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人文社會學院「流動議題與兩岸社會發展研討會」致詞


今天很高興參加慶祝清華大學百歲校慶活動 「流動議題與兩岸社會發展研討會」。清華跨過一個世紀,新竹清華規劃了超過百項慶祝活動,本研討會是其中一環。前些時我接到邀請函後,曾嘗試破題;本研討會是研討流動議題與兩岸社會各自發展或是兩岸流動與社會發展,前幾天收到議程,發現似兩者兼具,涵蓋甚為廣泛。事實上目前兩岸流動是剪不斷,理還亂,包括台商資金、技術、國際行銷、專業人員、探親、旅遊、就學、就業、交流到娛樂文化、書籍、陸籍配偶、直航、大陸旅客、學生等人員、物質、軟硬體流動,未來效應會更加全面而擴大。兩岸流動與社會發展議題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當然普世與兩岸共同流動議題,如教育、階層、知識、金融、留學、勞工、外籍配偶、移民、難民等也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同時思想、觀念的流動有時意義可能更深遠。
最近台灣時報出版社出版了大陸作家岳南所著「南渡北歸」一書,描述中國二十世紀學術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中國歷史上幾次士族與人民大遷移都是南渡。原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馮友蘭先生在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中敘南渡之史一段最為可觀:「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吾人為第四次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身為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陳寅恪先生在對日抗戰初期曾有詩「南渡自應思往事,北歸端恐待來生」,不期有北歸之日。無奈歡慶之餘,不旋踵,因國共內戰又展開了另一波南渡。
鄭成功開台,屬明人南渡。國民政府遷台,歸於第五波或是第四波的餘緒,容有討論餘地,但政府驟然攜兩百萬軍民來台,速度與力道都分外猛烈,對台灣社會造成鋪天蓋地的變化。流動議題除與時空背景有關,與時間空間都有關的速度也是重要考量因素。一般流動多指空間與位置的流動,多年前,美國有一位華裔青年人曾以「往夜晚流動」為題闡述美國都市人生活形態如開拓西部,逐漸發展夜間活動,引致各種二十四小時無休服務,因而得到徵文大獎,探討在時間上的流動頗富創意,別具一格。有趣的是,早年在台灣常聽到「反攻大陸」,「解放台灣」口號,今日幸見兩岸在平和氣氛下,緊密互動,相互影響必然隨時日加深加劇。

國民政府南渡,促成新竹清華的誕生。新竹清華是兩岸清華的共同校長梅貽琦先生於1956年設立的。前五任校長,共二十五年間,都出自北京清華,他們把清華治學理念、育人精神和校風都帶到了新竹清華。兩岸清華人在一起,總覺特別親切。今年六月,香港明報月刊「兩岸清華百周年專輯」指出1949年前,中國學術、教育、文學、政界、企業界、銀行、海關等行業,清華人都舉足輕重。時報出版社在「南渡北歸」特刊中介紹了二十八位學術大師,其中清華人至少佔十八位。最近台灣某大報在週日旅遊指南中列舉在台北的名人故居,包括胡適、林語堂、錢穆、梁實秋與殷海光也都是清華人。上月1日我到高雄參加第七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在準備開幕致詞講稿時發現清華在大陸與台灣物理界均曾扮演過先驅的角色。清華大學作為兩岸的一流大學,除了有輝煌的理工成就與產業合作的貢獻之外,一向也對社會發展與文化有深切的關懷與成果,此刻除了整理過去輝煌的貢獻與成果,更需深切思考清華大學對人類社會的未來所可能做出的貢獻,尤其迫切的是針對下一個世代我們的社會可能面臨的重大議題的思考與研究。「流動議題與兩岸社會發展研討會」的舉辦可謂集天時、地利、人和之盛,在此預祝研討會圓滿順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