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清華科管院院長交接: 多一分期許

清華科管院院長交接: 多一分期許

冠蓋雲集

優秀與卓越的分野

很榮幸受邀來參加科管院院長交接典禮。首先要恭喜哲群院長辛苦六年,在一片掌聲中,安全下莊。同時要祝賀心儀院長受到高度肯定,新接重任。

今天我到科管院來,算是輕車熟路,因為多年來我與科管院有許多的互動,這可追溯到科管院成立時,我正擔任工學院院長,因為台積館還只存在於規劃圖中,所以工學院有幸成為科管院房東多年。

在我擔任校長期間,記憶比較深刻的是,百年校慶時,早上在台積館參加TEN的活動,下午又來參加大門口高燦興先生的公共藝術「鹿」的揭幕典禮,記憶所及還有「經濟學會年會」、「科法所十周年慶」等活動。

近年來,也經常來科管院參加孫運璿講座
音樂會,以及吳興國、王正方講表演藝術等文藝活動,同時有緣多次為 EMBA 課程入學新生演講,也因此,每年都會參加 EMBA年會活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俞國華基金會」董事身分,參與贊助科管院「俞國華講座」三年,同時也以「中技社」工程教育委員身分,審議多次贊助科管院「創意課程」等,相當多元。

哲群院長六年任內,建樹有目共睹,我個人要特別感謝哲群為清華永續基金操盤,由十一年前五千萬元開始,一路壯大到超過四十億的規模,而材料系依附於校永續基金的次基金「雙百會永續基金」,今年剛好超過五千萬元水位,孳息收入約三百萬元,對清華或材料系發展,均有很大助益,貢獻極大,而哲群為最大功臣。同時也要恭喜哲群榮任校資長,可以繼續大展長才。

新任的心儀院長,學經歷均極為優異,又是科管院創院元老之一,相信未來一定能大展鴻圖,領導科管院更上層樓。剛才高校長提到卓越的院長須要非凡的能力,我可以幫心儀打氣的是,在我心目中,院長是清華最宜人的職位,它不像系主任須要處裡相關繁瑣的大小事,較有餘裕可專心推動合乎理念的重要事項,往往會有相當的成就感,我本身經驗是當年我擔任工學院院長時推動的許多工作,歷經二十年後仍在進行,讓人備感欣慰。

另一方面,擔任重要職務,掌握名器,也同時提供一個能見度較高平台,應把握機會發揮正面的影響力。由於心儀的法律背景,對照台灣的司法現況,讓人對新院長多一分期許。

台灣的司法在一般民眾的心目中信任度極低,現況可以風氣敗壞來形容。最近的顯例是,在找不到柯文哲具體犯法證據下,仍將其羈押在看守所已將近一年;上星期六才落幕的「大罷免」鬧劇,大家在各地街頭,都可看到顯眼的罷團看板,指控當地藍委「舔共、賣台」,這是何等嚴重的指控,但是檢調視而不見,再加上聯署過程,許多國民黨黨工與義工因「涉嫌造假」被約談、羈押、起訴,甚至因檢方威嚇導致聯署領銜人落跑,同時檢調對被具名檢舉有類似問題的罷團則輕輕放下,造成藍綠立委達到罷免門檻的31:0 「不光榮紀錄」幸好選民發揮智慧,不同意所有罷免案,司法本來應伸張公理正義,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反而助紂為虐,令人慨嘆。

寄望心儀院長本法律專業,站在院長高度在未來能領導科管院師生「言所當言,行所當行」,為社會表率,協助伸張公理正義,將是優秀與卓越的分野。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清華材料系系主任交接: 得 AI 者勝

清華材料系系主任交接: 得 AI 者勝

承先啟後

任重道遠

有聲有色

棒棒強棒

得 AI者勝 

繼往開來

時間過得真快,三年前柏宇主任接任時還歷歷在目,一晃眼已到交棒的時間。

三年來柏宇的辛苦大家都看得見,在清華教師 Line 群組中,常可看到不時有發生緊急事件的訊息,往往都要主任即時處理,尤其材料系是師生員工超過八百人的大系,對內對外,面對校方,事無大小,常須要系主任親自處裡,可謂繁重異常,兩年前,我研究室的學生因病住院,就承蒙柏宇關心,並親自趕去探望,因此我常比喻擔任系主任是服有期徒刑,今天柏宇安全下莊,可喜可賀。

另一方面,材料系這三年來,也在穩定中求進步,尤其在柏宇初任系主任時,就接下五十周年系慶的工作,辦得有聲有色,所以我們要高度肯定柏宇三年來的努力,在材料系欣欣向榮下交棒,說是勞苦功高毫不為過。

材料系很幸運的系主任是棒棒強棒,接棒的朱英豪教授, 有很亮麗的學經歷,同時願意在此時此刻,擔當重任。材料系不僅是台灣第一個材料系,從許多指標來看,多年來維持台灣材料學界龍頭地位,在教師研究上可謂得獎累累,傲視其他材料系所,在造就人才上,到去年為止,據教務處註冊組統計,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畢業生總計各為 3799、3381與 816人,遍佈國內外產學研界,多有很優異的表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十五年前清華為籌建「校友體育館」成立百人會,每位會員至少捐贈一百萬元,材料系系友在人數及捐贈金額上,都是全校第一;同時在2018年,材料系在百人會基礎上,成立「雙百會」籌募基金,大多數會員捐出第二個百萬元,以基金孳息支持母系招募優秀教師與學生,目前基金水位已超過五千萬元,去年孳息收入達288萬元,已發揮相當效果,充分顯示材料系系友的實力與對母系的向心力,是材料系珍貴的資產,並可深深引以為榮的。

展望未來,可能大家最要注意的是 AI 的認知與應用。我從大約八年前起,有緣協助科技智庫「中技社」辦理AI 研討工作,每年舉辦一個吸引三、四百人的大型研討會,同時每年召開幾個與研討會主題相關的座談會與工作會議,也辦過三場各兩整天的「國中教師培育營」,參訪了五個私立大學的「AI 展示中心」,並主辦了七屆「AI 創意競賽」,所以對AI 略有了解,也強烈感受到巨大衝擊。

在接觸 AI 之初,雖然對其強大能力印象深刻,總覺實際操作是由專家們高來高去,這種局面在約兩年半前,OpenAI 推出生成式 AI (GAI) ChatGPT 後完全改觀,也就是非專家可與 AI 直接對話,而 GAI憑著其背後支援的海量數據,以及神經網路演算法,衍生出許多應用,例如我最近應清華文物館之邀,做一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湯川秀樹與莊子的演講,它不但能夠提供相當夠水準的資料,還能幫忙製作簡報、繪圖等,讓人嘆為觀止,反應GAI 超高的能力。

在大學教育方面,隨著GAI 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好用,對大學教育的衝擊也會越來越大。對教師來說,舉凡課程大綱、教案、教材、備課、考試、出習題,GAI 都幫得上忙,如何讓 GAI 輔助教學做得好,發揮功能,是一大挑戰。對學生來說,AI工具可以是全時家教、學伴,協助資訊檢索和總結、互動探索、內容綜合,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特別重要。

同時 GAI 在許多科技領域研究上,都已經展現出不凡的能力,特別在材料科技方面,就已可看到許多實例; 總之 GAI 已從一問一答,演變成 AI 代理人,甚至已見自主研究的報導。以我自身體驗來說,AI 代理人 Manus可以在一句指令之下,幫我寫履歷表、架設個人網站,甚至撰寫研究報告,相當驚人。讓人強烈感受到,充分利用 AI 的人會比不利用,或少用 AI 的人站到大大有利的位置,而且兩者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另一方面,由於其未來性,也是材料系師生擁抱 AI 的一大誘因。

最近一則引人注目的相關報導,Meta,也就是臉書的母公司,在從 OpenAI 挖角戰中, 對一位二十四歲的關鍵 AI技術人員提供四年共兩億五千萬美元酬勞的條件,而多家大公司對 AI 領域投資是以千億美元計,可預見在劇烈的競爭下,AI 進步也會加速,如果說: 「得AI 者得天下」,可能太沉重,但說未來「得 AI 者勝」,應當並不誇張希望與大家共勉之。

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清華園兩岸四地大學論壇: 雙贏互利

清華園兩岸四地大學論壇: 雙贏互利

挑戰與機會

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在佛光山

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在新竹清華

甲所賓館 (原梅校長官邸)

第十八次相會

梅校長住過的丙所賓館

以文會友

很榮幸受邀來北京清華園參加「海峽兩岸暨港澳大學卓越論壇」,上次來到清華園還是約在六年前的 2019年,雖然中間受新冠疫情三年影響的阻隔,但不可諱言的是,兩岸清華的交流在近年來還是比以前生疏了許多。

2019 年我來清華園主要是拜望顧秉林前校長與參觀校史館。我與顧秉林前校長於2010-2012 年兩年間分別擔任新竹與北京清華的校長,在今年三月二十九日我們共同接受「清華校友會」邀請,參加在梁啟超先生家鄉廣東江門舉辦的「清華國學院成立百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細數起來,那是我與顧校長第十七次在兩岸各地的交流,可見以往兩岸清華走動是如何的頻繁。很高興後天會有機會再度拜會顧校長,這將是第十八次交流,盼望以後交流能屢創新高。

去年十二月,我有幸在新竹清華接待邱勇前校長率領的大陸高校師生團,並相伴敬謁梅園,當時我跟邱校長提起,以往舉辦了十幾屆的「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 已中斷了好幾年,非常可惜,我們應努力將其恢復。

「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辦理溯自 2005年,讓大陸及港澳頂尖大學與台灣的頂尖大學與老牌私立大學校長,有四五天機會,共聚一堂研討以及參訪,大家很快成為熟悉的老朋友,交流起來分外方便,例如新竹清華大學曾分別在北京清華、南京與浙江大學舉辦「新竹清華日」,都是先在「校長會議」中與各校校長迅速敲定的。

大家都知道交流的好處,能了解彼此的想法,累積善意,誠心合作,互補不足,更是互利雙贏。有二十幾年的時間,兩岸交流可謂暢通無阻,如兩岸清華,自 2001年開始,先是有「君政學者」學生交流,接著開始有規模地選送學生互相交流訪問,每年暑期各派 10名學生到對方學校實驗室進行專題研究,到 2006年上半年,則以交換生形式進行一學期研修,迅速擴增到 20名學期交換生的規模。

另一方面,從約 2009年開始,也開始碩士階段的共同培養計畫,並成立基金,來支持兩岸清華共同提出的研究計畫,激勵各院系與實驗室之間的實質合作,同時深化兩岸清華之學術合作關係。次年兩校簽署聯合培養雙碩士學位協議,這是臺灣第一所大學與中國大陸學校簽訂校級雙聯學位協議。多年來兩岸清華交流無礙,確實做到兩岸清華一家親。

這裡我要特別一提的是新竹清華沈君山前校長。他是兩岸交流的先行者,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投入尤深,他於 1990 年代初,提出兩岸分治之觀念,並三次與江澤民主席晤談,對於和緩兩岸,啟動交流很有貢獻。沈前校長的好友張作錦先生說:「至於兩岸間事,那更是他這三十幾年來全力以赴、生死以之的大事業,他奇蹟似的創造了「中華─台北」的奧會模式,使台灣能適度參加國際活動,不致窒息,他參與制訂《國家統一綱領》,並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治」、「一屋兩室,各持門匙」、「一個國家,兩個政府」等各種方案」,並曾以一句話概括其生平:「先生之道無他,為兩岸和解一以貫之耳!」沈前校長為兩岸找出制度性的和平共存之道的積極作為,令人懷念。

這次承蒙主辦單位安排於清華園內的甲所賓館住宿,尤其讓人感念的是甲所曾是梅校長官邸,而且我個人也在梅校長住過的新竹清華校長宿舍住了四年。今天恰逢七月七日,在 1939年梅校長發表的第一篇《抗戰期中之清華》中寫道: 「盧溝橋事變迄今已二十一個月矣。本校因地處平西,毗連宛平,當七七之夜敵人進攻盧溝橋,槍炮之聲,校內清晰可聞。」後來又寫到:「今日清華校園陷在敵騎之下。學校同仁,流離於西南邊隅,勉強工作,北返無期,偶一回思,心傷靡已。」「整個清華園,實質上已被破壞淨盡,令人痛心疾首。」讓人想到,最近發生在中東的戰事,弱國只有挨打與屈辱,而慶幸中國大陸已經強大到不畏強權侵略
,而能繼續謀求國家的發展進步

今天研討會主題為「變革時代的兩岸暨港澳發展與治理」。聚集兩岸四地大學領導和優秀學者探討新興科技和全球秩序變革對兩岸暨港澳發展與治理的挑戰與機遇,是很好的命題。目前是新興科技爆發期,也是全球秩序大變動的階段,挑戰固多,機遇也很富厚,相信兩岸四地同胞有足夠的智慧,在百年變局中,把握機遇,共創美好未來。

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

一一四年顯微鏡學會年會: 先得 AI 者勝

 一一四年顯微鏡學會年會: 先得 AI 者勝

顯微鏡學會年會

AI 與電鏡的交叉融合

教學研究與研究專業之家

很高興再度來參加顯微鏡學會年會。上次參加年會還是在三年前,當時我曾就台灣電子顯微鏡應用的發展懷舊一番,比喻現今與五十年前的舊時有如天壤之別,有幸看到後來發展迅速。

三年前在台灣大學參加年會,我曾說有回到家的感覺,今天在我四十幾年來的教學研究之家清華大學,參加更長時間的研究專業之家年會,也見到許多中生代的老朋友,倍感親切。

在去年底送走了最後一位博士畢業生,回想起來,指導的前後約一百一十位博士畢業生以及數不清的碩士生,沒有一位不是以電子顯微鏡為最主要的研究工具,雖然目前已關掉實驗室仍然不能忘情而持續關心電子顯微鏡的發展。

上星期參加我以前一位博士生指導的第一個博士生畢業口試,曾問他研究上與 AI 互動的情形,在 AI 時代,這是未來研究越來越須要面對的問題

不知大家有沒有估計過,世界上現在正在使用的電子顯微鏡有多少台;以往要自己查詢,千頭萬緒,現在 AI時代,可從問聊天機器人 ChatGPT 或 Deepseek 開始 :

GPT: 由於製造商和機構很少公佈準確的累積數量,因此很難獲得全球範圍內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TEM) 和掃描電子顯微鏡 (SEM) 使用數量的可靠數據。不過,一些行業報告和公司揭露的資訊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估算:

在長達約千字的分析後結論是:
SEM 的用途十分廣泛 -- 全球可能有五萬台 SEM 在運作。
TEM的使用較為有限而且昂貴 -- 全球大約只有一萬台。


其次是有關電子顯微鏡的展望: 
ChatGPT (節錄):
電子顯微鏡 (EM) 前景光明,在硬體、軟體和跨學科應用的推動下,其發展日新月異。以下是對其未來發展軌跡的全面概述:
1.技術進步
a.解析度改進,b.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c.時間分辨電磁法

2.生物與醫學應用
藥物設計、細胞結構、疾病研究

3.材料科學與奈米技術
缺陷、界面和奈米結構的原子分辨率成像使得在原子尺度上進行材料設計成為可能。
原位電子顯微鏡 (EM) 可以即時觀察運行條件下的電池材料、催化劑和半導體。
電子斷層掃描可以對複雜的奈米結構進行 3D 重建。

4.人工智慧與計算進步
人工智慧輔助影像分析:深度學習可自動執行粒子拾取、去雜訊、分類和重建。
與大數據平台的整合可以實現高通量結構研究。
模擬和建模越來越多地與電鏡數據相結合,以了解動態過程。

5.產業與科技融合
半導體產業使用電鏡來鑑定微晶片中的奈米級特徵和缺陷。
自動化電子顯微鏡正在部署在材料和生命科學的品質控制流程中。

6.更廣泛的可及性和民主化
基於雲端的遠端操作和數據處理平台正在將 EM 存取擴展到精英實驗室之外。

7.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結論
電子顯微鏡正邁入黃金時代,融合了量子、生物和數據科學。它的未來將深度跨學科發展,推動奈米技術、結構生物學和即時成像領域的前沿發展。我們期待電子顯微鏡變得更強大、更自動化,並成為基礎研究和應用創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Prompt: 人工智慧和電子顯微鏡
ChatGPT :
AI 與電鏡的交叉融合正在改變這一領域,它能夠提升成像品質、加速數據分析,並推動材料科學、生物學和奈米技術領域的新發現。以下是對兩者融合的結構化展望:

1.人工智慧驅動的影像處理
a.去雜訊和超分辨率,b.自動去除偽影

2.自動粒子和特徵檢測
a.冷凍電鏡,
可以實現自動粒子拾取,加速了3D 重建流程。
b.材料科學中的 SEM/TEM
機器學習模型自動偵測晶界、位錯、空隙和奈米顆粒。

3.結構預測與解釋
AI 有助於從電子斷層掃描中的 2D 切片重建 3D 模型。

4.現場和即時分析
AI 增強時間電子顯微鏡 (EM): AI可以幫助即時分析不斷變化的結構(例如相變、成核、催化)。
只有在發生關鍵事件時,AI 才會協助觸發資料擷取,從而節省儲存和處理。

5.儀器自動化
AI 被用於引導對焦、對準和樣本追踪,從而實現用於高通量研究的自動採集方式。

6.資料探勘與關聯分析
AI 可以實現:跨數千個 EM 資料集進行模式識別。
多模態關聯(例如,將電鏡與X射線、拉曼或螢光資料結合)。
提取複雜材料中的結構-性能關係。

7.挑戰與未來方向
挑戰 AI解決方案及研究方向

總結展望
AI影響領域
影像品質: 增強解析度、去雜訊、去除偽影
處理率: 自動採集和重建
解釋 : 粒子拾取、斷層掃描、結構擬合
即時洞察: 動態研究中的事件精準偵測
無障礙設施: 透過自動化和雲端工具實現民主化

是了解這些問題的開始,但不應照單全收,而應檢驗並判斷其正確性與周全性,再做進一步探討。總之,AI 已經大軍壓境,是兵家必爭之地,先得者勝,是大家應積極面對的。

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退聯會樂活講座: 清華園的歷史現場

退聯會樂活講座: 清華園的歷史現場

清愛的一起華

清華現場 (趙淑華攝)

第三次站台 (孫海珍攝)

清華園達人 (孫海珍攝)

以書會友 (趙淑華攝)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天的樂活講座
。今天的主講人是王俊秀教授。王教授在清華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僅因為他是資深教授,主要還是因為他是有名的點子王,創意十足,金句連連
每每引起大家注目
 

據我所知,歷年來由王教授發起的活動,而且引起話題的不只十項,我個人有幸參與的也有好幾項限於時間我且舉其中特別的兩三項為例首先讓我領教王教授的創意是在清華百周年慶時他主辦了名清華到清華大學的活動。清華意為水清木華是很美麗的名字所以也有很多人以清華為名,當天在成功湖畔聚會,有三四十位清華與會,熱鬧非常,每人胸前掛的大名牌,只有姓沒有名,非常有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清華園誕生的第一個嬰兒叫林清華外,台灣也出了好幾位名清華的名人,包括教育部次長法務部次長台大副校長以及一位名建築師等。各位同仁為晚輩取名時,不妨優先考慮

另外則是他邀請到唐獎得主,保育人類學家珍古德 (Jane Goddell) 訪問清華,並別開生面的安排她到新竹動物園,與本人和新竹市長一起體驗動物被關在牢籠裡的感覺以為動物保育發聲。再者清華學院成立時「先成為人,再成為公民,後成為士農工商」為宗旨,就是俊秀提出的

今天演講的主題是「清華園的歷史現場」。俊秀於 1987年到清華任教,與清華結緣,直到約兩年前退休。由於專業與興趣的關係,投入研究清華園前世今生多年,於前年退休前,交出具體成績單,出版清華園的歷史現場》一書,經歷多方查訪,仔細考證,旁徵博引,從社會學家角度,爬梳清華歷史現場,完成皇皇巨著,長達三十五萬字,彌足珍貴 

俊秀常與我切磋清華校史我很榮幸受邀為這本巨著寫序,也為新書發表站台兩次,可能今天要算第三次。這兩天我再度翻閱本書,仍覺興味盎然。尤其我從小在清華園的緊鄰光明新村長大書中所提到的地景名稱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譬如說,書寫我家地址是從「南赤土崎光明新村」開始,而書中開宗明義就說: 「先成為赤土崎人,再成為清華人,」赤土崎代表「赤土的崎嶇不平之地」

清華園內主要的三大歷史現場則為前段: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合成部福利地帶中段: 包括現在梅園以及運動場之新竹(水源地)高爾夫球場以及後段: 雞蛋面義塚區,最初則是鹿場,這也說明了在清華西北角面對的赤土崎公園,有一座楊英風先生的巨型雕塑「梅花鹿」的原因。這裡或可補充書中說現在西院附近曾是日軍防衛燃料廠的高射炮陣地,事實上在國民政府時期也有一度為高射炮單位進駐,原因則待考

再者則是原來在建美路上的「清華北院宿舍」,因其前身是「美軍顧問團宿舍」周圍有建中路、建美路以及建功路取名有「中美建功」含意。同時「美軍顧問團宿舍」規格是六十五坪的花園洋房周圍的國軍眷村則是分甲乙丙三種分別為十一、九、七坪大再比較待遇等差異之大令人回想當年台灣軍民的克難生活,恍如隔世

以上僅是本書涵蓋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一隅,我在不同場合稱本書是「寶書」、「傳世之作」並非過譽。今天王教授的演講精彩可期。

2025年6月7日 星期六

追思金重勳教授: 精彩人生

追思金重勳教授: 精彩人生

無限追思

逝者如斯夫

精彩人生

感恩之心

未嘗往也

今天是帶著萬分不捨與感慨的心情來到聯合大學參加金重勳兄的追思會。感慨的是上一次我到聯合大學來是二十四年前,參加金重勳兄的就任校長典禮,當時是一個多麼歡樂的場合

孔子說: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光消逝如同流水般迅速。與金重勳兄第一次見面,遠在大約四十五年前;那時他還在高雄楠梓的「金屬工業研究所」(金工所) 擔任研究員。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在金工所講課之餘,由許廷珪副所長拜託重勳擔任觀光佛光山等地導遊,了解他非常積極進取正在職進修,成功大學電機系張俊彥教授攻讀博士,另外他有一位擔任藥劑師的夫人。

他在 1981年,自金工所離職,到成功大學一面擔任講師,一面攻讀博士,後來順利獲得博士學位,並擔任成大冶金及材料工程系副教授以至教授,期間他漸建立起在磁性材料領域研究傑出的聲譽

約在 1987年下半年,他動了到清華來發展的念頭,並順利於次年 2月到職。記得當初為他接風,他帶了夫人與兩位公子。兩位小弟表現得彬彬有禮,讓人印象深刻。

重勳兄在清華可謂一帆風順,在研究上,很快就累積了三次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在行政職務上,擔任過材料系系主任、材料中心主任等職,也擔任過國科會材料學門召集人。他逝世後,多位材料系的同仁在 Line 群組中表示感謝他在各項職務任上。提供的各種幫助。

我個人要特別感謝重勳兄的是他在我於 1992-2003年間,擔任國際期刊材料化學與物理主編時的協助;不僅擔任編輯委員,同時也是最稱職的論文審查人,讓人感佩審查仔細精到,而且效率奇高,分擔了不少額外工作。

他於 2001年11月榮任「國立聯合技術學院」第二任校長,當時我有幸在就職典禮上祝福,曾說以他過人的才幹以及熱誠,一定能帶領學校更上層樓後來果然喜見順利推動學校升格為「國立聯合大學」據了解是相當艱難的工作,而他能排除萬難,在任內完成,令人敬佩。

重勳兄於 2007年,轉任逢甲大學講座教授,另創一番事業。因此在他的學術生涯中,歷經成大、清大、聯合大、逢甲等四所大學這在台灣學術界從一而終傳統的背景下,是很特別的。他退休後,與夫人一起,以自助方式,遊歷世界各地,這都與他不畏艱難,勇於面對挑戰的精神,一以貫之,也使人欣羨。

大約在兩年前,他主動的在清華材料系 Line 群組中透露,罹患了重症,讓人感嘆「 斯人也,而有斯疾 !但他勇敢的面對,在醫師束手後,仍努力與病魔搏鬥,並依然儘可能參加材料系的活動好幾次看見他日漸消瘦的身影,言談中,不無傷感相當令人不忍

今天重勳兄的許多學生從各地趕來,追思他們敬愛的老師。同時在他逝世的前幾天,學生們發布訊息,要大家一起為已住進安寧病房中的他集氣,後來雖然無效,但是也可看出他廣泛受到學生的愛戴。對一輩子擔任教師的重勳兄,如有知必然倍感欣慰

人生自古誰無死,一個人往生後,能讓人不捨與感念不已,猶如蘇軾所說: 「 逝者如斯 ,而未嘗往也金重勳兄一生精彩音容相貌,常活在大家心中願您一路好走,家人節哀順變

2025年5月27日 星期二

清華「數位典藏與開放閱讀館」啟用: 愛書人福音

 清華「數位典藏與開放閱讀館」啟用: 愛書人福音

優質內容

歷經天翻地覆變化

非專屬授權

永久典藏

限線上閱覽

愛書人福音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清華「數位典藏與開放閱讀館」在大家盼望中啟用了。對愛書人來說,是大好福音。這裡先透漏一個小秘密
,我因為喜歡閱讀學生時代曾動過以後做圖書館館長的念頭雖然一直沒有如願但對圖書館喜愛之心則一直沒有改變。

清華在改名為「國立清華大學」後的第一任校長羅家倫先生,就職典禮 1928年 8月 21日禮堂中舉行;當時他說: 「我站在這華麗的禮堂裡,覺得有點不安;但是我到美麗的圖書館裡,並不覺得不安。我只嫌它如此講究的地方,何以閱書的位置如此之少;所以非積極擴充不可。西文專門的書籍太少,中文的書籍尤其少得可憐;這更非積極增加不可。我以為圖書館不厭舒適,不厭便利,不厭書籍豐富,才可以維繫讀者,我希望圖書館和實驗室成為教員學生的家庭。我希望學生不在運動場就在實驗室和圖書館。我只希望學生除晚上睡覺外不在宿舍!」可以一窺約一百年前,一個飽學的清華校長對圖書館與學生學習的看法,

我從學生時代迄今,受益圖書館許多,也目睹圖書館歷經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個主要的衝擊是期刊的數位化,現在坐在研究室,隨時可以上網閱讀或下載期刊論文的便利,是三十年前無法想像的。另一方面,中文書籍的電子化則來得較緩慢。例如我在圖書館網站上查詢,羅家倫先生著作有六十七筆,但電子書只有兩種。

因此今天特別高興看到「數位典藏與開放閱讀館」的正式啟用。讓原本零散、不易取得內容的優質電子書,經過合法授權而免費開放,促成好書能重新進入公共視野,成為社會共享的資產,是一大創新與突破,同時具體實踐清華公益精神。尤其是面對資訊瞬息萬變、內容快速流失的時代,有這樣一個空間,能妥善安放創作與記憶,別具意義。


承蒙圖書館邀請,我有機會上網瀏覽與試閱,發現平台所收錄的內容類型多元,涵蓋校史紀錄、人物傳記、口述訪談、地方文史
乃至動植物圖錄等,尤其典藏了許多精品; 像劉炯朗前校長撰寫的16部作品。這些著作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省思與教育哲理,展現他跨域的智慧與對清華深厚的情感。劉校長的作品在這裡被妥善保存,不僅象徵著清華精神的延續,也讓後進學子得以閱讀、學習、對話。


如新聞稿所言,典藏有許多亮點,特別是強調「非專屬授權、永久典藏、限線上閱覽」三原則,避免盜用、重製等侵權疑慮,也讓創作者安心參與。無論是個人創作或機構出版品,都能以清晰、簡便且合法的方式,成為典藏資源。

但在閱讀之餘,也有一些小建議,一是電子書的格式不一,字體大小似無法調整,讓閱讀的舒適性打了折扣。另外則是我的期待,「開放閱讀館」自然希望擴大推廣,如能多做一些推廣工作,一方面能豐富典藏,一方面讓其他學校或單位圖書館「見賢思齊」,則必然會有放大及加乘的效果。

最後祝福「數位典藏與開放閱讀館」啟用順利,成為一座照亮創作、溫暖記憶、連結未來的數位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