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會百年-共榮新世紀
共榮新世紀
「庚子賠款」是關鍵字 (李如英攝)
與清華共存共榮
世紀光影
期待屢創新猷
為教育文化事業確立可行模式
很歡迎大家到清華大學來參加今天的『中基會百年: 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本來我原訂的講題為「中基會與清華大學」,但較有文采的先進建議改為「中基會百年-共榮新世紀」,頗為典雅並切題,但須要解釋其中的「共」字是指「中基會與清華大學」。
「中基會與清華大學」共同的關鍵字是「庚子賠款」,因為1911年成立的清華大學前身「清華學堂」是由美國第一次退還多索的「庚子賠款」(庚款) 而成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中基會) 則是在1924年由美國第二次退還的「庚子賠款」而成立;另一方面,第二次退還庚款所以成真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美方認為第一次退還庚款,由於其運用始終以發展教育事業為主,辦理清華大學前身的清華學堂、清華學校以及選送留美學生,為我國教育文化事業的獨立確立了可行模式,績效良好。
再者,由第一次退還庚款成立的清華基金,又從 1929年起,永久委託中基會保管運用,延續至今,而且目前中基會基金,主要為「清華基金」,嘉惠清華大學尤多。歷年來,清華人在中基會董事會擔任董事長、董事、幹事長者有多人,關係可謂千千重。
清華大學基金之所以交付中基會代管,既是時局變化的結果,也是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的堅持。1927 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推動收回教育權運動,1928年8月17日,清華學校更名國立清華大學,21日,年方三十一歲的羅家倫被任命為校長。
羅家倫到校就職後,動用各種人脈與方法,克服層層困難,甚至不惜提出辭呈,希望「換取清華基金的安全和獨立,和清華隸屬關係的正規化」,成功將清華基金轉交中基會永久接管。1929年4月30日,行政院訓令外交部、教育部將這項基金移交「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8月2日交接清楚。此後,由於中基會的經營有方,清華基金穩定增長,其孳息專門挹注於清大校務,迄今不輟, 發揮莫大的效益。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北平被閻錫山佔領,清華同學會有人發起「驅羅運動」,5月23日,羅向教育部請辭,後來雖有些變化,羅則始終未回到清華擔任校長。經過約一年多的紛擾,而由梅貽琦校長於1931年12月31日繼任,梅校長穩定學校,成為到1962年逝世為止,包括在擔任北京清華校長、西南聯大主管學校的常務委員,在美處理基金事務,到新竹清華建校與擔任校長,各個階段清華與中基會互動的靈魂人物。
尤其他於1949年與時任教育部長杭立武約定,赴美料理清華在美師生款項問題,於當年12月飛抵紐約,開始與中基會在美成員會商清華基金保管及運用等事宜。1950年3月,「中基會」董事會董事補充會議在紐約召開。新的董事會全體會議,完全支持梅貽琦所持觀點以及基金利息運作原則,以「清華大學在美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名義出面行事,由梅校長主其事,期間,胡適以代幹事長身分致函蔣介石總統,略為: 「經董事會討論決定,清華在台復校原則可行,如何辦理,由梅貽琦校長與臺灣教育部研商決定,」為梅校長返台建校之先聲。
時任外交部長的葉公超回憶說:「梅貽琦在美國的時候,我每次至紐約都去看他,都勸他回臺灣來,而且要把清華的錢用在臺灣。他每次都說:『我一定來,不過我對清華的錢,總要想出更好的用法來我才回去。』有一次,他拿出許多計畫來,他說:『我不願意把清華的錢去蓋大房子,去作表面上的工作。』他一直在想如何拿有限的錢為國家作長期的研究工作。那時候國內就有些人對梅先生不甚滿意,認為他是一個守財奴,只肯把錢用在國外,不肯用在臺灣。我最初也這樣想,後來我才知道他並非如此,而是比我想的周到。他是第一個想到現在的長期發展科學,至少胡適之先生是這樣告訴我的」。
胡適先生是中基會的重要靈魂人物之一。是清華第二批直接留美生,1927.6.29- 1929.1.3及1929.6.29- 1962.9.14擔任董事,曾擔任秘書、編譯委員會委員長、幹事長,他於 1927 年的「中基會」第三次年會中當選董事,又在隔年年會被推舉為名譽秘書,因而逐步發揮個人影響力,讓「胡適和他的朋友們」在中基會內構成一個相對穩定的人際網絡,或可稱作「圈子」。他在北京圖書館館長出缺案,中基會與中央研究院所屬社會調查所合併案,義務教育經費補助案,還有丁文江與任鴻雋兩人發生衝突時,都扮演了居間聯繫及斡旋的要角。胡適等人具有「自信為公家謀最大效用」的「無私」,或許難杜悠悠之眾口,卻也應該給予公允的評價,尤其是在幾次存亡絕續的危急時刻,更能看出他們的理念及堅持。
胡適先生擔任中基會董事,前後達35年。根據中基會檔案,在1929.1.3-4第3次董事會常會中,通過由趙元任取代胡適為董事,但旋即於同年6.29第5次年會,以胡適取代汪精衛為董事,並任秘書之職。同年7.9第18次執行委員會修正通過接收「清華大學基金」及代管「清華大學基金」每月退還庚款的辦法。1930.7.2第6次董事會年會中,通過改組科學委員為會編譯委員會,核定經費五萬元,聘任胡適為委員長。
在胡適逝世後,中基會在胡適墓左前方立有紀念碑,銘文中文部分為:
「胡適先生,在擔任「中基會」董事 (一九二七-一九六二) 三十五個漫長的年頭裡,不斷地給人們一種興奮與鼓勵。他領導的活動,向追求人類的光明路上走著。」後署「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全體董事敬上,中華民國五十三年四月。顯示胡先生與「中基會」深厚關係以及部分宏大貢獻。
正如標題「中基會百年-共榮新世紀」,中基會與清華大學相伴近百年,協助北京清華大學造就「西洋一千年,中土三十年」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學奇蹟,在國府遷台後,更協助清華在台建校,茁壯成長,近年來更進一步與清華攜手弘揚中華文化;新世紀中基會將繼續管理「清華基金」,與清華共存共榮,期待能在穩定發展中,屢創新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