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台灣高等教育危機:亞洲其他國家的經驗比較」研討會致詞

「台灣高等教育危機:亞洲其他國家的經驗比較」研討會致詞

引言

今天很高興來參加清華大學亞爭政策中心主辦的「台灣高等教育危機:亞洲其他國家的經驗比較」研討會。在第一場中除了有朱經武校長闡述頂尖大學的精采演講外,還有高教司李彥儀司長對台灣高等教育現況的介紹、政治大學周祝瑛教授發表對世界大學排名的看法、全國教師會羅德水副秘書長以及高教產業工會陳政亮秘書長從組織運動觀點,表達關心事項,第二場,也就是現在的場次,則請到對韓國、日本、新加坡與東南亞地區有深刻了解的專家學者與談。

以今天的主題來看,台灣高等教育正處於危機之中,而事實上,在某個層面上來說,全世界包括台灣高等教育都處於危機之中。台灣由於於一九九零年代施行教改,推動廣設大學政策,以致以目前兩千三百萬人口,大學院校超過一百六十所,加以近年少子化的衝擊,更如雪上加霜,再加上政府財政狀況不佳,對高教支援力道不足,而民粹當道,超低學費政策,無法反應教研成本,而遷就均貧社會氛圍,以低資源的社會主義國度心態經營高教,導致有益社會民生的優質高教,進步停滯,一般大學,士氣低迷,後段班大學,招生困難,學位貶值,面臨倒閉危機,可謂沉苛甚深,亟待整治。正如香港城市大學郭位校長在新書「高教怎麼辦」中,對兩岸高等教育的觀察﹕「台灣高等教育事前規劃最少非專業涉入最深事後埋怨最多目前遇到麻煩最大。」

由於論壇所排引言人開場的時間只有五分鐘,所以我先以幾張卡通圖片表達我的觀點,一是台灣高等教育問題千絲萬縷,首先要認清不一樣性質的高校有不同的問題,要想以一套方案,解決所有問題,所謂 One size fits all. 將會治絲益棼,必須要掌握要點﹔有些長期辦學績優,力爭上游的大學,鬆綁是唯一辦法,政府要拋棄微管理的作法,對各校創新與突破採取鼓勵而非阻礙的立場,在政府財力無法充分支援情況下,對學費的管制,尤其需要解除,才有可能維持在世界舞台的競爭力﹔同時後段班高校的學子,許多既無適當的入學程度,又無向學之心,學校又唯恐學生退學影響收益,畢業生自然程度低落,就業困難﹔解決問題或改善情況,自然要用不同的方法。教育當局,在無法兼顧下,不如在法規上鬆綁,授予部分大學自主之權,以鼓勵試辦、實驗方式,勇於創新,如見實效,再設法擴大推行。同時對後段班奄奄一息的大學,不宜「以拖待變」,否則只有加重對社會,尤其是莘莘學子的傷害。

第二是「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台灣高教施行已十年之「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或一般稱第一與第二期「五年五百億計畫」,本意是集中資源,讓部分大學有機會進入世界一流大學之林,但經費有限,分配仍嫌分散,以致支援力道不足﹔高品質的高教昂貴,適度反應成本其理甚明。「五年五百億計畫」以區區每年增加每生約十萬元之經費,與世界頂尖大學每生至少百萬元之經費相較,如果能讓接受補助大學競爭力維持不墜,已屬不易,要能更上層樓,則是可望而不可及。

其次是台灣社會普遍的「便宜又大碗」的心態,與「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作為異曲同工﹔要求一定品質,又不肯付相對代價,反映在高教上的則是學費長年凍漲。如司徒文主任在開場時指出,2003-2013年間,美國大學學費平均增加約80%,遠遠超過通膨增加率,同時台灣的大學學費,即使考慮平均收入,也要比先進國家低很多﹔台灣由於長期以低資源的社會主義國度心態經營高教,低學費政策,無法反應教研成本、有害教研品質與競爭力,降低大學與大學生素質。尤其讓人嘆息的是不受家長與學生珍惜,延畢風行,空耗薄弱的大學資源 。另一方面,台灣公立大學學費約為私立大學之一半,而據教育部調查,公立大學學生家境反較私立大學學生好許多,是一個非常奇異的「反分配」現象,必須予以導正。

另外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個調」。多元社會,本來對各種事務,都有很多不同意見,但如都自居專家,堅持己見,則會讓各種改革方案「卡住」,無法施行。香港城市大學郭位校長看到的普遍現象是:「社會大眾隨興批評指揮政策,政府官員控制財政、解釋繁複法令,新聞媒體隨意解讀輿情,家長隨便發表一時感言,樂於參加公審,張冠李戴,學生不時大鳴大放,指揮高校教研、管理,外行人擬定高教政策,政治摻和高教。」頗為傳神,以致「校園紛亂、損失慘重、補救乏力、怨聲載道。」另一方面「大學自主性不足,學術行政受法規或情緒化社會牽制,假社會公民之名,動輒對高教說長道短,濫情胡謅。」「不當措施,如對歧視陸生的招生限制,少有魄力,採取修正措施。」社會風氣的改善與政治人物的引領,息息相關,是台灣社會必須努力以赴的地方。

最後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台灣社會有部分人,鼓吹高教公共化,姑不論所需經費要比現有高教經費多好幾倍,財源何來? 即使勉力施行,也必須由稅收而來,這對「租稅正義」、「階級正義」如何交代? 而高唱此論調之部分人士,又往往是經常抨擊「社會不公」的同一批人,是否可行? 是否「自相矛盾」?則似不在考慮之列,讓「公民對話」益發困難。

二、結語

在第二場的與談中,感謝輔仁大學侯永琪教授、南華大學楊思偉院長、嘉義大學楊正誠教授以及中研院黃廷康博士分別就東南亞、日本、韓國以及新加坡高教做了精闢的介紹與分析,相信大家與我一樣,受益良多,我們應再次向他們以及前場的講者以及與談人致最深的謝意。

在今天的論壇中,學者專家各抒己見,內容豐富而深具啟發性,但限於時間,有些重要議題,無法充分觸及,本人在結語中,提出三點,也許可供大家參考與思考﹕
一、公平性問題﹔教改提倡多元入學,但未提供適當配套措施,以致台灣教育系統原先彌足珍貴的「促進階級流動」的功能大幅降低。以前聯考雖有「一試定終身」等問題,但目前並未做到教改揭櫫的「適情適性」入學功效,所見到的是「課外補習」更為猖獗。尤其台灣聯招時代,培養出大量日後在各界優秀領導人才,奠定在政治、社會、經濟各方面進入先進國家基礎,而教改後不僅沒有達到培育新世代創新人才的理想,相反的,出現各種亂象,因此在妥善規畫配套措施下,恢復聯招,應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

二、高教品質低落﹕由於當年廣設高校政策,除資源稀釋,加上少子化的衝擊,後段班大學面對生存問題,遲遲不願退場,師資設備水準不足,教育品質低落,對多數來自弱勢家庭的學子,學位貶值,畢業後,就業困難,薪資停滯,極不公平,也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必須及早補救。

三、數位科技衝擊﹕由於數位科技的快速進展,一方面有龐大的商機,而世界正面臨「白領階級」員工大量被機器取代如排山倒海的趨勢,台灣自然不能免於浪潮的衝擊,而這已是進行式。英國津大學在201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即顯示,有三分之二的工作受到相當威脅,有近半工作,將首當其衝。如美國一些司法大案,原先需要動員數百位律師,以經年時間,翻查上千萬頁文件,了界相關法規判例,現在絕大多數此類工作已被電腦取代,相似的現象,正逐漸擴展到各行各業,而這不是現在受良好大學教育、努力工作的人所容易克服的困難﹔ 另一方面,人類壽命增長,先進國家都呈現急劇老化現象,又面臨長期照護人力等問題,由機器人協助幾乎是必須接受的選項,台灣高等教育界,似乎對此等現象,並未普遍的認知,擬訂因應方案,是很令人擔憂的。

台灣高教問題目前千糾百結,總體績效已在「四小龍」諸國中殿後,何以致之? 孰以致之? 統括來說,是整個社會、政經與文化的產物,複雜的問題,要有效的整治,是無法以即興式、切刀式,一體全面處理,尤其不是目前弱勢行政當局所能單獨做到的,需要政治人物、輿論、社會各界,尤其高教從業人員,拋棄「政治算計」、「本位主義」,由心態改變做起,達成基本的共識,審慎規劃,逐步推行,才有「力挽狂瀾」,有所改進之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