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父子雙傑 清華傳承」新書發表會致詞

「父子雙傑 清華傳承」新書發表會致詞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父子雙傑 清華傳承」新書發表會。古今中外「父子雙傑」,大家都可想到一些先例,如「唐宋八大家,一門三學士」的蘇洵、蘇軾、蘇轍,法國文豪大、小仲馬,美國老布希與小布希總統,但是父子皆為同一所大學名校的校長即使不是空前,也應該是極為少見的機遇,清華大學很幸運有同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徐賢修、徐遐生父子先後在58歲時放下美國的教學研究生涯,來到臺灣擔任校長。
我與徐賢修校長在1966 年,也就是民國 55 年即結緣,當時我就讀臺灣大學物理系二年級;清華開設暑期研習班,邀請許多國外華裔學者來臺灣短期講課。那年暑假授課的學者,包括應用數學方面的徐賢修教授、普度大學物理系教授范緒筠院士、及任職於美國貝爾實驗室的施敏博士。由於我家就住在光明新村,離清華校園僅一牆之隔,暑假回家上課很方便,記得上課地點就在現在化工系館位置的舊物理館。
整個暑假我都在清華暑期研習班聽課,課程結束以後,我代表臺大物理系同學訪問徐賢修教授,為物理系刊「時空雜誌」寫稿。採訪是在一個晚上,我與物理系四位同學一起前往,那時他住在新南院教授宿舍,就是現在的第一綜合大樓原址。訪談之後,我寫了一篇訪問稿,對他的印象是他口才很好,講話很能振奮人心,對年輕人也有一番訓勉。
仕琦幫我找出45年前在《時空雜誌》寫的〈徐賢修博士訪問摘記〉,他談到政府對於科學發展應朝何種方向努力,徐教授認為「應從基本科學做起,基本二字或嫌空洞,也許說『實用科學』要明白些,如Solid State Physics(固態物理)的應用、電子工業等,由於人才、設備等客觀因素所限,只有選擇與工業發展有關的科學,以已有之研究設備及工業,集中作線型的發展」。
徐校長的這些想法,後來於 1970 年擔任清華校長時,逐漸開始實現。他為清華設立了工學院,陸續成立動力機械工程、工業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及工業工程等科系。在當年時空下,政府不希望每所大學重複設系,因此清華工學院各系,在當年的系所名字都很特別。例如化學工程初創時名為「工業化學」,電機系 1976 年設立時的名字是「電機電力工程系」,但「動力機械工程」則維持原名,至今仍是臺灣唯一的科系。
「材料系」的成立尤為特別。世界上的第一個材料科學系,是美國西北大學在 1960年設立,清華在 1972 年就有材料系,也是台灣的第一個,這就算放在世界材料科學領域,都是很早的教學研究單位。應用數學背景的徐校長,預見了材料科學的重要性,在清華設系,經過了四十年的發展;如今清華工學院四系都是居台灣學界龍頭地位的系所,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更有「亞洲第一」之譽,無論在學術界或產業界,影響力有目共睹。
徐賢修校長當年規畫的工學院系所都極具遠見,為清華大學後續的長遠發展奠定紮實基礎,之後他擔任國科會主任委員,推動新竹科學園區成立,使得台灣經濟發展邁向另一階段,這層影響力就不只嘉惠清華校友而已了。由於他的卓越貢獻,清華在 2001 年由工學院提名頒予徐校長名譽博士學位。
徐校長也以樂觀出名,據沈君山校長在自傳中述及,在徐校長勸沈校長回國服務時,曾大談在臺灣海峽開採石油的遠景,當沈校長表示不以為然時,徐校長說:「也許會成功也不一定」,讓人印象深刻。
本書中,徐遐生校長回憶昆明出生、移民美國初時的清苦生活,乃至成年後在學術研究的層層突破,在美國學術界成為巨擘,這是個大時代華人遷徙生根的故事。他到原來並不熟悉的清華擔任校長,當然受到老徐校長的經歷影響,而懷著滿腔抱負。我對徐遐生校長的最初印象,是知道徐賢修校長有位公子為傑出的天文物理學家,但直到 2001 年,我擔任清華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的副召集人後,才與他初次見面。這裏順便透露一點秘辛,在遴選委員會中徐遐生校長名字第一次浮上抬面,是由我主動蒐集並提供學經歷適合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名單開始,因此他到清華擔任校長我至少有間接提名之功。後來他來到清華擔任校長時,有三年半時間,我仍是工學院院長,與他在公務上有長期合作關係。整體印象是他是位令人敬重,正直而認真的學者。清華很感謝他任校長四年中始終如一,無怨無悔的奉獻。

徐校長卸任後,回到科學研究領域,開始新的研究方向。回想四十多年前拜訪他父親徐賢修校長時的侃侃而談,徐氏父子對於清華、對於台灣科學界的貢獻,都值得我們尊敬與佩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