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相輔相成: 台灣聯大和國合會簽署合作協定

相輔相成: 台灣聯大和國合會簽署「大專青年海外技術協助服務計畫」合作協定

擴大成效

相輔相成

合作無間

四校如一校

今天很高興與台灣聯大同仁們一起來參加與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國合會) 簽署「大專青年海外技術協助服務計畫」合作協定簽約典禮,「國合會」成立二十七年來,在協助友好或開發中國家發展、增進之間經濟關係貢獻良多,也提供協助遭受天然災害的國家或國際難民,透過投資融資、技術合作、人道援助及國際教育訓練等方式執行,協助友好或開發中國家進行不同領域的發展計畫,包括環境、公衛醫療、農業、教育及資通訊等。藉由提升人力素質、強化組織能力建構,援外的專業度,提供技術專業建議。強調計畫的縱深度,落實技術轉移,有效運用人力資源,以在不同國家複製成功經驗。

很高興得知「國合會」推出「大專青年海外技術協助服務計畫」,遴選大三以上的優秀學生於每學年第一學期前往海外參與實習生、實習志工和實習華語教師等三種類別的實習。並享有「國合會」提供的機票、生活津貼與保險等補助。現有的合作學校除台灣國立大學系統外,尚有文化大學和淡江大學共 13 所大學。

本專案將由國合會提供在夥伴國之政府部門、國合會駐外技術團或國際非政府組織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INGO) 海外實習之機會,國合會期能協調學校同意學生赴海外服務得抵免學分以增加誘因,拓展我國大專在學學生參與國際事務之管道,也呼應國內大學強調大學社會責任之趨勢,共同參與國際永續發展工作。

國合會將提供參與本計畫的大專青年包括訓練、駐地每月生活津貼(依國家而定)、赴離任來回經濟艙機票乙張及保險等福利;合作單位(政府部門、駐外技術團/INGO) 將提供駐地支持及督導,以確保大專青年實習志工順利完成實習。合作大專院校協助推動相關實習服務之招募宣傳。依據國合會訂定之實習條件,推薦合格且有意願赴海外實習學生參與本計畫實習服務,並依合作院校規定與國合會簽訂書面契約辦理學生校外實習。另指派合作院校人員擔任海外實習學生之輔導教師。且協助經甄選合格參與本計畫之海外實習學生完成實習後,得依合作院校之規定認證學分。

「台灣聯大」剛於最近歡慶成立二十周年,是台灣最早成立的大學系統,原來是由中央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陽明大學四校組成,2021年2月由於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為陽明交通大學,以及政治大學的加入,所以現在仍有中央大學、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與陽明交通大學四校組成。系統成立的宗旨是「整合、卓越、提升」,以「四校如一校」為目標,而系統各校間如「兄弟姊妹」,多年來,成效斐然;另一方面,「大專青年海外技術協助服務計畫」,推動海外實習生、實習志工和實習華語教師等三種類別的實習工作,「台灣聯大」各校都有相當程度或以團隊,或以個人的經驗,如今能得到「國合會」提供的資源,必能「相輔相成」,擴大成效。

此次「台灣聯大」和「國合會」簽約,有兩次延期,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可見「國合會」業務繁忙,積極任事。另一方面,西諺有云「better late than never」,也就是簽得遲比還沒有簽好,最後敬祝「台灣聯大」和「國合會」合作成功。

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一代宗師」: 施敏院士追思紀念會

「一代宗師」: 施敏院士追思紀念會

一代宗師

成就超凡

歡樂時光

個性爽朗

施敏院士於一個多月前以高齡辭世,仍給親友們留下無限哀思。

我有緣早於 1966年暑期,連續有好幾個星期旁聽施院士所教的「半導體元件物理」,當時施院士是以歸國學人身分在清華大學舉行的「暑期研討班」授課,由於我剛修完大二「中級物理」課程,對量子力學以及相關的數學工具並不熟悉,聽起課來最多以「一知半解」形容,但對施院士聲音宏亮、能言善道、個性爽朗、平易近人的風範,已經有了深刻的印象。

依時序來看,施院士是於 1963年,取得史丹福大學電機博士學位。畢業後,隨即進入貝爾實驗室工作,1967年,他與韓裔科學家姜大元發明並實作了第一個非揮發性記憶體(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NVSM), 是一項諾貝爾獎級的工作,1969年,出版《半導體元件物理學》(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第一版,成為工程及應用科學領域最暢銷的教科書,成名很早
,也奠定了他在半導體元件物理界的世界級超凡地位。

1968年,回到交通大學擔任講座教授一年。並創辦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環宇電子」。1976年,為當時經濟部
發展積體電路計畫工作小組成員之一,自述「半導體絕對是最新的高科技,未來發展前景看好,建議台灣應該要發展IC產業」,力薦其父執孫運璿部長推動半導體業。1989年自貝爾實驗室退休後,1990 年開始於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任教。1994 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數理組)。2010 年6 月,獲贈國立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

期間,施院士培育出許多優秀學生,包括交通大學前校長張俊彥院士等,與後進學者共同撰寫教科書,一起指導學生,發表論文,他於 1990 年起,擔任交大電子資訊中心主任多年,並曾於 1998-2004年擔任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 (National Nano Device Laboratory
NDL),也就是現在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前身,主任六年,任內屢創新猷,成就非凡培育許多半導體與奈米科技高級技術人才,居功厥偉。而且在卸任主任以後,仍與 NDL密切互動,剛才大家在記述施院士生平影片中,即可看到我在國科會擔任副主委時,於 2009 年到 NDL 參加完成全球第一個16奈米的功能性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SRAM) 元件發布會,留下的與也到場致詞的施院士合影照片,彌足珍貴。

由於我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半導體材料,與施院士互動很多,尤其我們都很喜歡在清華西門與隔鄰他住的交大「九龍」宿舍附近一個小館,常會不期而遇,也多次聽到他對友朋強力推薦該小館他談笑風生爽朗親切,總讓人如沐春風

最後一次見到施院士是在去年七月中研院會議時,當時中研院接待與會院士住宿的招待所正在整修,院士們散住在中研院附近旅館,我恰與他住在同一旅館,四天院會期間,每天早上都與他同乘計程車到中研院,途中當然很有機會聽到他高談闊論,回想起來,也是一種緣份,分外令人懷念

縱觀施院士一生,固然在國際半導體學術界與產業界享有大名,但在提升台灣半導體學術水準以及推動產業發展著力最深,貢獻最大,堪稱「一代宗師」,如今天人永隔,讓人緬懷不已。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最美風景: 2023年退聯會歲末聚餐

最美風景: 2023年退聯會歲末聚餐

最美風景 (鄭毅強攝)

校運昌隆 (鄭毅強攝)

餐前奉茶 (鄭毅強攝)

兩忘煙水裡  (鄭毅強攝)

秋蟬 (陳永鎰攝)

和音天使 (鄭毅強攝)

摸彩助興 (鄭毅強攝)

恭喜中大獎 (鄭毅強攝)

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天的歲末聚餐,回首自退聯會成立約二十個月來,確實發揮了預設增進聯誼與互相關懷功能,很值得大家慶幸。

最近接觸到與兩位退休同仁有關的情事,讓我頗有感觸,在此與大家略為分享:
一是本月八日曾參加物理系退休教授李怡嚴教授將終身積蓄捐贈清華的典禮,李教授於1964年到清華任教,1994年退休,服務三十年間曾任物理系系主任、教務長 (1982-1989年),相信很多退休同仁都認識他;他最近因病重住院,囑咐將終身積蓄約八千五百萬元全數捐贈給母校,令人感佩

本會葉副會長、張總幹事與孫海珍組長於約一月前曾代表本會到馬偕醫院探望,我自己則於十二月二日前往探望,當時李教授情況尚佳,但不能如願回家靜養;同時發現李教授住在四人一間的三等病房,據負責照顧他的學生們說明是遵照他本人的意思,他的友人補充說,李教授服膺孔子在《里仁。第九》教誨:「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雖然李教授待己很簡省,而慷慨捐贈清華,高行義舉是清華人的典範,我個人則覺得適度的善待自己,還是很重要,孔子生活於物質稀缺時代,新時代可能要適度調整思維。

另一是於上月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們,走訪生命科學系退休的李家維教授位在苗栗南庄的「玻璃屋」;李教授大概在三十年前,在南庄買下一塊約三千六百坪的土地,後來在此地上建築主要以三面為落地透明玻璃的「玻璃屋」為別墅,並收藏各種神佛雕像,動植物標本、礦石等,名聞遐邇;其中最特別的是有超過一千尊大小神佛雕像,讓人大開眼界,而李教授更在最近買下附近一塊數百坪的地,規劃設置姜類植物保育園,而據悉他還有在蘭嶼設立「蘭嶼原生植物園區」以及在和平成立「生態園區」計畫,積極面對未來,似乎不知「人生自古誰無死」,是屬於真正退而不休的典型,與常聽人說退休後應放下一切的忠告,很不一樣值得大家思索。

另外他也於最近出版新書「李家維的神鬼人生」,內中敘述他有意將自己製成標本,並特別到中國大陸一位隋姓教授實驗室學習,並已編好「遺體自備指南」,初聽起來相當驚世駭俗,事實上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帝王將相墓葬很多設計就有希望保存遺體的意圖埃及王公貴族就有製作「木乃伊」的傳統,所以製作遺體標本並非全然荒謬空想,他的想法也是表示對人的生死瀟灑以對,可能與他身為生命科學學者,以製作標本見長有關。

這兩位李教授的行誼,雖然在清華同仁中難說具代表性,但也表示清華有各種能人異士,在適當的環境下,得以發揮所長,豐富校園文化
,很大概率是我退休同仁共有的體驗,也是我們的福報

在葉副的簡報中
我們可重溫退聯會致力樂活、關懷、共好,以增進退休人員情誼、相互關懷扶持為宗旨
得到相當的落實。在大家的努力下,必能讓退聯會能長久維持為清華最美的一道風景!

2023年12月9日 星期六

盡心立命: 李怡嚴教授令人感佩

 盡心立命: 李怡嚴教授令人感佩

盡心立命

任教務長時

著有「大學物理學」

著作「清華簡與上古史」

令人感佩

李怡嚴教授,為清華物理系創系元老,物理所首任所長,亦擔任過教務長,終身為清華以及台灣物理界奉獻。最近病篤,囑咐以畢生積蓄捐贈清華,幫助物理系及各領域的發展,令人感佩!捐贈儀式於12月8日(五)上午10點在清華名人堂舉行。他因病情不能到現場,而由律師代理,師友們用錄影的方式向他致意,再將影片傳達給李教授。

最先見到李教授是遠在1966年,當年我是台大物理系修畢大二學生,到家附近清華大學「暑期研討班」旁聽,期間有一天晚上,同參加研討會的多位學長們在成功湖畔學生活動中心與清華的年輕教授座談請益,當年清華在台灣學界是異類,教授幾乎全是擁有博士學位的歸國學人,記得當時有王唯農、王守益、楊覺民與李怡嚴教授等,教授們侃侃而談,而李教授是較沉默的一位,後來發現這也是他的特質。

李教授於1964年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完成物理博士學位。隨即回台在清華任教,1982年起擔任清大教務長一職,直到1989年才卸下此一職務。1994年於清大物理系退休。

李教授的教學,在學生中討論很多,最著名的是很容易「被當」,他著有「大學物理學」(東華出版社) 四冊,由其授課內容協同助教們彙整而成,是我在大學時期少見而很受益的中文物理教材,據說因為其內容難度較高,並未受到廣泛使用。

我本人於1977年從美國回到清華材料系任教,當年清華教授不過百餘人,雖然與李教授有相遇的機會,但並不熟悉,直到我於1982年起擔任材料系系主任,與時任教務長的他自然有相當的互動,了解他除認真負責外,並長於擘劃,也是在他任內,清華於1984年成立人文社會學院,同時配合新大學法擬訂清華新組織規程以及雙學位制開始實施等。

李教授與我是於1992年起,同住清華金城三期公教住宅的鄰居,因不同棟,見到他的機會多在兩棟間的地下停車場,因為他與我同有早起,並為避免交通雍塞,而一早開車到校的習慣,由於他開車謹慎,車行非常緩慢,如果尾隨其後,要慢好幾分鐘才能到校
而他到清華,通常是長留圖書館。同時也常參加學校的演講會,但不像仍在任教時,喜歡發問,多半是默默聽講。

李教授也以讀書多、藏書多出名,家裡全是書櫃,裝滿各式書籍,他的興趣很廣,不久前,經濟系退休的賴建誠教授在通識中心演講時,還提到與他合作發表的兩篇有關金本位與稅制文章
,另外著有「清華簡與上古史」等;前幾天有朋友傳來他捐出的藏書搬到龍山社區裏的綜合大樓九樓,開放給新竹市機關學校的圖書館來選書,的影片,觀之不勝唏噓。

在大約一月前,清華退聯會幾位同仁曾到馬偕醫院探望李教授,當初預定於十一月二十日返家,所以打算屆時再到他家探望,不料他的病情有轉折,遲遲未能如願:因而於上星期六到醫院探望,他也剛好醒來,我跟他說:「清華人都很敬重您,感謝您對清華的貢獻,又將畢生積蓄捐贈清華,令人感佩,希望您早日好轉,回家靜養」,他似乎頗為感動,臨別時掙扎著伸手與我相握;在步出醫院時,對捐出鉅額儲蓄給清華的李教授,竟然在病重時,住在四人一間的三等病房中,思之頗為感傷。

2023年12月2日 星期六

AI前景: 科技創新與韌性社會論壇

AI前景: 科技創新與韌性社會論壇

科技創新與韌性社會論壇

戴花冠美女 (AI 生成)

大象爬101大樓 (AI 生成)

畢業紀念照牆 (AI 生成)

AI 快速發展方興未艾,甚至可以如火如荼形容,在談發展前景時,如果回顧這波AI 浪潮的時間順序,可能可以由2017年4月李開復先生出版的「人工智慧來了」看出端倪,當時社會上已充滿對AI討論與憧憬,本人有緣建議與協助國內的頂尖科技智庫「中技社」致力於AI的探討,因而於2018-2020年辦理了「AI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暨產業之挑戰及影響」、「AI時代社科文教之變革與創新思維」與「AI 智能應用對日常生活之翻轉與創新」以及「AI倫理治理與醫療防疫」四場大型研討會,獲得很大的迴響,會後並各出版一本專題報告,一方面推廣增進社會大眾的認知,一方面將研討結果與建議提供政府機構與民間單位做決策參考;從 2021 年度開始,更以 AI 為善為目標,聚焦不同領域,做進一步之探討

為集思廣益,中技社於2021年2月26日舉辦「建構AI產業應用治理框架論壇」專家諮詢座談會,邀請多位專家提供想法與討論,藉以擬定未來要研討領域方向、策略。會後中技社在參酌與會專家的寶貴意見後,把握四項原則即與台灣關聯性強、容易著力、迫切性高以及未來影響性高;由而擬議分為「AI應用發展方向探討」與「AI治理準則探討」兩個區塊,「AI應用發展方向」聚焦於教育與產業 (製造與服務) 兩個領域,進行AI科技、教育與產經專家跨域深入對話,以探求AI科技發展在可見未來對台灣至關重要,宜即早投入之領域。「AI治理準則探討」則針對上述發展方向,透過科技與社科人文對話,以及參酌各國作法與典範轉移,探究適合台灣之AI治理模式的可能樣貌與機制,研討成果也會回饋到AI應用發展方向之探討。

這兩項三年期計畫,在「AI應用發展方向」部分,目前已完成「AI 在教育領域應用」、「 AI 在製造領域應用」之研討,並出版專題報告。「 AI 在服務領域應用」已召開四次討論會,預計於明年初舉行大型研討會;同時在(111)年執行「AI在教育領域應用」議題研究結果:發現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應用,多停留於教學數位化階段,對於支援教師教學及促進學生學習成效相當有限。認為教師應具備審視與思考有效運用AI之能力,因此須強化學校教師的AI教學能力,因而進行「AI教師培育及教材教法之探討」,在國民教育方面,協助國中資訊教師AI增能,8月在「新北」、「彰化」、「南投」等三個縣市,舉辦3場AI教師培訓營,在大學教育方面,邀請具有從事跨域AI課程經驗教授,分享推動經驗 (包含金融科技、智慧機械、健康照護、智慧製造、智慧農業、智慧醫療等應用領域) ,透過座談會以及分享教案方式,探討如何更有效地推動跨領域AI課程的規劃與實施,剛於前天 (11月29日) 舉行期末工作會議,並於年底彙整成果出版專題報告。

在「AI治理準則探討」區塊,本來委請朱雲漢規劃,由張佑宗教授主持台大社科院團隊三年計畫進行研究,由於朱院士於今年二月溘然長逝,由本人協助於本年完成計畫的執行,很感謝今天的論壇提供一個讓計畫團隊發表研究成果的機會,也就是緊接的「AI的社會影響」場次的各項報告,希望能和與會新進們充分交流。

同時,中技社也連續舉辦四次AI創意競賽,2019年以「AI與教育」、「AI與創新服務」與「AI與藝術」為主題, 2020、2021、2022、2023年分別聚焦於「AI醫療防疫」、「AI與農林漁牧」、「AI與生活」、「AI與教學」為競賽主題,喜見水準逐年提升。

回到主題「AI科技與社會發展的前景」,如以此命題, ChatGPT的回答是: 「這是一個非常廣泛且深入的話題,涉及多個方面。例如:

AI技術的發展趨勢:介紹當前AI技術的最新進展,包括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

AI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探討AI在醫療、教育、金融、製造業等領域的應用情況及其潛在影響。

社會影響:分析AI技術對就業、隱私、安全等社會問題的影響。

倫理和法律問題:討論隨著AI技術的發展,如何處理倫理和法律上的挑戰。

未來展望:預測AI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及其對社會的長遠影響

事實上也都是中技社自2018年至今關心或探討的議題,同時是AI 風頭浪尖的問題,影響至鉅,以下我會聚焦於生成式AI 「庶人」 (非專家) 的體驗 (從略),分享一下個人的看法,主要是驚嘆其強大好用,但憂慮強智慧AI 可能會成真尚請與會先進們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