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3年6月17日 星期六

更上層樓: 追思徐遐生校長

 更上層樓: 追思徐遐生校長

引領清華更上層樓

誠懇、正直、認真而善良的學者

奇妙巧合

My heart will go on

新科院士當選之夜

校長交接典禮

校務諮詢委員會

在今年校慶日前兩天,聽到徐遐生校長逝世的噩耗,為清華校園平添了濃重的哀思氣氛。

最先知道徐校長身體有狀況,是去年三月底的事,當時我與他同是一個重要獎項的評選委員,由於疫情影響,海外委員只能以視訊參加;徐校長在之前有小中風,在決選會前情況已有改善,原來表示可以參加,但卻沒有如期上線,緣慳一面,竟成永隔。

我與徐校長本人的緣分,始於他在2001年成為校長候選人之時,當時我是校長遴選委員,在約十一年後,也就是在2012年,清華辦理徐校長與其尊翁徐賢修老校長「父子雙傑 清華傳承」新書發表會時,我曾透露連徐校長在之前都不知道的秘辛,是我在遴選委員會首先蒐集資料、推薦徐校長為候選人,由於遴選當時徐校長已是世界天文學巨擘,最後脫穎而出有其大概率,而徐校長在年屆五十八歲時,毅然來到他並不熟悉的清華,擔起校長重任,主客觀因素很多,我只能說有最先提名之緣。

徐校長在接任校長前,我因是遴選委員會副召集人,而召集人是校外委員李遠哲院長,當時劉炯朗校長指派我在徐校長與夫人於其就任前來訪時,負責接待,因而有略作導覽校園與幾次一起用餐的機會,變得較為熟悉;記憶中徐校長有意接其高堂來校同住,選擇生活機能比較方便的「第二招待所」 (二招) 住宿,後來雖因考慮一些因素,未能如願,但也因此在其任內四年一直住在二招。

前幾天重閱「父子雙傑 清華傳承」,看到彭宗平教授接受訪談時,提到老徐校長於當年十一月逝世後,清華在「百齡堂」設立靈堂追思,我約當時擔任教務長的他一起陪徐校長到靈堂鞠躬敬禮;說起來我與老徐校長結緣更是早在1966年,我代表台大物理系系刊在「新南院」訪問暑期歸國講學的徐教授,「百齡堂」與「新南院」現址分別是「名人堂」隔壁的「水漾餐廳」與
附近的「行政大樓」,與兩位老校長三次重要交會,前後相差約五十七年,地點則在一百公尺內,可謂奇妙巧合。

徐校長在就職前,很用心的準備就職講稿,並請我與其一天文界的好友翻成中文,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 make a difference,也就是期許自己能讓清華「更上層樓」,另外他因不識中文,在就職宣誓時,是依誓詞稿上拼音照唸,為監誓的教育部次長察覺,一時傳為笑談。

在徐校長任內四年,我有三年半時間,擔任工學院院長,與他在公務上有長期緊密互動。整體印象是他是位誠懇、正直、認真而善良的學者,令人敬重。尤其讓人嘖嘖稱奇的是,雖然無法批閱公文,但對校務掌握十分到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與我開車上班幾乎同時但逆向而行,他從「二招」提著公事包,帶著略為嚴肅表情,步行到行政大樓上班,是
我最熟悉他在校園身影。

由於徐校長的作風開明,在公務上採協助態度,可以想起與工學院直接有關的大小事不多,唯有一次為延聘海外學者設立講座事,陪同他與一位副校長拜訪園區一位大企業家尋求支持,結果並不理想,據知徐校長回台對這位成功企業家期待甚高,難免失望。

另一件讓人難忘的事,一次他因為參加一項重要活動,向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請假未果,被迫中斷行程,趕到立法院,如此政治生態,或許也是影響到徐校長最後不尋求連任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徐校長卸任後,雖返美繼續任教,除長期擔任清華校務諮詢委員外,特別關注國內的能源問題,由於他認為在國內一片「反核」聲中,開發次世代不產生核廢料核能反應器對台灣極為重要,因此細心與美國重量級學者擬就計畫書,向行政院提報,當時我正在國科會擔任副主任委員,所以略有參與,不幸後來遭到美國在台協會的干預,無法繼續推動而中止。

其後徐校長將其對能源的關注轉移到生質能上,一次在中研院院士會議中,他特別抽空安排我到中研院化學所參觀由羅芬台博士主持的生質能實驗室,充滿熱情,後來也在清華設立先導實驗室,風塵僕僕到各地推廣,可惜後來碰到長達三年新冠疫情,未及看到開花結果,即溘然長逝。

今天我們在此追思徐校長,清華要感謝他任校長四年中始終如一,無怨無悔的奉獻,卸任後長期協助校務發展,他實現了讓清華「更上層樓」的期待,達成榮耀
徐校長的願望,並致力於台灣能源發展工作,情深意厚,讓人永遠懷念。

1 則留言:

  1. 兩位校長都令人敬佩,經過 陳校長的紀錄與分享,更讓我們了解 徐校長的為人、工作、處世與治校的精神與態度。
    其中個人對make a difference這句話最深刻,與個人常對同事引用之義大利政治哲學家馬基維利說過的:「人類的悲劇,就是情勢與環境變更,但人不去改變」,來要求同事要去改變與創新,且多借用既有的新意,用自己之經驗連結成大創新,有異曲同工之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