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9年5月30日 星期四

台積電廖德堆副總經理「我們與成功的距離」演講致詞

台積電廖德堆副總經理「我們與成功的距離」演講致詞

今天是我本學期第一次來參加本系「業界導師講座」﹔ 一個很明顯的理由是來聽台積電廖德堆副總經理「我們與成功的距離」演講。廖德堆副總是本系79B系友,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材料科學博士,曾任台積電後段技術暨服務處資深處長、新加坡特許半導體公司副總經理、應用材料公司技術經理,現在台積電負責營運 / 產品發展 / 先進封裝技術暨服務部門,可見其豐富的經驗及多元廣泛的能力。同時能在世界級的卓越企業台積電擔任要職,顯示廖副總在半導體業界是傑出的技術主管與經理人﹔ 回到母系來分享寶貴的經驗與心得,大家必定受益良多。

今天我來到現場,另一目的是感謝廖副總率先參加本系師長與系友發起的「雙百會」成為發起會員。「材料系雙百會」的成立是本系的光輝的一頁,而「雙百會」是建立在「清華百人會」的基礎上﹔「清華百人會」在本人初任校長時發起成立,希望由一百位校友各捐贈一百萬元,配合學校經費興建「多功能體育館」,在材料系的系友熱烈支持下,帶動風潮,最後由141位會員,共捐贈一億七千兩百萬元,超標達成興建後來命名為「校友體育館」的計畫。同時材料系系友一馬當先,由三十一位系友,捐贈三千五百萬元,勇奪全校冠軍﹔「材料系雙百會」則以「清華百人會」材料系系友會員為基礎,每人再捐一百萬元,湊成「雙百」,已募得超過三千萬元「永續基金」,將以孳息協助本系發展,充分顯示材料系的「不同凡響」,是大家津津樂道的。但我更要強調,廖副總是本系79B系友,而本系79B是材料系光榮事蹟的一部分,全班五十人中,除了有三十幾位博士外,有二十餘位在國內外擔任教授,更有多位創業成功,或擔任優質企業高階經理人,廖副總是其中佼佼者。

俗語說﹕「秀才人情一張紙」,我對「材料系雙百會」發起會員的感謝,則是贈書﹔今天我準備了一套三冊「一個校長的思考」()()(),送給廖副總。這套書涵蓋了我在2010年擔任校長以迄去年底我在各個場合的致詞稿,共四百三十餘篇,一千三百頁,並有七百餘張照片﹔當初出書,最主要是為個人行述留個紀念,並與友朋分享﹔後來發現紀錄的意義,更大於紀念﹔譬如說今天的業界導師活動啟動於20132 25日,在「一個校長的思考」 ()中,第78頁即有「「材料系業界導師」列車啟動典禮致詞」,其中詳細闡述建立「業界導師」制度的意義﹔從文中所附的兩張照片,勾起當時場景的回憶,可以「歷歷如繪」形容。

這套書第一冊於去年九月底出版,第二、三冊約於本月初幾乎同時出版﹔通常我送書是一次送一冊,讓讀者能有時間消化﹔但今天機會難得,廖副總雖不見得一定「一目十行」,但可確定吸收速度很快,還望不吝指教。另外我可稍作透漏的是,科管院院長等同仁,將於六月初拜訪台積電張忠謀前董事長,他們所準備的伴手禮正是從網路商店購買到的這套書,顯示清華同仁的看重,讓我深感榮幸。

如果要想「我們與成功的距離」,可以很近,也可以很遠,最可惜的是「功虧一簣」,好好把握時機,努力不懈,才是正道,讓我們洗耳恭聽廖副總的演講。

好好把握時機,努力不懈

秀才人情一張紙

本系79B是材料系光榮事蹟的一部分

回到母系來分享寶貴的經驗與心得



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一個校長的思考」第三冊封面、自序及目錄

「一個校長的思考」第三冊封面、自序及目錄




第三冊封面


「一個校長的思考」第二冊與第三冊自序

本書已由「致出版出版

並在幾個主要通路上架


「一個校長的思考」系列第一冊2018年九月底出版,原來出書動機主要是對個人過往行述,留個紀念,並與親朋好友分享,因此以贈送為主,少部分則經由網路書店銷售。出版後得到不少迴響,也有校友以團購方式分贈友朋,銷售情況遠遠超過預期﹔另一方面,從整理講稿到出書的經驗,對一位藝文界的朋友名言﹕「沒有紀錄,就等於沒有發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出書記錄的功能,可能更甚於紀念。

系列「第一冊」的副標題是「教育的職業與志業 清華文史與校務」,「第二冊」則是「教育的職業與志業 –清華校務與教育成果」,主要涵蓋在清華舉辦的活動包括頒贈名譽博士、特聘講座、各院系週年慶與活動、建物捐贈動土、上樑、啟用與落成、單位成立設施啟用、各項文物與捐贈、各項合作協議、記者會與成果發表會、原住民專班與國外招生、與國際、大陸各項交流、各項高中活動、企業招商與學生就業活動、紀念會與告別式以及本人曾擔任會長的「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與「斐陶斐榮譽學會」、曾擔任董事長的「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以及個人專業之家「中國材料科學學會」活動。

「第三冊」「學術的見解與創發――人文藝術與科學技術」則包含校內外各種活動,如文藝活動與演出、校內演唱會、文藝展覽、新書發表、諾貝爾獎得主演講、名人演講與通識講堂、各項座談、跨領域研討會、人文領域研討會、理工領域研討會、各項論壇、各項會議與協會、科學科技講座與其他校外活動。

由於近年來智慧手機攝影機的精進,在社會大眾「人手一機」的今日,人人都成了業餘攝影師。晚近出外旅遊時攝取照片常以千計,隔了一段時候在電腦中檢視,仍覺旅程「歷歷如繪」,威力著實驚人。在前書出版後,很多朋友都表示對其中所附照片特別有感,所以在編輯「第二、三冊」時也刻意注重配置活動照片。由於「第一冊」多收錄在全校性事務場合致詞稿,所以在「清華首頁」以及「影音分享網」中可以找到不少照片。「第二冊」重點在校內各單位活動,「第三冊」更多涉及在校外舉辦之活動,由於當時未刻意收集相關照片,事過境遷後就困難得多,因而展開「收尋之旅」,也頗有一得﹔這裡要特別感謝「人文社會學院」蔡英俊前院長,提供本人所有參與「人文社會學院」活動的精華照片,當接獲所贈收錄相關照片光碟片時,以「如獲至寶」形容,毫不為過。

其他收尋到的照片主要來源還是來自各相關單位及主辦機構網站。在過程中,發現有些單位與機構是道道地地的圖示紀錄事件「模範生」,有些則較疏於經營,同時收錄是否完整,又似與主管更迭及重視程度有別息息相關﹔像片有迅速勾起回憶的作用,在記錄與紀念的功能上,常能發揮「勝於千言萬語」的效果。在現今資料存儲日益簡易與廉宜時代,基於保存「紀憶」以及宣導的強大威力,應值得各單位在記錄活動方面,多付一分心力。

本系列書籍出版,主旨在記錄個人在清華擔任校長後相關活動行述,由於長年受惠於清華同仁盡心盡力的貢獻以及友朋的鼓勵,所以「第一冊」以贈送為主。但出書之際,自然也很關心贈書對象是否有興趣。另一方面,書籍單位印製成本在基本數目外,大幅遞減,以「書贈有緣人」為理想,但不希望被「束諸高閣」,而陷入目前手頭與通路存書均瀕臨告罄的窘境,以廣流通,所以「第二、三冊」出版本有意以預購方式測水溫,來決定印製本數,但發覺過程甚為繁複而作罷,因此「第二、三冊」改以主要借助出版商電子通路行銷,希望出版的書籍能真正為「愛書人」所持有,另一方面也可協助活絡一下面臨寒冬的台灣出版業經濟。

本系列「第二、三冊」能順利出版,要感謝多位清華同仁協助包括細心校對在本人擔任校長期間所有致詞稿件的彭琇姬秘書,多位清華同仁費心錄存及提供活動照片。黃鈴棋小姐全程精心編輯與校對,讓本書得以順利問世更是功不可沒。


自序 003

一、文藝活動與演出
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鄭愁予教授八十壽誕詩樂禮讚 016
鄭愁予教授榮獲「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11年全球生命文學創作獎章」頒獎典禮致詞 019
吳興國藝術總監《李爾在此》演出致詞 021
世界家園――校園公共藝術節開幕致詞 023
觀賞莊靜潔同學參與夢想者聯盟音樂會演出感言 025
「夢想者聯盟」演出致詞 027

二、校內演唱會
全校運動會選手之夜演唱會致詞 032
「清清紫荊」演唱會致詞 034
清華合唱團五十周年音樂會致詞 036
「海鷗‧K人聲合唱團」畢業演唱會 038

三、文藝展覽
「感恩‧分享――王琇璋作品個展」開幕典禮致詞 042
「走過~李慎梅個展」開幕典禮致詞 044
「羅世長個展」開幕茶會致詞 046
藝文走廊三周年慶與展覽致詞 048
奕園公共藝術邀請比件展開幕致詞 049
簡吉與日據臺灣農民運動特展開幕致詞 051
藝文走廊開幕致詞 053
「藝文走廊」聯展致詞 055
「不二法門‧陳珠櫻 科藝之旅」開幕致詞 057
「科學與藝術:傑出學人書法展」致詞 059
科學與藝術――東和鋼鐵國際藝術家駐廠創作成果發表會致詞 062

四、新書發表
《父子雙傑 清華傳承》新書發表會致詞 066
《張立綱傳》新書發表會致詞 069
羅聿《在世界盡頭遇見台灣》新書發表會致詞 071
清華藝術家朋友新書發表會致詞 073
《遊藝清華II》新書發表會致詞 075
洪淑芳女士新書發表會致詞 077
《陳守信院士回憶錄》新書發表會致詞 080
《從困境中奮起――另眼看1945年後的東亞史》新書發表會致詞 083
上官鼎(劉兆玄)先生《從台灣來》Out of Taiwan)新書清華分享會與談引言 087
侯貞雄先生傳記「誠與義」新書發表會致詞 090

五、諾貝爾獎得主演講
諾貝爾獎得主Dr. James Watson演講致詞 094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Francoise Barre-Sinoussi演講致詞(中英文) 097
2010諾貝爾物理獎得主Dr. Konstantin Novoselov演講致詞(中英文) 100
2011諾貝爾化學獎得主Dr. Dan Shechtman演講致詞(中英文) 104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Dr. Martin Chalfie「綠色螢光蛋白:使生命發光」演講致詞 108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Dr. Cohen-Tannoudji「光和物質」演講致詞 110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Dr. Ada YonathDr. Aaron Ciechanover演講致詞 113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根岸英一教授演講致詞 116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先生演講致詞 119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先生擔任君山講座演講致詞 122

六、名人演說與通識講堂
印度前總統Dr. Abdul Kalam演講致詞(中英文) 128
「馬英九vs王力宏 夢想造就軟實力」對談致詞 132
「大師講座」丘成桐院士演講致詞 134
中研院近代史所長黃克武與出版人林馨琴對談「百年中國的知識份子」致詞 137
楊福家校長演講「教育的普世理――兼談中、英、美大學的差異」致詞 139
「通識講堂」鄭愁予教授「第三個百年――和平永續」演講致詞 141
清華通識講堂「呂正理董事長」開講――一個業餘史家如何用另眼看歷史致詞 143
李羅權教授「太空科學與地震預報」演講致詞 146
「遠方的祝福――卓以玉的詩與畫」演講致詞 147
劉兆玄會長「漢字文化對於世界文明的影響」演講致詞 150
通識講堂「中國新時期文學成就、現況與展望」致詞 153
通識講堂「數位時代外交之潛力與問題」演講致詞(中英文) 155
陳國球院長主講「朱自清:文學教育與清華記憶」致詞 160
青輔會陳以真主委演講「青年有感 打造未來」致詞 164
「從中國古典詩到台灣現代詩」通識講堂致詞 166
奕園公共藝術楊尊智藝術家演講致詞 170
翁文祺大使台印關係演講致詞 172
通識講堂王健壯先生「知識份子――一個正在消失的名詞」演講致詞 175
吳清基總校長「教育政策發展與優質人才培育」演講致詞 179
黃春明先生「人生與創意」演講致詞 181
清華學堂「從胡適的詩看中國夢」演講致詞 183
黃應貴特聘教授就職演講會致詞 186
「國家安全與台灣的未來」演講致詞 189
「生命故事講堂」王健壯先生演講會致詞 192
李歐梵院士主講「文學、科技與日常生活」通識講堂致詞 194
梅竹講堂「我的人生.我的抉擇」講座致詞 196
吳興國藝術總監「李爾在此――當莎士比亞遇上戲曲」講座致詞 199
通識講堂王邦雄教授講座「儒道對話」致詞 201
通識講堂「中國崛起,美國衰落了嗎」致詞 204
李歐梵院士現代文學系列講座:「現代文學中的地方精靈(genius loci)」引言 207
王浩一「在易經裡 十年磨一劍」講座致詞 210
與李歐梵院士科技與人文對話:人類大歷史(節錄) 214
張系國教授「黑天鵝和白大象――大數據時代的科幻與視覺語言」演講 217
張系國教授「從烏托邦到反烏托邦的科幻小說發展史」演講致詞 219

七、各項座談
影像博物館座談會致詞 222
2013年度全國大專校院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座談會致詞 224

八、跨領域研討會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建構國際競爭力」研討會致詞 228
2012年移民政策「全球人才競逐」國際研討會開幕致詞 233
101年度高等教育論壇――大學國際化研討會引言 235
社會企業研討會與觀摩會引言致詞 238
「台灣高等教育危機:亞洲其他國家的經驗比較」研討會致詞 240

九、人文領域研討會
臺北「金萱會」開幕致詞 246
「文學與語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工作坊」開幕致詞 248
「東亞書院與科舉」研討會致詞 252
人文社會學院「流動議題與兩岸社會發展研討會」致詞 254
「東亞脈絡下的釣魚台:保釣精神的繼承與轉化」研討會致詞 256
「歷史與敘述」研討會致詞 259
宋朝的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致詞 263
第一屆學習科學研討會致詞 267
亞洲政策中心「台灣的亞洲政策與未來發展」研討會致詞 269

十、理工領域研討會
2010環境分析與綠色科技研習會EAGT Workshop)開幕典禮致詞講稿 276
「百年清華生醫啟航研討會」致詞 278
國際資訊科技前瞻展望研習會開幕致詞(中英文) 280
第五屆台法科學前沿研討會致詞 283
第六屆台法前鋒科學論壇致詞 285
第七屆台法前鋒科學論壇預備會致詞 288
兩岸尖端奈米材料與元件研討會致詞 290
第十一屆電力電子研討會致詞 292
海峽兩岸光學科技研討會致詞 294
2013電腦圖學研討會致詞 297
力學學會年會及研討會致詞 299
2013國際奈米科學與技術研討會致詞 302
台灣與以色列生命科學研討會致詞 304
2013國際系統性創新與電腦輔助創新研討會致詞 307
台日國際光譜與表面科學研習會致詞 309
AI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產業領域的挑戰與影響研討會」開幕致詞 311
AI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產業領域的挑戰與影響研討會」圓桌論壇引言 313

十一、 各項論壇、會議與協會
「繁星招生之回顧與前瞻論壇」致詞 318
頂尖大學聯盟高等教育論壇「學術倫理:教育與推廣」開幕致詞 320
2012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圓桌論壇致詞 323
「食品衛生管理法修訂」公共論壇致詞 325
中華民國科管年會二十週年大會開幕致詞 328
2013海峽兩岸人類學論壇致詞 330
第三十五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致詞 332
2013清華先進醫院管理論壇致詞 335
新時代圖書館規劃與發展趨勢國際論壇致詞 338
第十四屆海峽兩岸繼續教育論壇歡迎詞 341
亞洲前沿有機化學國際會議致詞(中英文) 343
第七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開幕致詞 347
第二十一屆國際科技管理協會大會開幕致詞(中英文) 351
世界微機械高峰會晚宴演說(中英文) 355
GRE亞洲諮詢委員會會議致詞 358
2014台灣磁性技術協會年會暨第26屆磁學與磁性技術研討會及兩岸磁學與磁性會議致詞 360
2014先進矽化物技術國際會議與暑期研習班晚宴致詞 362

十二、 各項里程活動致詞
2010年中技社獎學金頒獎典禮致詞 366
簡禎富教授「紫軾書院」植樹紀念致詞 368
「科技創新與園區轉型」公共論壇開幕致詞 371
關東鑫林雲林廠竣工典禮致詞 379
元智大學新舊任校長交接典禮致詞 381
東海大學王茂駿校長就職典禮致詞 383
接受台灣鍍膜科技協會「終身成就獎」致詞 386
就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致詞 389
ECS理事長郭育教授演講引言 391

十三、科學科技講座
全球化與數位科技雙重推力對人類社會的衝擊 396
領導力――清大領袖材子營演講 403
聯華電子講座:數位科技引導的未來 411
plasmonics談科學發展――2016田家炳光電講座 418
「生涯規劃――奇景光電菁英論壇」「人生思考題」演講 424
合勤講座――台灣高等教育問題與對策 431
淡江大學大師講座――「人工智慧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產業領域的挑戰與影響」 439

2019年5月3日 星期五

清華大學材料系書報討論 -- 「人工智慧對未來的挑戰與影響」(節錄)

清華大學材料系書報討論 -- 「人工智慧對未來的挑戰與影響」(節錄)

人工智慧 (AI) 近年來蓬勃發展,已漸影響世人生活各層面。在坊間,有本頗為暢銷的書書名就叫「人工智慧來了」,內容相當豐富,是相當真實的寫照,而其出版至今已有兩年,如果說我們現時已被籠罩在「人工智慧」中,可能不算誇張。
我個人在3C產品中,computer 的中度使用者,communication手機低度使用者,完全不碰consumer product中的遊戲機。去年八月到英國與愛爾蘭旅行,從機場的自動通關、自助式托運行李、利用手機個人助理叫早、查詢資料、購物、觀看Youtube影片、用Google Map找路、攝影後照片整理、花木辨識,旅伴利用無人機空拍,都已很能感受到AI的威力。
前幾年不可避免地開始注意到「數位科技」對人類生活影響越來越大,而其影響層面之深廣在幾年之間,有飛速的成長,所以先是對種種現象做了一番整理,這兩年自然聚焦到AI。由於個人與財團法人「中技社」有相當的淵源,而「中技社」為國內數一數二聲譽卓著的民間智庫,以專注前瞻探索,聚焦智庫研討、深化工程教育為宗旨重點﹔因此我有機會在去年2月22日協助「中技社」舉辦了一個「人工智慧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產業領域的挑戰與影響」研討會,請了許多名家主講,相當精彩,吸引超過四百位聽眾,頗受好評。今年3月13日再接再厲,又舉辦了一個「AI 時代社科文教之變革與創新思維」研討會,涵蓋醫學、國防、傳播、金融、藝術、教育與行政管理面向,反應同樣熱烈﹔由於今年適逢「中技社」60周年慶,決定加辦一場AI研討會,作為社慶活動之一。目前預定於8月23日舉行,暫名「AI智能應用對日常生活之翻轉與創新」研討會,探討科技人文、語音辨識、通訊、文學、運動、學習與工程﹔同時值得探討的其他議題還很多,包括農業、治安、交通、長照、家居、防疫等,都是很重要而值得探討的議題,相對於「百工百業」,AI已「百花齊放」。
近兩年台灣各機構或單位舉辦的各式AI研討會很多,但多偏重在技術層面﹔「中技社」舉辦的研討會則是別具特色,也就是邀請非資訊領域頂尖專家,就各自專業探討相關AI議題,多方位且深入探討AI可能影響,作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從專業觀點,思索AI的前景,不僅與社會大眾共享,也希望能引起AI從業人員的注目,在發展過程能有所規範,發揮正面功能,而抑止負面效應。
今天的演講題目或也可以改成 「一個非AI專家看AI 對未來的衝擊」。我今天的演講,打算就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領域,也就是中技社第一次AI研討會的主題,科技、經濟、社會、政治、產業領域,來探討﹔方式則從當時專家學者探討的方向「借題發揮」,就其中個人感受最深的心得,來向大家報告。
一、經濟學領域
近三十年來,世界經濟歷經資本主義大勝,全球化把世界推平,但2008年,金融海嘯又使人類對經濟學的思維重新改變﹔美國施行量化寬鬆,以鄰為壑,使世界陷入「低信心、低成長、低通膨」三低「新平庸經濟」時代﹔另一問題,是科技進步是否停滯?幸好有AI的新發展,展開數位科技革命、平台經濟的時代。最重要的是AI的應用到萬物相聯,亦即什麼東西都可以相聯。
在AI影響經濟生活方面,最重要的,要掌握大數據,能夠精準的行銷、生產,經濟學的理論已經沒有長期成本曲線的概念,同時可能發展成壟斷性競爭。共享經濟的風起雲湧,每個人可以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可以讓資源更有效應用,則讓共產主義以新型態重生。另一方面,很多問題不見得是AI本身有辦法解決的,但是AI可以幫助人們解決這些問題。

二、政治學領域
AI在政治領域已經產生的一些影響,包括民主政治運作以及國家職能、政府機器,它的運作的整個影響。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川普團隊即僱用業者根據大數據分析辨識個人心理、變數定位,進行量身訂做政治行銷與動員,操弄情緒與恐懼,可能因此贏得大選,讓人對西方浪漫式民主的未來擔憂。
對於民主政治運作,就技術上來講,運用AI的技術的運用對於選舉,已經展現出其優越性,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的風行,造成嚴重問題。AI的技術跟大數據也可以把政治過程、政治人物的言行更透明化。一方面國家的管理能力可以跳躍式的升級,人力可以大幅精簡,同時假設沒有隱私權保障的邊界,國家將來可以對社會做無死角全覆蓋性的動態管理。尤其AI影像辨識,已超越人類,雖在犯罪防制上已展現極大功效,如何抑制極權國家的濫用,也是必須思考的問題。另外一方面,他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將來網路戰爭形勢會非常可怕,這些都是AI革命帶來國家職能裡面各種不同、可能的巨大影響。
AI技術跟潛能帶給我們人類社會非常大的政治難題。面對社會變遷,或社會制度變革的選擇難題,不僅是社會內部的貧富差距會變成極為可怕,富裕國家跟落後國家之間的差距也會成為比今天更大的鴻溝。反過來說,AI的積極面,如果能夠有新的社會契約跟新的國際規範,讓數位科技的生產力快速提升,以及我們講滴漏或普惠性的效益能夠全面釋放,有可能透過AI革命把人類社會帶向分享經濟跟社會主義的大餅。


三、社會學領域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現在家庭的智慧管理系統已相當進步,應多思考未來的問題,而對於缺少與人之間的互動的感覺跟默契的發展,相當存疑。
從人口角度,可以知道未來很精準,情況會很險峻﹔AI應用很明顯有世代差異,而且知道AI到2020年在各個世代裡面都會有極大的影響力。「少子化」與「人口老化」雙重衝擊下,企業雇用的人不斷縮減,工廠更是如此,實體商店數量變少,許多的服務業也都可以智能化,可預見貧富擴大、人力短缺、未來勞動力需求變化,教育的方式跟品質、婚姻跟家庭,會有很大的衝擊。人要面臨價格跟價值的取捨,最終還是要追求人性跟靈性。夢想不在於有多偉大,而在於有沒有實踐的決心。
少子化對教育的衝擊,已導致各級學校陷入招生危機,這只不過是「量」的減少;未來「質」的挑戰,會是AI帶來教學方式的改變!未來某些領域的研究除非是具有震撼性的創新,否則都可以由人工智慧來完成。AI可跨越文字語言的障礙,瞬間進行文獻蒐集與整理,選擇方法與進行分析,彈指間即可完成西方科學典範中的「論文」!
網路上幾乎什麼都可以賣,日常生活許多事情透過互聯網在家中即可搞定。獨居老人只要有錢有服務機器人,還不至於遺世! 出門是為了聚會與旅遊的機會大增,白天穿梭在街道上盡是銀髮族。老人若需要照顧,各式的遠距監測與服務輸送,以及居家安全設施是未來的主流。


四、產業領域
提出製造是台灣AI的機會之鑰,先進製程控制能夠智能化的提前去解決問題,如此就可以讓製造更精準。智慧工廠是讓機器也能夠智能化的互相協作,結合AI或是新的工具,隨時優化決策。動態整合製造數據調整、銷售配置,是應該注意的趨勢。例如,半導體的測試,擁有大數據,AI可以讓幾個重要的參數盡量留在良率高的點,做出來的結果可以隨時繼續學習,因為資料在累積,就知道將來應該怎麼去改變。 
德國所提出的工業4.0,不是純粹的只是用機器人去取代人的問題,也是一種國家間競爭的關係。傳統的製造商,是希望掌握很多資料的變成是一個平台,然後集成或是整合很多資源,獲得比較高的利潤。為製造要落地,製造要跟實體結合,它不是純粹的數位。台灣在機器自動化,也就是工業3.0,有相當的基礎,累積了一些專門知識,但整合技術較為落後,現階段較適合發展介於工業4.0跟3.0之間工業3.5。根本目標在彈性決策,與領域專家合作,利用AI就近解決管理或生產上決策的問題。

五、變革型技術
放眼過去數十年,數位科技大公司 (IBM, Intel, Microsoft..) 主要業務逐漸從計算轉移到服務 (Google, Facebook, Amazon..),未來十年由於變革型技術發展將更轉移到自主系統 (autonomous systems),也就是有足夠智能、誘因、安全性而自行操作的系統。
目前變革型技術有三個重點,第一個是元件,尤其是萬物互聯網元件功能變得很強大,第二個是AI對於帶給產業的復興 (renaissance) 的機會,尤其是對於製造業的影響很大,其中數據最為重要,幸虧台灣製造業有很多數據,所以有相當機會。第三個是系統會因為AI的原因,有很多系統會變成非常多元而有用,比如說一個系統可以自動,越來越強大,對於整個社會,經濟、包括產業模式會有很深遠的影響。
這種系統要怎麼設計,作得好,要做很多實驗,區塊鏈就幫你做這個實驗。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技術,讓彼此不認識的人信任共享的文件紀錄,而使許多AI相關應用與企業模式,如加密貨幣、資產發行、域名註冊、產權註冊、物聯網、表決、眾籌等,可以在正式使用前得到低成本檢驗。即AI跟區塊鏈把一些元件的功能,變得更為與人類需求息息相關。目前進步非常快的AI,萬物互聯網元件與區塊鏈三種變革型技術,在一起互動的時候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

六、科技領域
在科學與技術發展,主要涵蓋大數據與大科學面向,不限於實驗自動化,而包括機器學習元素。在科學研究上,以AI輔助,而有明顯效益之例,包括在基本粒子研究上,尋找到又名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美國航太總署利用谷歌 (Google) 的AI發現了一顆遙遠的恆星周圍的第八顆行星;谷歌使用最新的AI技術,從測序數據中構建出一幅更準確的人類基因組圖像;生物學家和數據科學家使用利用整合知識工具系統來鑑定修飾p53的蛋白質。顯示能從文獻分析中,就已知的知識,推理、預測並導致新的發現。在材料科技方面, 美國所推動的「材料基因組計畫」五年有成,發布了一系列成就和技術成功, 在國內努力上,則有工研院材料化工所建立起國內領先團隊,已開始結合電腦模擬與AI機器學習加速產業創新研發。
在AI興起的時代,如何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李開復先生認為隨著科技進步,AI技術將在大量簡單、重複性、不需要複雜思考就能完成決策的工作中,取代人類。不斷提升自己,善用人類特長,善於借助機器的能力,這將是在未來社會裡,各領域人才的必備特質。他並提出AI時代最核心、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包括:
  •主動挑戰極限
  •做中學
  •關注啟發式教育,培養創造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面對面的課堂仍將存在,但互動式的線上學習,將會愈來愈重要
  •主動向機器學習
  •既學習「人—人」協作,也學習「人—機」協作
  •學習要追隨興趣
是很值得參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