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東亞書院與科舉」研討會致詞


很高興看到「東亞書院與科舉」研討會順利舉行。科舉制度自隋文帝於公元605年開科取士到清廷應袁世凱等奏議於公元1905年廢止,施行期間長達1300年,對我國政治、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鄰近中國的亞洲國家如越南日本朝鮮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科舉制度的建立始自改善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流弊,乃是以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科舉制度否定特權,為朝廷選官用人提供了一個相對公開、公平、公正的平台。自隋、唐開科考試,歷經宋、元、明、清,其中隋代僅小幅度的施行,元科舉所選人才通常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在元政府中產生的影響也不大。唐、宋、明、清歷朝是科舉制度的高峰,整個唐朝的科舉取士約一萬人。唐代的宰相中,百分之八十是進士出身,可見科舉的成效。南、北宋,明朝與清分別取進士約四萬、兩萬五千與二萬六千人。歷朝取進士總共約十萬人,每次取兩百至四百人不等,唐太宗李世民讚嘆科舉收羅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皆入吾彀,」可謂中肯。歷來士子以「金榜題名」光宗耀祖,「金榜題名時」被列為人生四大喜事,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一登龍門,身價百倍」之說 。

清華大學於1911年成立,百年以來,仍與科舉有百般糾結。科舉制度衍發的考試制度,至今依然延用,而清華第一屆直接留美班在全國招生,共錄取47名,江蘇籍及浙江籍者各佔 21名及9名,江浙兩省錄取學生幾乎佔全額的2/3,充分反應出南北差距,也與有清一朝,科舉場中「江浙人文藪」契合。清華大學基於「高中均質、區域均衡」及「打破明星高中迷思」教育理念,於96學年提出「繁星計畫」。目的是具體實踐「縮短城鄉差距,發掘優秀人才」理念,給予城鄉學生均等入學機會,讓「每所」高中都可成為「明星」,創造高中教育「繁星」願景,發掘環境資源不足但深具潛力並符合清華教育理念的優秀學生。對縮小城鄉差距發揮極大作用,普獲社會肯定,教育部也立即推行於國內優質大學。清華追蹤各管道入學大學生在學成績表現,發現繁星進入的學生表現在所有學生前百分之四十,每年都約有十名左右獲得頒發給各班前三名之書卷獎;應與學生學習動機及態度有關,有興趣加上很努力,成績表現自然好。可謂調正科舉流弊之範例。

書院制度是我國很重要的教育制度,歷朝有很大的嬗變,有別於官學以科舉入仕為主要目標書院的培養目標,首先要求士子學做人,強調道德與學問並進,追求學生人格的完善。這一部份又與清華結合校園生活與學習,於97學年度起設立「清華住宿學院」理念相合。清華為打破現今國內大學招生及宿舍生活之刻板傳統,帶給清華學子嶄新的學習與校園生活環境,以培育文理兼修、氣度恢弘之未來社會領袖菁英人才,從人本出發,先培育成為公民,最後才是專業人才的理念,設立「清華住宿學院」。99學年度起更擴大為「厚德」、「載物」兩書院讓有差不多百分之十八的學生,能夠加入住宿學院。因此不論是書院與科舉,仍與今日清華教育息息相關,歷久彌新。

今天很歡迎來自各方嘉賓參與研討「東亞書院與科舉」盛會,去年底清華在延攬李弘棋教授時,李教授特別提出希望清華能支持主辦本研討會,因此清華很榮幸有機會對研討會的舉辦略盡棉薄。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北加州清華校友慶祝創校百週年晚會致詞


上個月清華創校百週年校慶典禮結束的次日,我曾經來到北加州參加幾項活動,前幾天有些清華同仁知道我又要啟程到北加州,感到有些驚訝。我告訴他們說:這次我到灣區來,是參加北加州兩岸清華校友會慶祝創校百週年晚會,校友與學校是一體,兩岸清華是一家自己人的事,當然要全力以赴,共襄盛舉。所以今晚我很高興能躬逢盛會。

去年三月顧秉林校長率團訪問新竹清華大學,我們有機會接受台灣大報「聯合報」專訪,而「聯合報」大幅報導的標題是「兩岸清華內外神似,校長一見如故」。報導重點包括:1956年,北京清華校長梅貽琦自美來到新竹主持清華建校。新竹清華並無一物自北平搬來──除了梅校長本人以及校訓、校歌,還有那筆一百年還沒用完的「庚子賠款」。兩校發展路線也鬼使神差般相似,都先發展理工、再補足人文養分。不僅內在精神神似,就連「外表」也同樣傾國傾城,都是兩岸票選「最美大學」。

424日校慶前一天,北京「中央電視台」、「新華社」與「中新社」記者曾連袂到新竹清華大學採訪。他們報導說:走進校園,馬上感受著同一個名字下兩所學校的親緣。兩岸清華同根同源,兩岸清華不僅有同樣的校名、校歌和校訓,觸目可見的紫色,「新竹清華的前任校長都出自北京清華,他們把治學理念、育人精神和校風都帶到了新竹清華。兩岸清華人在一起,總有著別樣的親切。」

今天兩岸清華師生同仁、校友與貴賓在北加州歡慶清華百歲,我們要特別感謝兩岸清華的共同校長:梅貽琦先生。梅貽琦校長擔任北京清華校長十八年,新竹清華校長六年,共長達二十四年。我前幾天看到上個月北京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一個時代的斯文:清華校長梅貽琦,」作者是黃延復、鍾秀斌兩位先生。其中敘述194812月北京國共戰事尾聲時,教務長吳澤霖先生在梅貽琦校長離校時問他:「聽說你要走?」梅校長說:「我一定要走,我不走,沒有辦法保護清華基金。」這段話後來得到完全的證實,包括梅校長臨終前病床下始終放著一個加鎖皮包,梅校長逝世後,大家打開皮包,發現全是清華基金帳目。梅校長治校期間,清華人才輩出,例如出自西南聯大的李政道和楊振寧先生,加上出自新竹清華的李遠哲先生,使得清華成為華人地區唯一擁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正如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蔣夢麟先生執椽祭文中所云:「人才之盛,堪稱獨步全国,貢献之多,尤彰明而昭著,斯非幸致,實耕耘者心血之所傾注。」

在台灣,清華人在政治、經濟、社會、學術、教育各層面,在國家發展史頁上,同樣居功厥偉。在新竹清華園中,原北京二校門模型旁,有1923年畢業的孫立人將軍手植的杜鵑花樹。1949年,中原板蕩,國民政府播遷台灣,風雨飄搖之際,孫立人將軍正式就職臺灣防衛司令1950年接任陸軍總司令臺灣防衛總司令1954年。1921年畢業的吳國楨校友,1949年至1953年擔任台灣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行政院政務委員,一文一武分別擔任台灣軍政首長,為穩定台灣,建設台灣為自由民主基地奠定良好的基礎。近一甲子來,清華大學校友與教師中出了俞國華、劉兆玄兩位行政院長,四位教育部長,負責我國科學發展的國家科學委員會成立四十四年來,歷任十三位主任委員,包括最先三位,有六位歷時二十五年是清華人,原子能委員會成立五十六年來,歷任十位主任委員,有七位歷時四十四年是清華人,中央研究院自1957年起,五十四年來,歷任六位院長,其中四位即胡適錢思亮吳大猷李遠哲四位院長歷時四十一年是清華人,台灣大學自1951年起,六十年來,前兩任校長,錢思亮與閻振興校長分別是清華化學系與土木系畢業生、任期長達三十一年。同時在學術界清華大學校友出了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十二位中央研究院院士。清華教師中,歷年來有十六位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十六位教育部國家講座,四十一位教育部學術獎得主,年青教師中,有三十二位獲得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得獎比例遠遠超過國內其他各校。

另一方面在世界科技產業聚落評比第一,去年產值高達720億美金的科學工業園區,是在本校前校長徐賢修校長擔任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任內設立。對我國產業發展有重大貢獻,有科技產業搖籃,執行長培訓所之譽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包括現任院長在內的近四任院長,有三位院長都是清華人。在新竹清華校友中,至少出了五百位高科技公司總經理級高級主管,在新興產業如面板、發光二極體、太陽能電池產業更居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外台灣民主運動先驅殷海光先生、考古學巨擘李濟先生、文學大師梁實秋先生,外交長才蔣廷黻、葉公超先生也都是清華校友。

新竹清華擁有最具向心力的校友,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原核子工程系)1969級校友李偉德博士,於20105月捐贈新台幣壹億伍千萬元協助興建「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1973級物理系校友謝宏亮董事長,捐贈價值不菲的羅丹巨型銅雕「沉思者」;清華所發動之「百人會」,也在校慶前達陣成功募得新台幣壹億柒仟萬元,用以興建「校友多功能體育館」;另一方面由企業界校友籌設的大清華基金,已募得三億元資金,將以部份獲利所得挹注學校。

去年九月發佈的泰晤士報世界大學評比,新竹清華位居第107 名,在全台居冠。日前教育部第二期「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審議結果出爐,本校獲得每年新台幣12元補助,最近並蒙新竹市政府同意無償撥用緊鄰本校南校區6.53公頃文教用地作為本校新校區,使本校得以持續提昇軟硬體建設,強化教學、研究,並擴展國際化視野,在全校師生的努力下,成為華人地區首學、邁向世界頂尖大學的目標,將指日可待。

今年兩岸清華互贈的校慶賀禮有著特別的含義。北京清華贈送的是由雕塑大師錢紹武教授設計的一尊孔子塑像,象徵與新竹清華共勉傳承中華文化,兩岸清華承擔培育頂尖人才的責任;新竹清華贈予北京清華的是琉璃「雙龍拱珠」,寓意兩校都是兩岸的學術龍頭,攜手共創輝煌,共同合作把代表頂尖的龍珠舉起來。

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兩岸清華人共同開創一個更美好燦爛的未來。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百年清華生醫啟航研討會」致詞


今天很高興來參加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盛會。生命科學院是一個很有效率的單位,一次慶典包含五項活動,也就是同時慶祝清華百歲,慶祝生命科學院成立二十周年,表揚傑出校友,學生論文發表會以及特別演講,別具意義相當難得值得推廣供其他單位參考。

我首先要感謝吳成文院士與賴慶助博士在今天共襄盛舉並作特別演講,嘉惠清華師生。同時我要恭喜陳勁初、林振文、高敏雄三位傑出校友,膺選為生命科學院第一屆傑出校友,尤其喜逢清華百歲校慶之際,倍享榮光。未來與別人談起說是百年校慶那年就對了

一百年前滿清政府在北京利用美國退還多索的庚子賠款建校。民國以後,在各方努力下運用優勢以十幾年時間迅速提升清華為國內一流學府。到1941即清華建校三十年時即有美國名校校長「中邦三十年,西土一千年」稱譽清華。五十五年前清華大學在原北京清華梅貽琦校長領導下在台建校,也迅速打造新竹清華為台灣頂尖大學。清華盱衡科學發展之趨向,於1973年設立分子生物研究所,為全國第一所專門致力於分子生物學教學與研究之研究所,開始邁向生命科學之領域。1980年初,因鑒於生物科技的突飛猛進及其在醫、農及工業等應用技術的拓展,同時為擴展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培植國內高級生命科學研究人才,乃於1982年成立生命科學籌備小組,釐定本校生命科學發展方向,並逐步推行,1985年擴編並更名為生命科學研究所。1987年生命科學一館落成使用後,更逐年添購有關教學與研究公用設備及專業精密儀器,於1991年再設立生物醫學研究所與生命科學系,並規劃興建生命科學二館,而於1992年成立全國第一個生命科學院目前為兩系、一班、五所的架構。 二十年來生命科學院在教學、研究與服務各方面已奠定良好的基礎,受到普遍肯定,屢開學術風氣之先,在諸如腦神經網路結構生物學等領域研究有突破性成果另一方面在匿名善心企業贊助下生醫科技大樓也即將開始興建,可謂蓄勢待發,前景光明,但同時也有很大進步空間。希望大家把握機會,學校將盡力與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打造首屈一指的生命科學院,以建立新世紀生命科技重鎮為目標。

最後我要恭喜這次參加學生論文發表會的同學,在研究生涯起步階段,有了值得發表的初步成果是很令人喜悅的。今天我們在James D. Watson Hall舉行盛會,與Watson合作而一起因為發現DNA結構而獲得諾貝爾獎的Francis Crick曾說:「驚人的成就來自超高的期許,而這期許在未實現前叫做夢想。」Watson Crick不因在1962年即榮獲諾貝爾獎而稍歇一生都在逐夢願與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