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一代宗師」: 施敏院士追思紀念會

「一代宗師」: 施敏院士追思紀念會

一代宗師

成就超凡

歡樂時光

個性爽朗

施敏院士於一個多月前以高齡辭世,仍給親友們留下無限哀思。

我有緣早於 1966年暑期,連續有好幾個星期旁聽施院士所教的「半導體元件物理」,當時施院士是以歸國學人身分在清華大學舉行的「暑期研討班」授課,由於我剛修完大二「中級物理」課程,對量子力學以及相關的數學工具並不熟悉,聽起課來最多以「一知半解」形容,但對施院士聲音宏亮、能言善道、個性爽朗、平易近人的風範,已經有了深刻的印象。

依時序來看,施院士是於 1963年,取得史丹福大學電機博士學位。畢業後,隨即進入貝爾實驗室工作,1967年,他與韓裔科學家姜大元發明並實作了第一個非揮發性記憶體(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NVSM), 是一項諾貝爾獎級的工作,1969年,出版《半導體元件物理學》(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第一版,成為工程及應用科學領域最暢銷的教科書,成名很早
,也奠定了他在半導體元件物理界的世界級超凡地位。

1968年,回到交通大學擔任講座教授一年。並創辦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環宇電子」。1976年,為當時經濟部
發展積體電路計畫工作小組成員之一,自述「半導體絕對是最新的高科技,未來發展前景看好,建議台灣應該要發展IC產業」,力薦其父執孫運璿部長推動半導體業。1989年自貝爾實驗室退休後,1990 年開始於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任教。1994 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數理組)。2010 年6 月,獲贈國立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

期間,施院士培育出許多優秀學生,包括交通大學前校長張俊彥院士等,與後進學者共同撰寫教科書,一起指導學生,發表論文,他於 1990 年起,擔任交大電子資訊中心主任多年,並曾於 1998-2004年擔任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 (National Nano Device Laboratory
NDL),也就是現在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前身,主任六年,任內屢創新猷,成就非凡培育許多半導體與奈米科技高級技術人才,居功厥偉。而且在卸任主任以後,仍與 NDL密切互動,剛才大家在記述施院士生平影片中,即可看到我在國科會擔任副主委時,於 2009 年到 NDL 參加完成全球第一個16奈米的功能性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SRAM) 元件發布會,留下的與也到場致詞的施院士合影照片,彌足珍貴。

由於我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半導體材料,與施院士互動很多,尤其我們都很喜歡在清華西門與隔鄰他住的交大「九龍」宿舍附近一個小館,常會不期而遇,也多次聽到他對友朋強力推薦該小館他談笑風生爽朗親切,總讓人如沐春風

最後一次見到施院士是在去年七月中研院會議時,當時中研院接待與會院士住宿的招待所正在整修,院士們散住在中研院附近旅館,我恰與他住在同一旅館,四天院會期間,每天早上都與他同乘計程車到中研院,途中當然很有機會聽到他高談闊論,回想起來,也是一種緣份,分外令人懷念

縱觀施院士一生,固然在國際半導體學術界與產業界享有大名,但在提升台灣半導體學術水準以及推動產業發展著力最深,貢獻最大,堪稱「一代宗師」,如今天人永隔,讓人緬懷不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