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從困境中奮起——另眼看1945年後的東亞史》新書發表會致詞

《從困境中奮起——另眼看1945年後的東亞史》新書發表會致詞

今天很高興來參加 《從困境中奮起——另眼看1945年後的東亞史》 新書發表會也很榮幸受邀擔任對談人

本書作者呂正理董事長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及化學研究所,曾任跨國企業台灣及中國總經理,現從事企業顧問工作。作者業餘研究歷史,曾於2010年出版第一本著作《另眼看歷史:一部有關中日韓台灣的多角互動歷史》,榮獲2011年台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2012420清華通識講堂邀請呂正理董事長談「一個業餘史家如何用另眼看歷史」本人以校長身分為演講開場被業餘史家呂正理董事長評定為業餘歷史愛好者也是今天對話的淵源

本書為作者第二本著作,敘述19451999年間的東亞史,是一段日本、台灣、南韓及中國大陸分別遭遇種種的困境,卻都能經由持續的改革而先後奮起的歷史;其過程及結果塑造了你我的今日,無疑也將影響你我的將來。有別於《另眼看歷史》之通史可謂斷代史對正理兄林副校長與本人而言是當代,記憶中戰後各國領導人物如吉田茂、李承晚,不用說蔣介石、朱毛匪幫等,書中重要事蹟,大多有所聽聞,甚至親歷其境,極有臨場感。

以著 「英國史」 History of England)而享譽史學界的十九世紀英國歷史學家麥考萊(Thomas Macaulay),曾列舉理想中的史學家具備的特徵,其中適合非專業史學作者包括:
一、作品具體而微地展示出一個時代的性格和精神。
在全球化時代,東亞文明日益受到注目,一部中、日、韓、台灣及周邊世界的多角交織歷史適時反應世人與時代需要。
東亞地區在現今世界中佔有相對獨特的地位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迅速的西化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已是世界強國二戰後又迅速捲土重來GDP長期高居世界第二,韓國與台灣則是世界級少數自二戰以後,得以晉身於開發中國家之林地區﹔中國則歷經動亂,改革開放後,先轉化為世界工廠,現已成為世界主要市場,GDP2010年已超越日本,目前約為落居第三的日本一倍,成為一個高度經濟發展區塊﹔從世界發展任何角度看,是非常值得注目的一個地區。
尤其如果要以一個名詞概括東亞文明可能以「漢字文化圈」較為適切也許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共同特色是注重教育為人詬病的升學主義補習班猖獗歷久不衰但也養成許多勤奮努力循規蹈矩兢兢業業的各行各業從業人員,為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當然也讓人擔心是否能在講求創意創新的時代脫穎而出,當然各國各有不同發展軌跡,歷經相互間為敵友,以致競合的複雜糾葛,也是需要多加玩味的。

二、廣為蒐集重要事件資料、整理知識,敘述的事實和其中人物,言而有據。作者與多位研究各種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討論驗證,力求內容嚴謹,下筆客觀、中肯。據了解正理兄廣閱五百本相關書籍列舉百本參考資料尤其多所取材於與傳記與教科書旁徵博引甚為難得

三、文字洗鍊,善於鋪陳,引人入勝。

從此觀點,《從困境中奮起——另眼看1945年後的東亞史》無疑是一部優秀的歷史著作。

本書跨越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到上世紀末的1999,分為三個時期﹔
即動盪 (1945-1961)、困惑 (1961-1976)、改革 (1976-1999)時期,記述分析日本、台灣、南韓及中國大陸分別發展過程與互動經過;本人在閱讀全書後,有幾點與各位分享,並就教於正理兄﹔

第一、二戰後東亞史可謂東亞強權史,前十年有蘇聯參與的重頭戲,但從頭一直到現在,從中國來講,蘇聯在東北接受日本投降,讓中共在東北坐大,是國共戰爭的轉捩點,而美國的調停,讓國軍進退失據,也讓中共能迅速席捲大陸,到1950年韓戰爆發,中國抗美援朝,美國協防台灣,讓台灣轉危為安﹔到1953年停火,此後中國一度全面倒向蘇聯,到1950年代末期交惡為止,此後中共在越戰中積極援助北越,與美國抗衡,此後歷經乒乓外交、1973年尼克森訪中,1979年中美建交,開放投資、提供市場、接納留學生等,讓中共得以大國崛起,先成世界工廠,漸成世界市場,終致陷入修習底德陷阱,千方百計想要維持美國百年霸權。期間美國對台灣予以軍經援助,以贈與、貸款、投資方式,協助產業發展,由於台灣經濟發展漸上軌道,經援於1965年停止﹔1979年,台美雖在正式外交關係上斷交,但仍維持密切的非官方關係,而美國對台灣政經的影響力仍然不容小覷。
日本在二戰後,先由盟軍,其實就是美國佔領,天皇制度獲得保留,韓戰爆發後,日本成為支援後勤基地,產業得以藉機復甦,到1964年成功舉辦東京奧運,豎立了其世界現代化強國的地位,1970年代,更挾科技優勢、以品質優良汽車及電子產品,成為世界經濟霸權,1980年代初期,「日本第一」一度成為顯學,但1985年美國主導的「廣場協議,促使日圓快速升值,,其後歷經「失落二十年」,地產和股價泡沫化,日本親眼目睹其經濟結束經濟起飛後快速竄升之勢,逐漸演變為緩慢增長、停止增長乃至嚴重衰退,至今仍在力爭上游。
韓國在二戰後,以北緯三十八度為界,南北韓分由美、俄佔領,韓戰後,南北韓仍以北緯三十八度為界﹔在停戰後美軍未撤離並且簽訂合約,於1954年起長期駐留南韓,美國也長期在經濟上予以援助,而南韓歷經政變頻仍、強人統治,經濟發展迅速,目前已成工業大國,受到世人矚目。



第二、東亞地區在1980年代以及之前日本無疑扮演主要的腳色,早期東亞國家經濟發展是雁行理論的型態,以日本為雁頭,其次為亞洲四小龍(包含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繼之以中國與東協各國(包含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
而中國有相當時間處於鎖國狀態,忙於各種政經運動與內鬥,十年文革浩劫後,改革開放,造就世界工廠,在轉化為世界主要市場,日本GDP長期高居世界第二,直至2010年始為中國超過﹔1990年代以後,中國開始嶄露頭角,漸成為區域重心,與日本相較,消長之勢明顯。


有所就教於正理兄的是,本書跨越1945年,到1999年,共54年分為三個時期﹔所以平均一個時期約18年﹔1999年迄今,也有17年,這段時期,東亞地區無疑地又產生的巨大的變化,未來又會有甚麼演變? 以一個優秀的業餘史家而言,正理兄必然有其洞見,希望也能在此場合,與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