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0年9月17日 星期四

張石麟院士紀念會致詞

張石麟院士紀念會致詞

典範在夙昔

2010年當選中研院院士

四年前當石麟兄屆齡於
同步輻射中心退休時我曾與他相約以後每年在生活費用以外花掉一百萬元對一向生活簡樸的他來說,也就是為自己與家人用在出國旅遊上;很可惜這幾年,石麟兄身體狀況讓他無法出外旅遊,由於我們有大約在同一時段在校園散步但反向而行的習慣,常可與他及張夫人不期而遇,寒暄時多離不開健康話題。

與石麟兄唯一的一次一起算旅遊的出國是2003年到俄國新西伯利亞城開學術會議,可謂「俄國歷險記」。當時正是SARS肆虐期間在台灣與大陸都很嚴峻而俄國號稱零檢出有一說法是如被檢測出來即集中診治,很可能就此從人間蒸發而在紀錄上歸零,所以當時國科會駐俄科學組組長很焦急的在入境檢查處外等候,幸好我們都安然過關;由於當時從台灣到位於俄國中部的新西伯利亞城,連等候轉機需要三十小時,非常辛苦,石麟兄與同行另外一位同事在回程前都得了感冒,我在從莫斯科飛回台北機上,剛好坐在兩人中間,很擔心在桃園機場會同被留置,也萬幸都順利通關。

至聖先師孔子活到七十三歲,在當時已是長壽,唐宋八大家除蘇轍活到七十三歲,其他活得最長的歐陽修,也只剛過六十五歲,所以石麟兄享壽七十四歲,雖讓人不捨,但也有足夠時間刻劃他的人生,在這方面,石麟兄是真正的可圈可點。 

石麟兄的專長是X光繞射,我的研究則離不開電子繞射,兩種繞射理論基礎有很多共通處,所以我們雖沒有直接合作,但在學生選課,擔任學位論文口試委員方面有許多的互動。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跟他談及現在學生不如我們當年優秀時,他指出我兩位選他課的學生都得到九十九分,並讚不絕口,是我們唯一一次意見大不同的時候。

石麟兄是交通大學的傑出校友清華大學的傑出教授X光繞射研究斐聲國際,在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研發長、理學院院長、學術副校長、國科會自然處處長以及同步輻射中心主任、中華民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任內,都很有建樹。他曾在我擔任清華校長任內最前半年擔任學術副校長。隨後轉任同步輻射中心主任,剛好不久後我也被國科會委任為中心董事長,所以有相當的共事緣分,期間石麟兄展現穩健細膩而不失創新的行政長才,也讓個人印象深刻而深慶得人。 

以我對石麟兄的了解他是一個好老師好同事好長官好先生好父親一個人能在事業上極為成功做人上受到友朋同事學生高度肯定,家庭和樂,他所接觸的人與事,都能感受到正面的影響,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石麟兄上天之靈可以安息,也希望張夫人與世兄們能節哀順變,人生千古從無永壽,瀟灑走一回是大家所企盼的,而石麟兄做到了,夫復何憾? 我們應為他共同鼓掌慶幸!

2020年9月12日 星期六

台灣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迎新茶會

台灣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迎新茶會

國際亞際文化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有國際化跨校合作、多元領域獨一性的特色

在學習歷程不僅多有收穫 (fruitful),而且分外愉快 (enjoyable)

很高興來參加今天的盛會。也歡迎今年的新生入學。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 ICCS) 是在2012年正式成立,並在教育部備案。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IACS) 是在20126月獲教育部核准成立,首屆學生於20139月入學。期間我擔任清華校長,並為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UST) 系統委員會成員,對ICCSIACS來龍去脈略有了解,但自2014年卸任清大校長職位後,則較少有接觸的機會。

這裡我要特別介紹台灣聯大;台灣聯大是由中央、交通、清華、陽明四所頂尖大學組成的系統;基於各校限於規模,學門不夠完整,除需積極加強校內各學門領域之整合外,需要成立大學系統結合四校教學研究之能量,整合資源、發揮互補性,提昇四校教育品質與追求學術卓越。有鑑於此,四校凝聚共識,於2003年試辦,並於2008年奉教育部核定正式成立。發展至今,已逐步達到發揮互補性及整合資源的目標,對於四校之教學與研究的成長皆有極大的助益。

我在今年五月接任UST系統校長職位,從交接簡報及各種資料中,喜見八年來,ICCSIACS都有豐碩的成果,而且深受學術界的肯定。從UST來看,是各研究中心與國際學生學程的模範;特別是亞洲人口約47億人,是世界總人口約61%2019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面積4457.9萬平方公里,約占地球總陸地面積的29.4% 2019GDP約為全球 28%,但預測到2030年會達35%,所以一方面人口密度相對高,經濟上人均GDP雖未達先進國家水準,但進步迅速。由於亞洲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文化的多樣性很強,差異很大,幾乎沒有統一的「亞洲文化」UST得以突破限制,成立跨校研究中心與學程,是國際亞際文化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由於今天是歡迎IACS新生,我們可以從IACS的數據來看它發展出的特色:

一、國際化: 2013-2020學年,招收境外與台灣研究生分別為3450人,其中境外生來自11個亞洲國家或地區以及其他5國。畢業生19名,10名本地生,9名境外生。

二、跨校合作: 四校都有相當數量的教師積極參與,其中除陽明大學教師領域較無重疊外,其他三校都有超過二十位教師參與,

三、多元領域:研究以亞洲現代性與批判思想、當代思潮與社會運動、性/別研究、視覺文化為主軸,掌握亞際重要議題,多方探討,

獨特性,是舉世罕見的跨頂尖大學、國際化與跨領域、多元議題的學程。

同時在此優良基礎上,中心正擬向教育部申請設立博士班,目前已通過台聯大系統行政會議,將送台聯大校長會議以及系統委員會議通過,但原則上會樂觀其成,希望能如期開始招生。

展望未來,有兩個特殊機會,一是以社會科學見長的政治大學已正式申請加入UST,另一是將於明年招生的清華大學以「校中校」方式運作的「台北政經學院」其初期重點之一是「亞洲政經與國際關係」,未來與本中心與學程的緊密互動是可以樂觀期待的。

最後我祝福各位在IACS中,能夠充分享用UST能提供的資源,讓你的學習歷程不僅多有收穫 (fruitful),而且分外愉快 (enjoyable)

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

政治大學郭明政校長一行來訪與交流

政治大學郭明政校長一行來訪與交流

政治大學加盟後台灣聯大將如虎添翼

對「台灣聯大」作一簡單介紹

政治大學加盟誠意十足

拙作中有與政治大學簽署合作協議致詞

很歡迎政治大學郭校長與各位一級主管蒞臨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上次郭校長到此約於兩個月以前「台灣聯大」新系統總部啟用典禮時。本人雖於今年五月才就任系統校長但在2006-2008年曾擔任系統副校長2010-2014年在清華校長任內,是「台灣聯大」系統委員會委員,所以對台灣聯大發展尚不陌生。由於政治大學即將成為「台灣聯大」一員,本人趁此機會對「台灣聯大」作一簡單介紹。

「台聯大」四所大學皆為台灣教學研究各具特色、各有傑出表現的優秀大學。但相較於國際一流名校,四校皆有規模過小,學門不完整的缺憾,面對未來的激烈國際競爭,除需積極加強校內各學門領域之整合外,實有必要成立大學系統結合四校教學研究之能量,整合資源、發揮互補性,提昇四校教育品質與追求學術卓越,俾達到世界一流大學之目的。有鑑於此,四校在教育部宣布施行「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後,即凝聚共識,以具體行動於92108日試辦共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並於97124日奉教育部核定正式成立。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是國內第一個大學系統因此也得以最適切的名稱命名。成立之初,由於台灣團結聯盟 (台聯) 聲勢還很大,常被問是否台聯辦的大學,幸好後來台聯泡沫化,才少了一些煩惱。現在還剩一點小困擾的是苗栗有一個國立聯合大學,我在外不乏有被稱為聯合大學校長的經驗。

 「台灣聯大」發展至今,已逐步達到發揮互補性及整合資源的目標,對於四校之教學與研究的成長皆有極大的助益。如大家面前都有的簡介裡可看出台聯大主要工作就是整合四校資源發揮綜效這裡包括教學行政研究與國籍化資源整合以及帶動先進前瞻思維其中有多種突破性的做法,當然未來仍有許多可以加強的地方,還望各位多多指教。

我個人與政治大學的交會2012413,到貴校與吳思華校長簽署合作協議;了解到政治大學與清華大學其實淵源很深,1931-1941年擔任政治大學前身「中央政治學校」教育長的羅家倫先生在1928-1930年間是清華大學校長,而當時「中央政治學校」校長由蔣中正先生兼任,教育長是實質校長。最近了解,他在清華校長任內,曾自撰新校歌,並請吳宓等方家品評,但由於不久後離職,不了了之。羅校長嘗試寫的新校歌,至今沒有面世。前些時聽說政大建有「羅家倫文稿」網站,檢閱之下,發現並沒有其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時文稿,只有在未來待高明指點。

同時「中央政治學校」於1946年更名國立政治大學,在1947-1949年繼蔣中正先生後的第二任校長顧毓琇先生不僅是清華畢業生,而且曾擔任清華工學院院長。另一方面,羅家倫先生在1932-1941年擔任中央大學校長,可謂一人曾擔任清華、政大與中央校長。政大加入「台灣聯大」後,找親戚可能會有很大收穫。

政治大學是台灣社會科學與管理科學的翹楚加盟後台灣聯大將如虎添翼是大家多所期待的。唯根據正式程序,新加入系統大學須經四校校務會議通過,現各校校務會議日期已排定,屆時還請郭校長指定代表列席,協助答覆可能的問題,以利順利進行。「台灣聯大」的窗口將委請陳正成副校長負責,相關事宜請貴校代表與陳副校長直接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