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歡迎大家光臨華人物理學家三年一度的盛會,感謝主辦、協辦單位尤其是中山大學的團隊盡心盡力辦好此次大會。
1911年 在物理學史上是很熱鬧的一年,Onnes在這年發現超導現象、同時Rutherford由散射現象解開原子結構之謎,而清華大學也於同年在北京設校,今年適逢清華大學百周年校慶。身為清華大學的校長,同時也是物理學士與博士,對今日兩岸四地與海外華人物理界的榮景是頗有感觸與充滿期待的。因此今天我即以清華大學與華人物理界發展為主題略為發揮。
公元2000年時,大陸中國物理學會為紀念胡剛復等五位物理學界前輩,設立了胡剛復、饒毓泰、葉企孫、吳有訓、王淦昌物理學獎,這五位物理學家都是廣義的清華人。根據吳大猷先生的說法,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巨頭、奠基雙雄為饒毓泰與葉企孫兩位先生,他們同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分別於1922 與1923年在美國普林斯頓與哈佛大學獲得物理博士學位,隨即返國任教。饒毓泰先生後來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系主任、理學院院長、西南聯大物理系系主任,葉企孫先生前後擔任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理學院院長、西南聯大理學院院長。1926年葉企孫先生創辦清華大學物理系,全系教授僅他自己一人,學生4位。1926年到1938年創立西南聯大,物理系延攬教師包括吳有訓、薩本棟、周培源、趙忠堯、任之恭等,十屆畢業生,共69人及研究生1人,包括王淦昌、錢三強、林家翹、錢偉長、戴振鐸等。中央研究院院士、物理學家嚴濟慈曾統計,1930年到1933年,中國在國際上發表重要論文16篇,其中9篇來自清華物理系。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趙忠堯訪問 Cavendish實驗室,歸國臨行前Rutherford提起,他以前有一些很優秀的中國學生,回國後似乎都從物理學界消失,很是可惜,而趙忠堯返國第二年,即有成果在英國Nature期刊發表最新研究論文,Rutherford知道後,撰文嘉許,傳為佳話。
1938年西南聯大成立,物理系集三校精華,名師雲集,培養李政道、黃昆,朱光亞、鄧稼先等大學部學生。研究院在清華部份,培養楊振寧等6人。1946年10月,清華在北京復校,依學生志願,繼續到北京與清華大學就讀的各為10人與53人。1952年施行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清華成為一純工科大學,物理系絕大部份師生倂入北京大學。饒毓泰先生此時辭去院、系領導職務。不久即被打為右派份子,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擊和迫害,飽受折磨,1968年10月16日「清理階級隊伍」時,在北京大學上吊自殺身亡。葉企孫先生於1967年6月,被打為「反革命分子」,曾一度精神失常,產生幻聽。1968年4月,被逮捕。1969年11月,因為缺乏實質證據,葉被釋放回到北大居住,但仍以「中統特務嫌疑」受隔離審查。1977年1月13日,葉企孫在淒苦中去世。1987年,葉企孫的平反文件正式公布。大致而言,在1950-1980年間,大陸物理學界除「兩彈一星」相關且外界無從了解的科技成就外,國際能見度是很低的。
台灣直到1946年,才首由台灣大學設立物理系,而隨國民政府遷台的物理學者寥若晨星,初期更由於經濟、財政的困窘,師資設備兩缺,科學發展受到嚴重限制。新竹清華大學於1956年由梅貽琦校長在新竹建校,初設原子科學研究所,其後幾年,先後設置物理、化學、數學研究所,並擁有庚款「清華基金」支持的優勢,開始招兵買馬,但正如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先生感歎,梅校長聘不到中華物理人才來領導相關單位。總之在1950-1970年間,兩岸物理學界可謂相當沉寂,華人物理學界發展重心在海外。但同期間,大批台灣學生留學美國,為未來物理學界儲備許多人才。
如以具代表性的頂尖綜合性基礎與應用物理期刊發表論文來看,1970年代
(1970-1979),台灣物理研究漸受到國際重視,在頂尖期刊物理評顧快訊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RL)發表論文7篇 (其中5篇來自清華)。另一方面,在頂尖期刊應用物理快訊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APL)發表論文9篇
(其中3篇來自清華)。1980年代
(1980-1989),台灣在PRL發表論文4篇 (均來自清華)。在APL發表論文63篇 (其中27篇來自清華)。同期間,有China字樣為位址之PRL與APL論文 各67及72篇。1990年代 (1990-1999),台灣PRL與APL論文 各為190及472篇。同期間,有China字樣為位址之PRL與APL論文 各為265及895篇。2000年代 (2000-2009),台灣發表於PRL與APL論文
各695及1936篇。同期間,有China字樣為位址之PRL與APL論文 各為1786及5506篇。2010年,台灣PRL與APL論文 各66及225篇。同期間,有China字樣為位址之PRL與APL論文各243及788篇。
如以在PRL與APL發表論文為指標,1970與1980年代台灣為萌芽期,大陸基礎物理萌芽期落於1980年代。1990年代,兩岸均漸入佳境,並駕齊驅,合計在PRL與APL發表論文各佔總數1%與4%左右。2000年代更欣欣向榮、突飛猛進。合計在PRL與APL發表論文各佔總數約5%與13%。2010年,續呈方興未艾之勢,合計更高達總數7%與17%左右。兩岸華人物理界可謂達到前所未有的盛況。海外華人物理界情況較難評估,1950-1980年,應是一枝獨秀。近年來,以世界名校華人教師數目來看,也呈一片榮景。
由以上簡略剖析可見:
(1) 清華在大陸與台灣物理界均曾扮演過先驅的角色,
(2) 政治力對科學發展有巨大影響,如排除政治干擾,賦予適當資源,華人物理界盛況可期,
(3) 近年來華人物理界振興,以在科技前沿工作數量而言,應用物理似較基礎物理發展更為迅速,此現象可能與兩岸政府皆提倡產業科技,而華人文化偏重實用有關。
綜觀華人物理界於1920年代起在域內慘澹經營,雖經軍閥專政、抗日戰爭、內戰仍達到一定水準,可惜因政治因素,遽爾中輟,以致於在1950-1980年,長達三十年期間,幾乎由海外一枝獨秀。所幸今日兩岸與海外各領風騷,天高地闊,昂首並進。回首來時路,華人物理界當珍惜歷史機遇,攜手並進,切實掌握近代物理發展軌跡,共同創造光明燦爛的未來,邁入世界先進之林,進而再創高峰,為人類文明做出重大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