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4年9月9日 星期一

文化差異: 台灣聯大亞際文化學程迎新會

 文化差異: 台灣聯大亞際文化學程迎新會

亞際學程迎新會

迎新會 (GPT-4o 生成)

很高興來參加今天的亞際學程的迎新會,亞際學程是台灣聯大四個國際學程之一,歷年來辦得有聲有色,首先要歡迎並恭喜今年入學的新生。

台灣聯大由四個頂尖大學組成,成立於 2003年,是台灣第一個大學系統,目前四校有約三千三百名專任教師,六萬八千名學生,涵蓋幾乎所有學術領域
「整合、卓越、提升」為宗旨,力求達到「四校如一校」的目標,運作二十一年以來,有很顯著的績效,是大家可以好好運用的資源。

國際學程中,學生們會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交流,我們常說: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不見得很真確英國作家及詩人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最著名的一首詩可能是《東西方民謠》(The Ballad of East and West),第一句為「哦,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兩者永遠不會相遇」(Oh, 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雖然有各種解釋,他點出了各地的人,可能對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這是我們應該要注意到的。

在 1999年,兩位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KP Peng of UC Berkeley and Richard Nisbitt of U. Michigan) 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想研究東方與西方處理問題的方式有什麼不同? 他們提供一些描述人際衝突的情境給中國與美國的大學生,並詢問他們解決這些衝突的最佳方法。中國學生有 72%的人答案都傾向和解,他們會考慮兩方的主張;但美國學生中有 74%的人都指出其中一方有錯,所以他們會站在對的一方。

兩位學者解釋說,東亞的地理環境,讓大家必須一起耕作稻田,灌溉引水,農民必須與其他人共處,考慮共同利益。西方個人主義則剛好相反,源自狩獵時代。靠個人奮鬥以求生存。這是西方哲學的根基,也是對於個人的崇拜,讓西方接下來 2000年,一路經歷了啟蒙運動、個人主義、財產權與民主權利,而這有好也有壞。

結論是: 「中國農夫講中庸,遇上西方獵人非黑即白」。中國文化傾向於接受和調和矛盾,尋找
中庸之道,而西方文化則傾向於區分和極化矛盾,尋求哪一方是正確的。中國人在社會衝突中傾向於妥協,而美國人則在衝突中傾向於不妥協。面對矛盾信息時,中國人傾向於接受雙方的觀點,而美國人則傾向於選擇其中一方,並強化其原有的觀點。

2005年,Richard Nisbitt 進行了另一項實驗,他精心設計實驗內容,讓一群美國學生與一群中國學生看一組影像,每組影像只出現 3秒鐘,內容五花八門,有天上的飛機
森林裡的老虎路上的車輛等。最後發現,美國學生專注於焦點物件上如飛機、老虎和車子等。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那些物件上,幾乎沒有細看背景。

中國學生則花了比較久的時間,才專注在焦點物件上。而且一旦看見焦點物件後,他們的眼睛會繼續在影像周圍打轉。他們會看到沙子、看到陽光、看到山脈、看到雲朵、看到樹葉,所以如果老虎後面的地上有一條蛇,會是中國人而非美國人看到
,也代表中國學生比較會注意周遭環境

這兩個實驗都告訴我們,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對事物的看法可能很有差異,這不是是非對錯的問題,也不妨礙大家建立深厚的友誼,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合唱曲「歡樂頌」 (Ode to Joy) 中引德國詩人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詩句「所有人都成為兄弟」 (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 並非空言。事實上如政大李蔡彥校長在台聯大二十周年慶時說「四校如兄弟姐妹」,是我們應努力的方向,但前提是要能認識在不同文化中生長的人,可能對事務的看法不同
,才能促進良性互動

最後祝大家學習愉快,收穫滿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