副標題「二十世紀學術大師們的情感命運之書」吸引購買。一讀之下震撼不已,不禁蕩氣迴腸。書中第一章,就有副標題「慌亂大逃亡/別了」,「北總布胡同三號/大師雲集清華園/梁啟超與李濟的友誼」,引人入勝,而作者也沒有讓人失望,以順暢的文筆、緊繃的情節,自1925年清華成立國學院振動學術界一路鋪陳下來,到抗日戰爭爆發,大師們輾轉集體南渡,抗戰勝利前後,學術大師們各自的思想變化與不同的人生遭際,最後則敘及兩岸局勢成形之後,這群知識分子的群體命運出現了分叉流轉的各種面貌。時報出版社為本套書所出專刊中,列舉二十八位學術大師,其中至少有十九位為清華人。書中曾引原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馮友蘭先生在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中敘南渡之史:「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吾人為第四次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書中又敘及身為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陳寅恪先生在對日抗戰初期曾有詩「南渡自應思往事,北歸端恐待來生」,不禁令人惻然。無奈北歸歡慶之餘,不旋踵,因國共內戰又展開了另一波南渡。從一個清華人的觀點來看本書,感覺處處皆見清華人,處處皆見清華事,該書篇幅雖長達一百二十萬字,但劇力萬鈞,讓人不能釋卷,時而不勝唏噓,時而扼腕浩歎,是一個難得的閱讀經驗

今年七月十九日,岳南先生專程到清華拜謁梅貽琦校長墓園。本人適因在台北開會,未能親自接待,乃相約於時報出版社見面。晤面當天又剛好碰到時報出版社安排岳南先生與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黃克武所長在當晚於台北誠品書店對談,本人也就欣然受邀參加對談。另一方面,也趁機邀請岳南先生到清華大學擔任駐校作家,獲得正面回應,據教務長告訴我說,迄今接洽與辦理手續都相當順利,預期岳南先生大約下月初即可到校,也算是分外有緣。同時也要特別感謝黃克武所長與林總編輯,不僅為美事佳話無意間做了冰人,今晚並專程來校為清華通識講堂就「百年中國的知識份子」對談。誠如「南渡北歸」書中所展現,清華人在百年中國知識份子群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兩位的精闢對談,必將更豐富聽眾對近世中國士人的認識,讓我們一起洗耳恭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