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東亞書院與科舉」研討會致詞


很高興看到「東亞書院與科舉」研討會順利舉行。科舉制度自隋文帝於公元605年開科取士到清廷應袁世凱等奏議於公元1905年廢止,施行期間長達1300年,對我國政治、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鄰近中國的亞洲國家如越南日本朝鮮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科舉制度的建立始自改善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流弊,乃是以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科舉制度否定特權,為朝廷選官用人提供了一個相對公開、公平、公正的平台。自隋、唐開科考試,歷經宋、元、明、清,其中隋代僅小幅度的施行,元科舉所選人才通常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在元政府中產生的影響也不大。唐、宋、明、清歷朝是科舉制度的高峰,整個唐朝的科舉取士約一萬人。唐代的宰相中,百分之八十是進士出身,可見科舉的成效。南、北宋,明朝與清分別取進士約四萬、兩萬五千與二萬六千人。歷朝取進士總共約十萬人,每次取兩百至四百人不等,唐太宗李世民讚嘆科舉收羅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皆入吾彀,」可謂中肯。歷來士子以「金榜題名」光宗耀祖,「金榜題名時」被列為人生四大喜事,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一登龍門,身價百倍」之說 。

清華大學於1911年成立,百年以來,仍與科舉有百般糾結。科舉制度衍發的考試制度,至今依然延用,而清華第一屆直接留美班在全國招生,共錄取47名,江蘇籍及浙江籍者各佔 21名及9名,江浙兩省錄取學生幾乎佔全額的2/3,充分反應出南北差距,也與有清一朝,科舉場中「江浙人文藪」契合。清華大學基於「高中均質、區域均衡」及「打破明星高中迷思」教育理念,於96學年提出「繁星計畫」。目的是具體實踐「縮短城鄉差距,發掘優秀人才」理念,給予城鄉學生均等入學機會,讓「每所」高中都可成為「明星」,創造高中教育「繁星」願景,發掘環境資源不足但深具潛力並符合清華教育理念的優秀學生。對縮小城鄉差距發揮極大作用,普獲社會肯定,教育部也立即推行於國內優質大學。清華追蹤各管道入學大學生在學成績表現,發現繁星進入的學生表現在所有學生前百分之四十,每年都約有十名左右獲得頒發給各班前三名之書卷獎;應與學生學習動機及態度有關,有興趣加上很努力,成績表現自然好。可謂調正科舉流弊之範例。

書院制度是我國很重要的教育制度,歷朝有很大的嬗變,有別於官學以科舉入仕為主要目標書院的培養目標,首先要求士子學做人,強調道德與學問並進,追求學生人格的完善。這一部份又與清華結合校園生活與學習,於97學年度起設立「清華住宿學院」理念相合。清華為打破現今國內大學招生及宿舍生活之刻板傳統,帶給清華學子嶄新的學習與校園生活環境,以培育文理兼修、氣度恢弘之未來社會領袖菁英人才,從人本出發,先培育成為公民,最後才是專業人才的理念,設立「清華住宿學院」。99學年度起更擴大為「厚德」、「載物」兩書院讓有差不多百分之十八的學生,能夠加入住宿學院。因此不論是書院與科舉,仍與今日清華教育息息相關,歷久彌新。

今天很歡迎來自各方嘉賓參與研討「東亞書院與科舉」盛會,去年底清華在延攬李弘棋教授時,李教授特別提出希望清華能支持主辦本研討會,因此清華很榮幸有機會對研討會的舉辦略盡棉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