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子弟江湖老: 「烽火尺牘―1949的戰爭記憶」展覽
非凡歷史意義
少年子弟江湖老
家書抵萬金
烽火遍地
流離生活
這次展覽的關鍵詞是 1949、戰爭記憶與烽火尺牘;烽火尺牘包括戰亂時期,各式書信,其中以家書最為感人;杜甫在《春望》詩中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戰爭期間,書信往來有許多不確定性,至少有一方是處於漫天烽火、生死交關或顛沛流離的境地,唐朝初年大作家李華在《弔古戰場文》中有: 「其存其沒,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將信將疑。悁悁心目,寤寐見之」,很真實的描寫陷於烽火戰亂中士兵親友的心情,相當悲催。
在這方面,我本人剛好可作部分見證;因為我正是1949年十二月國民政府在大陸最後據點四川成都淪陷前幾天,隨家人乘飛機離開成都經海南島,再乘船到高雄上岸;據我在網上查到的資訊,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和其子蔣經國乘飛機從成都鳳凰山機場飛往台灣, 12月27日胡宗南部成都守軍指揮官宣布投共,中共進占成都,所以我到台灣來,應是在10日到27日中間。據家人敘述,當時情況緊急,許多人無法搭上飛機,悲憤之餘,在機場焚燒無法運出的財物,另外也有飛機在起飛後失事墜毀,送行親友聞訊大哭悲傷情景。當時真正是烽火遍地,是久處承平時期的台灣人無法想像的。
我和一部份家人所以能幸運的逃難到台灣來,是因為我父親是駐守四川胡宗南部將領,當戰況危機時,有指令先讓將領眷屬撤離;另一方面,因為局勢變化很快,導致家父反而沒能及時撤退到台灣來,如此我母親帶了我們姊弟四人來台,與我父親兩地相隔,一直到1980年家父才得以到美國探親,與我們姊弟相聚,但家母已於之前四年仙逝,夫妻倆始終未能再見一面。很遺憾的是,因為種種原因,也未能有書信往來。
中國歷史上有多次大舉衣冠南渡,清華大學教授馮友蘭所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文中有言: 「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又言:「稽之往史,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他認為抗戰期間,政府遷都大後方,「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如此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可以說是第五次南渡,有些人可能知道,蔣介石在1950年3月,復任「總統」一職後,在《復職的目的與使命》文告中,將「反攻」時間界定為「一年整訓,兩年反攻,三年成功」,淪為口號,照目前看來,前人意義的「北返」,應該是無法達成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戰爭記憶,從各種尺牘,包括軍政人物公私函件、家書、遺屬陳情等各種面向書信,讓人有更全面的體認,能深深感受到在大動亂時代,大眾所受到的戕害,對當事者而言,戰爭即是災難,徹徹底底的浩劫。誠如楊教授所說:「少年子弟江湖老,」國共大戰雖然已是超過七十年以前的事,但透過各種媒體報導,仍能讓人感受到過程的慘烈;在冷兵器時代,李華形容古戰場「枕骸徧野,無貴無賤,同爲枯骨,荼毒生民,人其流離,萬里朱殷。傷心慘目,有如是耶!」現代戰爭,對生命財產破壞的力道,更勝百倍,台灣人民應牢記歷史慘痛的教訓,盡一切可能,避免完全不必要的戰爭,才能對歷史有較妥善的交代。
中國歷史上有多次大舉衣冠南渡,清華大學教授馮友蘭所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文中有言: 「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又言:「稽之往史,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他認為抗戰期間,政府遷都大後方,「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如此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可以說是第五次南渡,有些人可能知道,蔣介石在1950年3月,復任「總統」一職後,在《復職的目的與使命》文告中,將「反攻」時間界定為「一年整訓,兩年反攻,三年成功」,淪為口號,照目前看來,前人意義的「北返」,應該是無法達成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戰爭記憶,從各種尺牘,包括軍政人物公私函件、家書、遺屬陳情等各種面向書信,讓人有更全面的體認,能深深感受到在大動亂時代,大眾所受到的戕害,對當事者而言,戰爭即是災難,徹徹底底的浩劫。誠如楊教授所說:「少年子弟江湖老,」國共大戰雖然已是超過七十年以前的事,但透過各種媒體報導,仍能讓人感受到過程的慘烈;在冷兵器時代,李華形容古戰場「枕骸徧野,無貴無賤,同爲枯骨,荼毒生民,人其流離,萬里朱殷。傷心慘目,有如是耶!」現代戰爭,對生命財產破壞的力道,更勝百倍,台灣人民應牢記歷史慘痛的教訓,盡一切可能,避免完全不必要的戰爭,才能對歷史有較妥善的交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