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欣逢「建國百年、清華百歲,」清華與民國同壽。 同時清華在台建校五十五年,承繼北京清華優良傳統,迅速在台發展為學術重鎮,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HE) 2010年世界大學排名,本校排名名列世界第107名,為臺灣各大學排名之首,是百年校慶最佳獻禮。清大自將在此良好基礎上,向華人首學邁進,在新的百年中及早進入世界頂尖大學之林。
頂尖大學的使命除了傳授與創造知識以外,更應引領高等教育風潮及關懷社會。清華大學除了培育菁英人才,以卓越的研發技術來改善人類的環境與生活外,更善於營造大學的文化氛圍與積極發揮社會影響力。本人在去年二月一日就任時承繼過往校務發展軌跡,審度清華優勢、特色與潛力,提出「人文薈萃的學術殿堂、博雅專業的人才搖籃、前瞻創新的科技重鎮、社會進步的推動基地」四大願景,作為校務發展之主軸與重點,茲就上一年度迄今,本校在落實願景的努力、措施與成果,簡要報告如下:
人文薈萃的學術殿堂
本校自建校以來,除獲政府重點支持,又接受美國退還超收「庚子培款」所設基金會長期支持,善用優勢,盡攬菁英。教授在教學或研究領域上表現傑出,數十年來國內所有重要學術獎項,本校教授獲獎率都遠超過其他大學。以去年度而言,張石麟副校長榮膺「中央研究院第28屆院士」(本校已有16位教授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是全國院士比率最高的學府) ;陳博現及劉瑞雄教授通過國科會「學術攻頂研究計畫」決審;季昀及許世壁教授獲聘為「教育部國家講座」;王素蘭教授榮獲「教育部學術獎」;方維倫、江安世、宋信文、吳誠文、彭心儀、賴志煌等六位教授以及曾繁根、果尚志、白明憲、江國寧、陳信龍、林俊成、胡啟章等七位教授分別榮獲98及99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胡啟章、黃暄益及黃倩玉教授榮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黃暄益、胡美智、葉秩光教授榮獲「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等。
在延攬人才方面,本校獲「東和鋼鐵」侯貞雄董事長捐贈貳億元設立「侯金堆講座」,作為延攬及留任一流人才的經費。本學年度已成功禮聘美國伊利諾大學電機系傑出現職鄭克勇及謝光前教授以及曾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亞洲研究系系主任李弘棋教授到校服務。未來更將藉由頂尖研究中心的卓越化發展,積極延攬國際級人才,進一步向世界百大的目標邁進。
為引領全校師生追求卓越,本校經常舉辦各領域高水準研討會與演講會,院士級學者川流不息。本學年度共辦理6場次「諾貝爾大師在清華」活動,包括:生理醫學獎得主詹姆斯‧華生博士談「DNA雙股螺旋結構發現者的研究生涯發展」、「如何成為『科學人』」、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先生談「創作美學」,物理獎得主奧雪羅夫教授談「絕對零度下真正發生什麼事?」,生理醫學獎得主巴爾•西諾西博士談「愛滋病毒疫苗研究的現在與未來」及物理獎得主諾沃謝洛夫教授談「石墨烯:物理與應用」,另一方面邀請到「認知語言學之父」杭士基教授以「刺激的匱乏:尚待努力的課題」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國際保育專家珍古德博士參加「根與芽日」活動,所有活動均開放及邀請社區民眾及青年學子參與。
清華大學得天獨厚、美麗典雅的校園,是其它大學所無可比擬之處。為建構優質教研與學習環境,興建許多重要的教學硬體建設及塑造良好的環境景觀,包括:新建清齋學生宿舍預計於民國100年完成1000床位;學人宿舍及第一招待所B棟已著手籌建。教學大樓(台達館)主結構體業於99年中完成,俟本年內部裝修及周邊環境工程接續完成後即可啟用;學習資源中心(旺宏館)預計100年4月完工、並蒙旺宏電子公司,加贈壹億元為內部裝修經費;本校所發動之清華「百人會」,迄今成功募得新台幣壹億陸仟萬元,將用以興建「校友多功能體育館」,已於99年4月徵得建築師,預計本年校慶日開工、102年完工啟用;宜蘭園區已於99年9月取得雜項及建造執照。為滿足日益增加的教學研究實驗需求,本校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原核子工程系)1969級校友李偉德博士,於99年5月捐贈新台幣壹億伍千萬元協助興建「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另蒙匿名善心人士捐贈壹億柒仟萬元,將於南校區研教五區興建生醫科技大樓;加上刻正著手籌劃建設應用科學大樓、創新育成中心等建設,預期可大幅提高本校教學研究能量,以及滿足日益增加之研究發展需要。
在國際合作方面,清華各項成果豐碩,一年來共新增29項學術合約與全球112所學校與著名機構締結姊妹校,學術合約年成長率達35%,緊密與國際接軌。
為促進北京清華大學與新竹清華大學在學術領域中相互合作,整合兩校研究資源,達成卓越研究,雙方於2009年簽署學術交流與合作備忘錄,並於99年開始雙方每年編列經費,共同支持由雙方教師所共同提出之前瞻性研究計畫,實施「兩岸清華合作研究計畫」。99年我校共補助20件計畫,補助總金額達16,400,000元。99年9月與北京清華大學達成「聯合建立兩岸清華聯合實驗室合作」共識,將成立「兩岸清華聯合實驗室」在學術研究領域相互合作,進行卓越研究。
專業博雅人才培育搖籃
清華大學的教育理念是透過充實、豐富、多元校園生活,培育未來能活出精彩人生的清華人。教育目標是為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培育五育兼優,科技與人文素養兼具人才。
為培育寬闊視野之人才,讓學生不以追求高分為唯一目標,而願意致力於學習效果的提升與達成,得以有機會與時間接觸更多其他有義意的事務,本校自99學年度起,學生學業成績由百分計分法改採等級制。相信此項重大變革對本校以及台灣的高等教育,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校結合校園生活與學習,設立之「清華住宿學院」,打破現今國內大學招生及宿舍生活之刻板傳統,帶給清華學子嶄新的學習與校園生活環境,以培育文理兼修、氣度恢弘之未來社會領袖菁英人才,為我國大學部教育之創舉。99學年度起更擴大為「厚德」、「載物」兩書院。在教學方面,為增加學生選系彈性,提高學院招生比例,
99學年度起更與「載物書院」結合,以延緩分流或雙專長為教學設計。
另一方面,本校同學在指導老師領軍下,在國內外大賽屢傳捷報,如資工系鍾葉青教授指導學生團隊榮獲全球最大規模的超級電腦研討會「國際高速計算會議學生叢集電腦計算競賽」世界冠軍,動力機械工程學系葉廷仁教授帶領一群學生團隊以綠能、輕便的個人載具「Legway」勇奪宏碁基金會與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合作舉辦「龍騰微笑競賽」第5屆冠軍,獎金200萬以及在國內規模最大的「電信奧斯卡」加值服務應用大賽本校團隊以1冠、1亞、1季、1佳作共四個獎項,成為本屆最大的贏家等。同時清華學子可就近與其他學術研究單位、我國主要產業研發機構及主要產業園區,做緊密的產學研究合作。也因清華優異的學術地位口碑,高科技之產業均極力招攬、提攜清大所培育的學生。
本校學生在課外活動方面表現優異,於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中創下本校歷年最優紀錄;炬光服務社榮獲「區域和平志工績優團隊社區服務類第三名」、基層文化服務社榮獲「全國大專校院服務學習特優社團」、尼泊爾志工團榮獲「區域和平志工績優團隊全國競賽國際志工類第三名」、迦納志工團榮獲「青輔會青年國際參與行動成果發表會及競賽績優團隊」、原住民文化社「全國大專校院績優學生社團評鑑服務性社團優等獎」;合唱團榮獲「匈牙利費斯普雷姆國際合唱音樂節音樂大賽冠軍」、弦樂社榮獲「98學年度全國音樂比賽弦樂四重奏-大專團體B組優等第一名」、口琴社榮獲「98學年度全國音樂比賽口琴合奏 -大專團體組獲優等第二名」等。
在國際化方面,近年來本校與127多所國際大學/機構有實質交流合作。為促進校園環境國際化,鼓勵英語教學,目前全校已有超過十分之一課程以英語授課,開設全英語學程(學位或學分學程),並於99年5月成立華語中心,提供華語課程,協助外國學生適應學習;另外提供優秀外國學生獎學金,落實外籍生輔導工作,以吸引更多優秀的外國學者及學生來校研究及就讀。為多元化招收外籍生,除一般招生管道外,並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合辦IMBA(國際專業管理碩士學程)與IMPSIA(國際資訊科技與應用碩士學程)兩個全英語授課之碩士學位學程,並與中央研究院合辦7個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
陸生三法於99年8月19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教育部大學招收大陸學生配套措施即將公布,本校將於本年度起積極招收大陸優秀碩、博士生。在兩岸清華合作方面,雙方自2000年首開兩岸暑期學生交流先河。2010年9月兩校更進一步達成「聯合培養雙碩士學位」共識,將進行共同培養雙碩士人才計畫。
先進科技研發重鎮
清華校園座落佳地,坐擁工業技術研究院、新竹科學園區、國家實驗研究院之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與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家太空中心、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國家衛生院、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為鄰。因為清華大學卓越的研究成果,爭取到國內比例最高之學術研究經費,同時也因頂尖大學計畫之資助,使得清華大學得以在學術儀器設備等硬體上保持國內之領先。本校更積極推動前瞻、核心科技之研發與創新,創造價值,發展文化創意以及服務科技。對攸關人類永續發展之替代能源、溫室氣體減量科技尤應優先推動,強調智慧、健康、樂活之社會關懷科技。
在重點領域或研究中心方面,本校選擇低碳能源、奈米科技、神經網路體、前瞻物質基礎與應用科學、下世代資通訊網路、及先進製造與服務管理共六項已具基礎且有潛力成為國際頂尖之研究領域為重點,並積極整合相關資源進行跨界合作,並藉以帶動學校在學術全面提升、國際化、卓越化校務發展及優質教研環境等面向的全方位發展。
在其他重要研究經費來源方面,本校研究團隊在最新之99年度國科會五年期學術攻頂計畫,本校兩個研究團隊(劉瑞雄教授及陳博現教授)通過評審,共1億1仟8佰萬元(全國僅有4件);能源國家型計畫98年本校獲得14件計畫,經費為1億3仟9佰萬元;過去五年奈米國家型計畫共有61件計畫,經費為5億7仟9佰萬元,學界科專計畫則有28件,經費為5億1仟8佰萬元。本校在爭取上述重要計畫所獲得的件數與金額,皆顯示出本校在學術研究與產學合作上的極大研發能量。
在卓越研究方面,劉怡維副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參與10年的奇異氫原子國際研究計畫,終於有了重大突破,發現質子的大小比預期的數值減少4%,這項最新的研究結果,已刊登在2010年7月8日的Nature科學期刊,並成為當期的封面故事,最近更被選為當年度十大研究成果。闕郁倫助理教授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磊晶層轉移技術,成功將各種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轉移到矽基板上,完成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絕緣披覆技術,未來可望把光電及電子元件整合在一起,讓台灣半導體產業更具競爭力,這項研究結果已於2010年11月11日刊登於Nature雜誌上。光電所孔慶昌所長及其研究團隊的兆赫波光學研究成果,已於1月20日刊登於Science Express,在超快光學的基礎及應用領域,受到極大的重視。另一方面,本校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江安世教授所領導的跨領域研究團隊,成功重建果蠅全腦的神經網路地圖,目前已將果蠅腦中一萬六千顆神經細胞,分別賦予辨識條碼。此一果蠅神經圖譜的成果,引起廣泛的重視,除99年12月2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期刊外,也獲美國「紐約時報」於同年12月14日大篇幅報導。
在產學合作方面,本校推動產學合作不遺餘力,積極爭取與整合業界資源並引進知名企業,先後在本校成立聯合研發中心,共同進行前瞻科技研發。99年更榮獲經濟部「大學產業經濟貢獻獎」-產業貢獻團隊獎,這些肯定皆突顯本校在產學合作及產業創新之貢獻。為了展現對產學合作業務永續經營的決心,本校已籌建4,100坪地上9層地下二層之產學研發暨創新育成大樓,預計於104年落成。新建大樓除一樓作為公共空間及行政單位使用外,其他八層樓全部做為培育空間,培育室將可由目前42個增加至104個,增加率148%。本校未來將提供更完善的育成環境,協助進駐廠商提升附加價值,為產業經濟創造更多無形資產與實質的貢獻。
進步社會的推動基地
一流大學應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也是國家競爭力的指標。大學法明定「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大學宗旨。卓越大學應進一步對文化、社會、國家發展問題進行整体性探索,研擬妥適方案,進而推動實施以造福人群,包括發揚義工精神,帶動社區發展,提升公民意識,參與公共事務,倡導理性溝通、普世關懷,加強人類面對挑戰以及解決方案認知,促進人類和諧發展等。
本校推動「水清木華低碳校園」,以建構清華成為永續發展示範校園,整合節能減碳研究與教育,強化綠色科技應用研究為策略,積極興建「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逐步汰換T9為T5日光燈管,更蒙「台達電」捐助在多棟大樓屋頂裝設太陽能板, 路燈變更LED燈等節能減碳設施。在綠能研究方面,積極投入太陽能以及風力發電之相關研究,從複合材料葉片製作、與太陽能光電板並聯,結合燃料電池之應用,跟廠商合作發展垂直型小型風光綠能發電機,並已裝設在校園內及青草湖風景區,作為測試及展示之用。近年並爭取到國科會民生綠能計畫、國家型能源計畫,而現正參與離岸風力之主軸計畫等,已有相當之成果展現。另一方面,體認環保意識的重要性,本校在過去兩年,開設環保與綠色教育課程達106門,本學年度更新增17門。
本校基於「高中均質、區域均衡」及「打破明星高中迷思」教育理念,於96學年提出「繁星計畫」。本計畫的目的是具體實踐「縮短城鄉差距,發掘優秀人才」理念,給予城鄉學生均等入學機會,讓「每所」高中都可成為「明星」,創造高中教育「繁星」願景,發掘環境資源不足但深具潛力並符合清華教育理念的優秀學生。對縮小城鄉差距發揮極大作用,普獲社會肯定,教育部也立即推行於國內優質大學。
本校自99學年度起於甄選入學管道中,針對各學系(班)低收入戶生及身心障礙生通過第一階段篩選者,經校級甄選委員會面談後,免經各系(班)第二階段甄選,即予優先錄取,此一措施施行後,大幅度提高了弱勢學生入學本校之機會,100學年度起,於每一學系至少保留1名額予低收入戶生及身心障礙學生,提供其優先錄取之機會。
98年莫拉克颱風八八水災造成台灣近百年來最大災害,各界捐款及實際行動,展現人溺己溺的同胞愛,但救災固然緊急,但從教育著手,培養人才才是避免重大災情再度重演,並讓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之道。本校發起於重創的原住民區,興辦一所優質中學,這項國內首創為原住民設立的「清華原住民教育實驗專班」,係由12萬人捐款託付成立,目標在刺激原住民文化不足劣勢,為原民產業培養未來領導人才。該班設立於屏北高中,自99學年度起招生,招收受災六縣市60名原住民國中生,首屆專班新生已於99年9月入學。
本校設置有「資源教室」,提供身心障礙學生之資源包括以下四方面;(1)課業學習;(2)生活適應;(3)心理輔導;(4)生涯轉銜。另設「還願獎學金」,協助無力負擔註冊費/生活費,或與課內外學習活動相關之特殊需求學生。「逐夢獎學金」,鼓勵清華大學大學部及研究生勇於追尋並實現夢想。本獎學金之獎助金額得依實際需求提出申請。所提計畫亦不限於從事學術研究,但必須深具創意,或能開拓視野、挑戰極限,或能鼓舞人心、服務社會。每一計畫必須有指導老師從旁協助或指導。為培養「關懷」與「利他」的情操,鼓勵學生走出校園,進行各項社會服務工作,積極推展「國際志工專案」,今年組織70位志工前往尼泊爾、印尼、非洲迦納、坦尚尼亞與中國大陸等地,協助E化並縮減數位落差與推廣數位學習及育幼院的孩童輔導等活動。培養一流人才所須的國際觀、人道關懷、服務與奉獻精神、體察國際脈動及培養互動溝通與群體合作之重要能力。
近年來,清華不論在國際大學評比、國內評鑑、優質教學、先進研發,競爭性經費及社會關懷實績等,表現卓越,清華的努力成果,備受各界肯定。放眼未來,我們期待在校內成員不斷創新突破與持續努力之下,定能為台灣的高等教育與國際社會,帶來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