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實體教育價值: 2023 台灣聯大四校學生社團交流研習活動

實體教育價值: 2023 台灣聯大四校學生社團交流研習活動


社交能力影響巨大而持久

交流、成長及突破

很高興來參加台灣聯大四校體育性社團學生交流活動;這是台聯大在新冠疫情爆發後第一次舉辦的四校學生聯合活動,是一個新而好的開始。

台灣聯大四校歷年來辦過多次社團學生交流活動,這次鎖定體育性社團,同時規劃登山活動,不僅可以讓人身心健康,更可以透過挑戰自我增加自信心及增強意志力,並且讓視野變遼闊。除了對自身的好處,登山亦可促使大家增加團隊意識,不論是設定共同的目標或發揮合作的精神。2015 年聯合國宣布「2030 永續發展目標」,期待透過此次體育活動的交流,可以增加同學對環境永續的體認以及透過自身或團體力量促進周遭人員健康生活與福祉。

過去三年,因為疫情的影響,大家漸漸習慣線上學習,而教學方法也不斷改進,如果不包含實作的話,大多數課程可以線上教學,而由於資訊技術的發達,如運用得當,甚至效果可能比實體課程好,因此讓人開始質疑實體大學教育的價值;另一方面,師生以及同學間的互動,則是無法通過遠距較學達到,而這正是未來大學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大家在學校參加社團,也就是能具有某種目的性,希望達到某種功能的社交團體,最近一項歷時長達八十五年的哈佛大學研究顯示,退休人士生活中的最大挑戰並不是時間太多或失去生活目標,而是懷念工作中認識的人和社交生活。我們也常聽人強調: 「EQ (情商) 比IQ (智商) 重要」,社交能力影響巨大而持久,而這正是由參加社團
得以實際體驗而日益精進,是大家不可或忘的主要功能之一。另外促進團隊合作、互相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效益。

最近有論者提出,在學習當中,會聽到對未來的不同建議,常聽人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也有人建議「活在當下」,叫人無所適從,兩者實際上各有道理,但要注意年齡因素,如是青年學子,前路遙遙,對前程宜多思考,有所準備與惕勵,所謂「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是很有道理的。

另一方面,「大學教育應該是什麼?」是大學師生都要問的問題,哈佛大學校長德魯・福斯特(Drew Faust)認為高等教育最重要目標就是「確保畢業的學生能分辨有人在胡說八道」。希望學生會在不斷地挑戰和被挑戰中學到了這種能力,在面對各種分歧和異議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這點在世遷事易,日益迅速的今天,受過高等教育,富有引領社會進步重任的大學畢業生,能認清事實,避免被誤導極為重要。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參加台灣聯大四校健康活潑且守紀律
富團隊精神的年輕學子交流研習活動,
尤其活動設計出交流、成長及突破三大元素, 正如主視覺海報所揭櫫的,祝大家朝「登峰造極」努力收穫滿滿。

2023年6月17日 星期六

更上層樓: 追思徐遐生校長

 更上層樓: 追思徐遐生校長

引領清華更上層樓

誠懇、正直、認真而善良的學者

奇妙巧合

My heart will go on

新科院士當選之夜

校長交接典禮

校務諮詢委員會

在今年校慶日前兩天,聽到徐遐生校長逝世的噩耗,為清華校園平添了濃重的哀思氣氛。

最先知道徐校長身體有狀況,是去年三月底的事,當時我與他同是一個重要獎項的評選委員,由於疫情影響,海外委員只能以視訊參加;徐校長在之前有小中風,在決選會前情況已有改善,原來表示可以參加,但卻沒有如期上線,緣慳一面,竟成永隔。

我與徐校長本人的緣分,始於他在2001年成為校長候選人之時,當時我是校長遴選委員,在約十一年後,也就是在2012年,清華辦理徐校長與其尊翁徐賢修老校長「父子雙傑 清華傳承」新書發表會時,我曾透露連徐校長在之前都不知道的秘辛,是我在遴選委員會首先蒐集資料、推薦徐校長為候選人,由於遴選當時徐校長已是世界天文學巨擘,最後脫穎而出有其大概率,而徐校長在年屆五十八歲時,毅然來到他並不熟悉的清華,擔起校長重任,主客觀因素很多,我只能說有最先提名之緣。

徐校長在接任校長前,我因是遴選委員會副召集人,而召集人是校外委員李遠哲院長,當時劉炯朗校長指派我在徐校長與夫人於其就任前來訪時,負責接待,因而有略作導覽校園與幾次一起用餐的機會,變得較為熟悉;記憶中徐校長有意接其高堂來校同住,選擇生活機能比較方便的「第二招待所」 (二招) 住宿,後來雖因考慮一些因素,未能如願,但也因此在其任內四年一直住在二招。

前幾天重閱「父子雙傑 清華傳承」,看到彭宗平教授接受訪談時,提到老徐校長於當年十一月逝世後,清華在「百齡堂」設立靈堂追思,我約當時擔任教務長的他一起陪徐校長到靈堂鞠躬敬禮;說起來我與老徐校長結緣更是早在1966年,我代表台大物理系系刊在「新南院」訪問暑期歸國講學的徐教授,「百齡堂」與「新南院」現址分別是「名人堂」隔壁的「水漾餐廳」與
附近的「行政大樓」,與兩位老校長三次重要交會,前後相差約五十七年,地點則在一百公尺內,可謂奇妙巧合。

徐校長在就職前,很用心的準備就職講稿,並請我與其一天文界的好友翻成中文,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 make a difference,也就是期許自己能讓清華「更上層樓」,另外他因不識中文,在就職宣誓時,是依誓詞稿上拼音照唸,為監誓的教育部次長察覺,一時傳為笑談。

在徐校長任內四年,我有三年半時間,擔任工學院院長,與他在公務上有長期緊密互動。整體印象是他是位誠懇、正直、認真而善良的學者,令人敬重。尤其讓人嘖嘖稱奇的是,雖然無法批閱公文,但對校務掌握十分到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與我開車上班幾乎同時但逆向而行,他從「二招」提著公事包,帶著略為嚴肅表情,步行到行政大樓上班,是
我最熟悉他在校園身影。

由於徐校長的作風開明,在公務上採協助態度,可以想起與工學院直接有關的大小事不多,唯有一次為延聘海外學者設立講座事,陪同他與一位副校長拜訪園區一位大企業家尋求支持,結果並不理想,據知徐校長回台對這位成功企業家期待甚高,難免失望。

另一件讓人難忘的事,一次他因為參加一項重要活動,向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請假未果,被迫中斷行程,趕到立法院,如此政治生態,或許也是影響到徐校長最後不尋求連任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徐校長卸任後,雖返美繼續任教,除長期擔任清華校務諮詢委員外,特別關注國內的能源問題,由於他認為在國內一片「反核」聲中,開發次世代不產生核廢料核能反應器對台灣極為重要,因此細心與美國重量級學者擬就計畫書,向行政院提報,當時我正在國科會擔任副主任委員,所以略有參與,不幸後來遭到美國在台協會的干預,無法繼續推動而中止。

其後徐校長將其對能源的關注轉移到生質能上,一次在中研院院士會議中,他特別抽空安排我到中研院化學所參觀由羅芬台博士主持的生質能實驗室,充滿熱情,後來也在清華設立先導實驗室,風塵僕僕到各地推廣,可惜後來碰到長達三年新冠疫情,未及看到開花結果,即溘然長逝。

今天我們在此追思徐校長,清華要感謝他任校長四年中始終如一,無怨無悔的奉獻,卸任後長期協助校務發展,他實現了讓清華「更上層樓」的期待,達成榮耀
徐校長的願望,並致力於台灣能源發展工作,情深意厚,讓人永遠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