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8年2月23日 星期五

「AI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產業領域的挑戰與影響研討會」圓桌論壇引言

「AI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產業領域的挑戰與影響研討會」圓桌論壇引言

歡迎大家來參加下午的圓桌論壇。今天在各主題演講之後,安排所有主持人與主題演講人參與的圓桌論壇,一方面是給各與談人一個機會就之前的主題演講有所回應或補充,另一方面,基於主題演講內容面向較為廣博,為了讓此次圓桌論壇有所聚焦,希望與談人能自整體討論轉至檢視台灣的現況,探討人工智慧對台灣產業及政社經等各層面的轉型影響力,提出AI將對台灣相關面向帶來的衝擊與挑戰。

展望未來,人工智慧將無所不在,從學術界來看,文獻搜尋會變得更方便,是人人歡迎的,但論文發表與研究計畫書,由AI審核,可能就不是人人樂見的。

在研究與應用方面,可謂是大好時機,尤其可能以高效率的方法,導致新發現與新產品﹔這裡要特別一提,以往的認知,認為研究基本上是一種無效率的作為﹔至於在教育方面,如何讓AI的認知,成為各學科教育的一環,而且在AI科技本身教育上,應重視其衍生倫理問題﹔對我國來說,政府與民間,產官學研各界,應加整合,全力發展,才不會坐失良機。

從認知學來看,由匈牙利的哲學家和科學家波蘭尼(Michael Polanyi)提出的「波蘭尼弔詭」(Polanyi's Paradox)或者「波蘭尼假說」(Polanyi's Hypothesis)﹕「人的知識,比我們能講出來的多。」(We can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 與老子「道德經」篇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意不謀而合,因此成為電腦取代人腦的極限﹔由於電腦自動化必須採取明確的步驟,電腦只能執行出「說得出來」的指令,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還沒有辦法進行自動化。

另一方面,近年來盛行的深度學習 (deep learning),通過多層隱藏層 (hidden layer),得到的結論,又常無法知道其理由。深度學習系統制定自己的規則。因而有評論家說﹕「沒有人真正知道最先進的演法是怎麼達到結論的,這可能是一個問題」(No one really knows how the most advanced algorithms do what they do. That could be a problem)。對很多科學家來說,這是無法接受的﹔有人曾嘗試從深度學習結論倒推其道理,但發現牽一髮而動全身,並不實際,成為一尚無良好解方的問題。另一方面,雖然一般人認為科學與技術分別是尋求「為什麼」和「如何進行」(Why and how),技術不能違背科學的理論,學科學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但事實上,在最基本層次,科學也只是知其然﹔深度學習將是人類認知的一項嚴峻挑戰。

在之前的主題演講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各講座的廣度與深度,如少子化嚴重度在世界各國中名列前茅,對社會與經濟發展影響將更會放大,而AI在老年照護上,可發揮相當功能,但在取代人力問題上,則是雪上加霜。雖然樂觀的經濟學家認為,AI也可能帶來更多新的工作機會,而從歷史上來看,科技與產業發展大批取代人力,最終帶來更多新的工作機會的時間落差有二、三十年,但正如經濟學巨擘凱因斯 (John Maynard Keynes) 曾說﹕「時間一久,最後我們都不在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對當時現下失業的工人來說,是無補於事的。另一方面,以現有 AI技術而言,最令人擔心的可能是政治與軍事面向,政治上,以假亂真新聞與影像的操弄,軍事上,小型而廉價且能辨識、追蹤並傷人無人機的發展,都有可能造成極大的傷害,而值得多加探討的。

在矽谷很受尊重的科技作家與觀察家凱文·凱利說:「二十年後人人都要用的 AI 產品還沒有被發明出來,意思就是,你還為時未晚」。論壇的另一重點是對於未來台灣應當如何對AI帶來的衝擊提出回應方針,從而協助導引台灣AI政策優先目標的訂定和最大化AI發展潛力,並有助帶動AI發展之正面效益,及減緩其負面衝擊;同時由於兩岸統獨糾結長年阻礙政治與經濟發展,但大陸大國崛起,全力發展AI,台灣科技與產業如何因應與把握機會,或也是可探討的問題。另外,也歡迎藉由此次AI研討會之研討結果,提出未來可以進一步深入探討的主題建議。

今天論壇時間安排約九十分鐘,首先請各與談人發言十分鐘,在發言一輪後,再看與談人對之前的發言是否有高見表達看法,如有剩餘時間,將開放與今日到場嘉賓對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