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113年退聯會年終聚餐: 其快樂無比

113年退聯會年終聚餐: 其快樂無比

第三次年終聚餐

歡聚一堂  (陳永鎰攝)

聯誼與關懷 (鄭毅強攝)

增強退休力 (鄭毅強攝)

 何樂不為 (孫海珍攝)

AI 機器人伴侶 (GPT-4o 生成)

會務報告 (孫海珍攝)

最佳司儀  (陳永鎰攝)

校友會共襄盛舉  (陳永鎰攝)

歲歲平安 (鄭毅強攝)

其樂融融 (孫海珍攝)

斯樂不可作  (陳永鎰攝)

如果你是朝露 (鄭毅強攝)

載歌載舞 (鄭毅強攝)

美麗合音天使 (鄭毅強攝)

一晃十一年 (孫海珍攝)

彩品豐富 (鄭毅強攝)

校友致贈千層蕉 (鄭毅強攝)

新年行大運 (鄭毅強攝)

歲歲有今朝 (孫海珍攝)

義工同仁  (陳永鎰攝)

幕後功臣 (鄭毅強攝)

歡迎大家來參加退聯會的年終聚餐,這是退聯會成立以來的第三次年終聚餐,很高興又能與大家歡聚一堂

回首過去一年,退聯會在大家支持下,本著聯誼與關懷的宗旨,大致維持每月一次的聯誼活動,而在關懷方面,在孫海珍組長規畫下,也多次探望年長同仁,發揮退聯會的功能,這裡要特別感謝多位義工同仁,包括葉副會長、張淑嫺總幹事、胡益芬、高天慶、施竹東、孫海珍組長,以及主辦今天活動的康樂團隊,同時也要感謝人事室前後三位主任以及同仁的支持,讓我們為他們熱烈鼓掌,表達衷心的感謝

聯合報最近幾年致力於關注「退休」議題,分從「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與「自在獨立」等五個面向推動「退休力大調查」,鼓勵社會大眾自行評估退休準備的優勢與不足,邀請學者專家提供有效的退休方案,讓社會大眾參考、規畫未來人生。退聯會直接可以著力的是「社會連結」,當然希望有益於「健康」,在「活躍好學」、「自在獨立」方面則透過一些講座的分享,或許有些幫助,只有「財務」方面,個人自有緣分,退聯會較無空間。

對退休人員來說,約兩年前問世的「生成式AI」工具 ,以ChatGPT (GPT) 為代表,是一大福音,退聯會在「活躍好學」與「自在獨立」方面,辦講座可謂擦邊球,但 GPT 可與人直接對話,並且賦能,在這兩方面,可以發揮很大的功效。同時正如我今年六月份在退聯會樂活講座中所說 ,大家聽完演講後回家就可上手,毫不誇張,何樂不為。

另一方面,GPT 仍在快速進步中,可謂日新月異,不僅是退休人員的良伴,對現在學校的師生員工,都會有很大的衝擊。我們常聽人說,電腦終究不是人,缺乏人類獨有的創造力與同理心,所以只要是需要創造力的工作,就很難自動化。但最近研究發現,AI 已進步到既有創意,也深富同理心。

AI善於辨識模式,因而一旦打破模式,產生效果,就展現創造力,因此在許多領域也就可能會變得比人類更有創造力。以圍棋為例,以往大師們都深諳前人模式,也就是招式,偶而靈光一現,出奇制勝,但 2016年,谷歌 AlphaGo 戰勝世界排名第一的李世乭後,已演變人類再也無法取勝,而換成人類大師們來研究 AI 的奇招,其他的例子也出現在數學解題、音樂創作等領域。

在同理心方面,同樣是了解對方情緒,再想出適當的回應,對心理諮商師到教師等等工作,電腦的表現也可能遠遠超過人類。人的各種情緒其實也都是模式。AI本身沒有情緒,但還是可以學會如何辨識人類的這些情緒模式。人類常常太專注於自己的感受。也就比較無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在一項2023年的研究就發現。GPT在特定場景感受情緒的能力,已經超過一般人的水準。另一項研究,比較GPT與人類醫師,透過網路給予病人建議,經專家評估,認為GPT 比人類醫師給的建議更正確,受試病人也覺得GPT 比人類醫師更具同理心。

總之,在今天歲末聚餐之際,本人不畏貽笑大方,再次野人獻曝,期待大家能接納 AI ,讓退休生活更為豐富。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陳文村校長新書發表會: 追求卓越

 陳文村校長新書分享會: 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

特別有感

貢獻極大

很高興來參加今天的新書分享會,承蒙文村校長贈書,讓我得以先睹為快,由於書中人、事、地的敘述
,都饒有趣味、環環相扣,也讓我收到書後,一口氣讀完,不忍釋手。

本書副書名是《從農村到學術殿堂》,在學術殿堂部分,從柏克萊加州大學到清華大學,與我的經歷高度重合,尤其他與我分別在 1976與 1977年到清華任教,在清華同事三十多年,幾乎同期分別擔任電資學院與工學院院長,前後擔任台灣聯大副校長與本校校長,經歷之相近,恐怕在清華是僅有的特例,所以期間清華所發生的諸般大事,經文村校長娓娓道來,可謂身歷其境,兩相對照,特別有感。

本書前兩章,共約七十頁,敘述作者求學的際遇,雖然不是一帆風順,但憑藉從小養成刻苦耐勞的性格,優異的數理能力、殷切的求知心以及自律的求學態度,可謂關關難過關關過,終於 1976年獲得柏克萊加大計算機博士學位,並因緣巧合,應聘到清華任教。

文村校長在美國一畢業就返國在當年是相當罕見的,我於次年來清華時,月薪連國科會獎助是一萬四千元,是我在美國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四分之一,同時當時國內研究風氣未開,經費短缺,設備簡陋,所以即使是清華,招聘教師仍然非常困難。文村校長在書中述及,他與李家同教授兩人獨撐清華計算機學門五年,可見其中艱辛。

另一方面,三十多年後,文村校長在學術上,榮獲多項國內外大獎,是教育部終身國家講座,在行政上,擔任過清華校長、教育部顧問室主任,主持過多項大型研究計畫,桃李遍佈學術與產業界,許多擔任很重要的工作,對清華、台灣資訊界,甚至科技界貢獻極大,成就是他在國內外絕大多數同儕難以企及的,部分應也得益於清華整體良好的學術氛圍有關,是激勵後進的好榜樣,讓人感佩事在人為,也感嘆人生的遇合難以預料。

我與文村校長共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初任校長後,成立「大學部教學改進小組」,由本人忝任召集人,聚集校內許多熱心教師,集思廣益,經過一年多的反覆討論,擬就建議書,其中最立竿見影的是成立「清華學院」,沿襲至今,同時他在任內爭取到每年十二億的「邁頂計畫」經費,是全國大學中每位學生獲得經費最高者,殊為難得。

本書可謂是清華三十多年來發展的第一手見證,包括拓展教育與產業視野、成立電機資訊學院、就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落實治校構想、規劃長遠校務發展等,是極為珍貴的史料。同時行筆流暢,不時透露一些祕辛製造小高潮,包括他在柏克萊加大指導教師屢勸他到美國發展,並不祇一次促成到美國教書機會,讓人為清華捏一把冷汗。 另外親自面試錄取助理,導致在七個月後成就好姻緣等等,可讀性高,值得向大家鄭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