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4年9月9日 星期一

文化差異: 台灣聯大亞際文化學程迎新會

 文化差異: 台灣聯大亞際文化學程迎新會

亞際學程迎新會

迎新會 (GPT-4o 生成)

很高興來參加今天的亞際學程的迎新會,亞際學程是台灣聯大四個國際學程之一,歷年來辦得有聲有色,首先要歡迎並恭喜今年入學的新生。

台灣聯大由四個頂尖大學組成,成立於 2003年,是台灣第一個大學系統,目前四校有約三千三百名專任教師,六萬八千名學生,涵蓋幾乎所有學術領域
「整合、卓越、提升」為宗旨,力求達到「四校如一校」的目標,運作二十一年以來,有很顯著的績效,是大家可以好好運用的資源。

國際學程中,學生們會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交流,我們常說: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不見得很真確英國作家及詩人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最著名的一首詩可能是《東西方民謠》(The Ballad of East and West),第一句為「哦,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兩者永遠不會相遇」(Oh, 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雖然有各種解釋,他點出了各地的人,可能對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這是我們應該要注意到的。

在 1999年,兩位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KP Peng of UC Berkeley and Richard Nisbitt of U. Michigan) 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想研究東方與西方處理問題的方式有什麼不同? 他們提供一些描述人際衝突的情境給中國與美國的大學生,並詢問他們解決這些衝突的最佳方法。中國學生有 72%的人答案都傾向和解,他們會考慮兩方的主張;但美國學生中有 74%的人都指出其中一方有錯,所以他們會站在對的一方。

兩位學者解釋說,東亞的地理環境,讓大家必須一起耕作稻田,灌溉引水,農民必須與其他人共處,考慮共同利益。西方個人主義則剛好相反,源自狩獵時代。靠個人奮鬥以求生存。這是西方哲學的根基,也是對於個人的崇拜,讓西方接下來 2000年,一路經歷了啟蒙運動、個人主義、財產權與民主權利,而這有好也有壞。

結論是: 「中國農夫講中庸,遇上西方獵人非黑即白」。中國文化傾向於接受和調和矛盾,尋找
中庸之道,而西方文化則傾向於區分和極化矛盾,尋求哪一方是正確的。中國人在社會衝突中傾向於妥協,而美國人則在衝突中傾向於不妥協。面對矛盾信息時,中國人傾向於接受雙方的觀點,而美國人則傾向於選擇其中一方,並強化其原有的觀點。

2005年,Richard Nisbitt 進行了另一項實驗,他精心設計實驗內容,讓一群美國學生與一群中國學生看一組影像,每組影像只出現 3秒鐘,內容五花八門,有天上的飛機
森林裡的老虎路上的車輛等。最後發現,美國學生專注於焦點物件上如飛機、老虎和車子等。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那些物件上,幾乎沒有細看背景。

中國學生則花了比較久的時間,才專注在焦點物件上。而且一旦看見焦點物件後,他們的眼睛會繼續在影像周圍打轉。他們會看到沙子、看到陽光、看到山脈、看到雲朵、看到樹葉,所以如果老虎後面的地上有一條蛇,會是中國人而非美國人看到
,也代表中國學生比較會注意周遭環境

這兩個實驗都告訴我們,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對事物的看法可能很有差異,這不是是非對錯的問題,也不妨礙大家建立深厚的友誼,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合唱曲「歡樂頌」 (Ode to Joy) 中引德國詩人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詩句「所有人都成為兄弟」 (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 並非空言。事實上如政大李蔡彥校長在台聯大二十周年慶時說「四校如兄弟姐妹」,是我們應努力的方向,但前提是要能認識在不同文化中生長的人,可能對事務的看法不同
,才能促進良性互動

最後祝大家學習愉快,收穫滿滿

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中技社生成式AI的發展與影響專家諮詢座談會

 中技社生成式AI的發展與影響專家諮詢座談會

生成式 AI的發展 (GPT-4o 生成)

生成式 AI的影響 (GPT-4o 生成)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天的座談會,中技社早在六年多前就開始AI 的研討,2018年2月舉辦第一次大型研討會「AI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暨產業之挑戰及影響」,當時就由今天的引言人孔祥重院士首先以「變革型技術: 人工智慧、區塊鏈與元件 (Transformational Technologies: AI, Blockchains and Devices)」為題開場,當時他特別強調元件功能變得很強大、AI 帶給產業的復興  (renaissance) 機會以及區塊鏈 (blockchain) 的潛力;進步非常快的 AI、萬物互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IOT)、區塊鏈三種變革型技術,在一起互動的時候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精闢而發人深省。

其後中技社將AI 應用與發展列為重點探討議題,於2019-2020年辦理了三場大型研討會,獲得很大的迴響。從2021年度開始,更以AI為善為目標,聚焦不同領域,展開「AI治理準則與應用發展方向探討」三年期計畫,在應用發展方向方面,就教育、製造與服務產業探討,在2022、2023年分別舉行「AI在教育領域應用」與「AI 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研討會,今年3月27日則舉辦「AI 在服務領域應用」研討的期末研討會。

同時中技社於 2023年進行「AI教師培育及教材教法之探討」,在國民教育方面,協助國中資訊教師AI增能,8月在「新北」、「彰化」、「南投」等三個縣市,舉辦3場AI教師培訓營,在大學教育方面,邀請具有從事跨域AI課程經驗教授,分享推動經驗,透過座談會以及分享教案方式,探討如何更有效地推動跨領域AI課程的規劃與實施。目前正在進行的則是「AI跨域教師培育示範與教學資源共享之實踐」。

在中技社持續研討過程中,OpenAI 推出 生成式AI (Generative AI
,GenAI) 工具 ChatGPT,可謂一鳴驚人,不僅能夠生成文本、圖像和音頻等多種形式的內容,還能夠模仿人類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尤其其高度自動化和人性化的介面,即使是沒有技術背景的普通用戶也能輕鬆上手,使得每個人都能輕鬆使用這項技術,提升了創作和工作的效率,還擴展了個人和企業的創意和發展空間,從而促進了各行各業的創新和發展,推動了許多領域的創新和變革。

個人從一開始,就是 ChatGPT 重度使用者,一路密切注意其發展,可謂目不暇給,約一月前,我在一場演講中,報告介紹個人於約一年半時間內使用生成式AI的體驗,由生成式AI 的里程碑,逐一檢視其主要功能,可謂進步快速,越來越強大有用,讓人深受震撼,未來發展自然引人高度關注。

前些時在清華見到孔院士,向他請教時,知道他的研究重點已轉移到生成式AI,因而發想請他到今天座談會引言,就在上個星期二 (7/2) 中研院院士會議,孔院士以AI 頂尖專家的身分,發表主題演講「擁抱生成式AI」,也提到 GenAI 已成為他的實驗室與教學的焦點。

對於台灣作為一個科技和創新中心的國家而言,了解並積極應對生成式AI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為了探討台灣未來該如何掌握與面對生成式AI發展,知悉在國內各領域的可行應用場景,故規劃此座談會,協請各位專家參與集思廣益,希望透過對生成式AI的技術現況和未來發展趨勢,以及生成式AI在各個領域的可能應用研討,提供想法與討論,作為中技社持續促進台灣AI應用往良善發展,作出棉薄貢獻之努力方向。

最後深深感謝今天來參加座談會的專家學者,就技術發展、地緣政治、金融管理、人才培育、大學教育、醫療服務各面向分享洞見。

2024年6月21日 星期五

啟動未來學習力: 清華第八屆大學教師創新教學研討會

 啟動未來學習力: 清華第八屆大學教師創新教學研討會

啟動未來學習力

分享經驗與心法

提供交流平台

國際視野是清華的基因

AI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清華推動雙語教育

展望未來

歡迎大家來參加「清華第八屆大學教師創新教學研討會」,本次會議的主題是「啟動未來學習力:國際視野教出新人才」,而國際視野一直是清華自創校以來的特色。

上月三十日,「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中基會) 在今天的會場舉辦成立百周年的紀念活動;由於「中基會」是管理由美國退還多索的庚子賠款 (庚款) 建立的「清華基金」的機構,至今仍以孳息持續支持清華的校務發展凸顯清華當年是由庚款經費支持而成立,首先是將在全國招考錄取的優秀學子全數送到美國接受高等教育,再為實際需要而成立「留美預備學校」,最後演變為「清華大學」所以論國際視野,清大在國內大學中可謂無出其右,這也反應在清華校歌中就強調「中西文化,薈萃一堂」;同時清華在台灣建校後,由於庚款的挹注,在早年就能延攬大批留美的歸國學人任教,承繼國際連結的傳統,因此今天在清華大學的研討會主題為「國際視野教出新人才」有特別意義。

同時今天的研討會旨在整合教學實踐研究成果與最新英語授課之發展,為大學教師提供一個挑戰自我和開發創新教學方法的交流平台。盼望參與本次會議將能深入了解近年來人才培育和英語授課的最新趨勢,並迅速獲取來自全臺灣優秀教學實踐教師的經驗與心法,從而為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未來人才提供源源不絕的靈感。

大學英語授課無疑是推動大學國際化與加強學子國際移動力重要的一環,當然近年來也有人對教育部對經費拮据的大學,強推英語授課提出質疑,我個人很贊同是選擇題而非必選題的觀點,從個人經驗,有一次到南部一個國立科技大學演講,得知學校在測驗入學新生英語能力時,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寫不全一月到十二月的英文字,另外在大學用英語教中國文學,也是相當匪夷所思的作法,讓教師能有所選擇,才是明智的做法。

研討會的主題啟動未來學習力,無可避免的是受到 AI 的衝擊,上星期我曾在清華人事室與退聯會主辦的樂活講座主講「生成式AI 的應用」,承蒙巫教務長也蒞臨捧人場,那天的演講,我是以庶民的眼光談AI 的應用。事實上自從OpenAI 推出ChatGPT 後,有人形容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也就是日益強大好用的AI 工具,人人得以上手,無所不在,影響極為深遠,在教育上更是全面。

也許大家都已耳熟能詳,AI 工具在美國律師考試中,可以拿到前百分之十的成績,大學畢業生申請研究所常要附上研究生入學考試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GRE ) 成績,在定量推理 (Quantitative) 可達前百分之二十 ,語文詞彙推理更可達前百分之一,在許多其他測驗中,也都能拿到相當優異的成績,能力驚人,對大學教育的衝擊,可謂是現在式,而且必然會越來越大。

對教師來說,舉凡課程大綱、教案、教材、備課、考試、出習題,AI 都幫得上忙,如何讓AI 輔助教學做得好,發揮功能,是一大挑戰。對學生來說,AI工具可以是全時家教、學伴,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特別重要。而在教育當局與學校端,掌握 AI教育發展趨勢及擬定推動政策,也是刻不容緩。

本人在近年協助科技智庫中技社規劃與執行AI 相關議題的研討
並舉辦多次AI 與教育等競賽,了解國內大學有不少團隊投注心力於AI 與教育方面,且有相當優異的成績,期許在未來也能在此系列研討會中,以相關議題為焦點,將會切合當今高等教育的需要,展現宏大的功效。

2024年6月14日 星期五

2024退聯會樂活講座: 生成式 AI的應用

2024 退聯會樂活講座: 生成式 AI的應用

人事室與退聯會合辦 (孫海珍攝)

人工智慧來了 (孫海珍攝)

協助「中技社」研討AI 科技

AI 無所不在 (孫海珍攝)

ChatGPT 橫空出世 (孫海珍攝)

飛入尋常百姓家 (孫海珍攝)

強大好用 (孫海珍攝)

Q&A (趙淑華攝)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天清華人事室與退聯會合辦的樂活講座;去年七月我也在此會議廳類似場合講「清華的花木」,今天又毛遂自薦來講「生成式AI的應用」,算是野人獻曝,希望不會讓今天來捧人場的同仁們失望。

人工智慧 (AI ) 近年來火紅,如果看時序,大約從李開復與王詠剛先生在 2017年出版的《人工智慧來了》一書的內容,可看出當時AI 已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差不多同一時候
個人有機會建議國內頂尖科技智庫「中技社」研討AI 相關議題,從此就協助「中技社」規劃和執行AI 科技研討的工作,至今舉辦了七次與 AI 有關主題大型研討會,十幾次較小型的座談會,三場次每次兩天「國中AI教師培育營」以及五次「大專院校AI 創意競賽」,所以對 AI 科技發展與應用有些了解。

AI 最簡單的定義是由人造機器或工具呈現
協助或取代人工的智慧或能力。2022年11月30日,美國 OpenAI 公司,推出新型聊天機器人 ChatGP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意為「預習式文本生成器」,資料庫部分來自維基百科,部分來自研究機構、分析師和詩人作品,能夠提供複雜、冗長甚至有趣的回應,由於其強大好用,佳評如潮,迅速席捲全球,主要的作用是讓AI「飛入尋常百姓家」,人人得以上手,同時發展迅速而驚人,幾乎讓人目不暇給。

ChatGPT 的特點是根據提問「無所不答」,幾乎可以立即寫出幾百甚至上千字的文章,字句通順不說,而且有些相當有趣,另外主要功能為生成新數據、圖像、音樂與影訊等信息,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在圖像生成方面,可生成逼真的圖像或多種風格和變形效果,在文字或語言生成方面,可用於自動寫作、翻譯、對話機器人等方面,甚至能由文字提問,短時間內即能生成長達兩分鐘的逼真或科幻影片。

本報告將介紹個人於約一年半時間內使用生成式AI的體驗,由生成式AI 的里程碑,逐一檢視其主要功能:

2022年11月30日: OpenAI 公司推出 ChatGPT
2023年 3月 14日: OpenAI 公司推出 GPT-4,功能比ChatGPT更為強大,
2023年10月19日: GPT-4 開放生成式軟體繪圖的工具, Dall-e3
2024年2月15日: OpenAI 推出 Sora,它能根據使用者輸入的文字描述,產生最長1分鐘的高畫質影片,目前 Sora 僅提供紅隊成員(錯誤訊息、仇恨內容和偏見等領域的領域專家)試用,讓他們以對抗性方式測試該模型,以免濫用,
2024年 3月13日: Figure AI 發布 Figure 01 
人形機器人 (ChatGPT + Robot = Figure 01) ,在 OpenAI 模型的協助下,Figure 01現在可以跟人類進行完整對話,善於推理,並執行各種動作。由範例,可見Figure 01聽得懂人類指令並自主決策執行,
2024 年3月21日: Suno AI發布創作音樂 AI Suno v3,讓用戶免費創作長達兩分鐘的音樂,通過簡單的文字提示,甚至由一張圖,請其賦予音樂的感覺,使用戶能夠生成出原創歌曲,
2024年 5月13日: OpenAI 公司推出 GPT-4o,在多語言和視覺基準方面取得了最先進的結果,創下了音訊語音辨識和翻譯的新記錄。本身支援語音到語音,使得回應幾乎即時且無縫,

2024年 6月10日:
快手 (Kuaishou) 公司推出 Kling (可靈) AI ,可製作長達兩分鐘高畫質影片,顯示中國大陸AI 應用的實力不容小覷。

生成式AI 工具基本特色是容易上手,趣味與潛力無窮。
有人把未來人類分會用 AI 的人與未用 AI 的人,能力差異懸殊很值得大家思考與警惕。

總結生成式 AI應用廣泛,強大而好用,但必須要了解它的限制與可能的缺點,同時生成式 AI 只是 AI技術的一小部分,處於AI時代,不可不知。

2024年5月31日 星期五

中基會百年-共榮新世紀

 中基會百年-共榮新世紀

共榮新世紀

百載風華 (孫海珍攝)


「庚子賠款」關鍵字 (李如英攝)

與清華共存共榮

世紀光影

期待屢創新猷

為教育文化事業確立可行模式

很歡迎大家到清華大學來參加今天的『中基會百年: 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本來我原訂的講題為「中基會與清華大學」,但較有文采的先進建議改為「中基會百年-共榮新世紀」,頗為典雅並切題,但須要解釋其中的「共」字是指「中基會與清華大學」。

「中基會與清華大學」共同的關鍵字是「庚子賠款」,因為1911年成立的清華大學前身「清華學堂」是由美國第一次退還多索的「庚子賠款」(庚款) 而成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中基會) 則是在1924年由美國第二次退還的「庚子賠款」而成立;另一方面,第二次退還庚款所以成真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美方認為第一次退還庚款,由於其運用始終以發展教育事業為主,辦理清華大學前身的清華學堂、清華學校以及選送留美學生,為我國教育文化事業的獨立確立了可行模式,績效良好。

再者,由第一次退還庚款成立的清華基金,又從 1929年起,永久委託中基會保管運用,延續至今,而且目前中基會基金,主要為「清華基金」,嘉惠清華大學尤多。歷年來,清華人在中基會董事會擔任董事長、董事、幹事長者有多人,關係可謂千千重。

清華大學基金之所以交付中基會代管,既是時局變化的結果,也是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的堅持。1927 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推動收回教育權運動,1928年8月17日,清華學校更名國立清華大學,21日,年方三十一歲的羅家倫被任命為校長。

羅家倫到校就職後,動用各種人脈與方法,克服層層困難,甚至不惜提出辭呈,希望「換取清華基金的安全和獨立,和清華隸屬關係的正規化」,成功將清華基金轉交中基會永久接管。1929年4月30日,行政院訓令外交部、教育部將這項基金移交「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8月2日交接清楚。此後,由於中基會的經營有方,清華基金穩定增長,其孳息專門挹注於清大校務,迄今不輟, 發揮莫大的效益。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北平被閻錫山佔領,清華同學會有人發起「驅羅運動」,5月23日,羅向教育部請辭,後來雖有些變化,羅則始終未回到清華擔任校長。經過約一年多的紛擾,而由梅貽琦校長於1931年12月31日繼任,梅校長穩定學校,成為到1962年逝世為止,包括在擔任北京清華校長、西南聯大主管學校的常務委員,在美處理基金事務,到新竹清華建校與擔任校長,各個階段清華與中基會互動的靈魂人物。

尤其他於1949年與時任教育部長杭立武約定,赴美料理清華在美師生款項問題,於當年12月飛抵紐約,開始與中基會在美成員會商清華基金保管及運用等事宜。1950年3月,「中基會」董事會董事補充會議在紐約召開。新的董事會全體會議,完全支持梅貽琦所持觀點以及基金利息運作原則,以「清華大學在美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名義出面行事,由梅校長主其事,期間,胡適以代幹事長身分致函蔣介石總統,略為: 「經董事會討論決定,清華在台復校原則可行,如何辦理,由梅貽琦校長與臺灣教育部研商決定,」為梅校長返台建校之先聲。

時任外交部長的葉公超回憶說:「梅貽琦在美國的時候,我每次至紐約都去看他,都勸他回臺灣來,而且要把清華的錢用在臺灣。他每次都說:『我一定來,不過我對清華的錢,總要想出更好的用法來我才回去。』有一次,他拿出許多計畫來,他說:『我不願意把清華的錢去蓋大房子,去作表面上的工作。』他一直在想如何拿有限的錢為國家作長期的研究工作。那時候國內就有些人對梅先生不甚滿意,認為他是一個守財奴,只肯把錢用在國外,不肯用在臺灣。我最初也這樣想,後來我才知道他並非如此,而是比我想的周到。他是第一個想到現在的長期發展科學,至少胡適之先生是這樣告訴我的」。

胡適先生是
中基會的重要靈魂人物之一。是清華第二批直接留美生,1927.6.29- 1929.1.3及1929.6.29- 1962.9.14擔任董事,曾擔任秘書、編譯委員會委員長、幹事長,他於 1927 年的中基會第三次年會中當選董事,又在隔年年會被推舉為名譽秘書,因而逐步發揮個人影響力,讓「胡適和他的朋友們」在中基會內構成一個相對穩定的人際網絡,或可稱作「圈子」。他在北京圖書館館長出缺案,中基會與中央研究院所屬社會調查所合併案,義務教育經費補助案,還有丁文江與任鴻雋兩人發生衝突時,都扮演了居間聯繫及斡旋的要角。胡適等人具有「自信為公家謀最大效用」的「無私」,或許難杜悠悠之眾口,卻也應該給予公允的評價,尤其是在幾次存亡絕續的危急時刻,更能看出他們的理念及堅持。

胡適先生擔任中基會董事,前後達35年。根據中基會檔案,在1929.1.3-4第3次董事會常會中,通過由趙元任取代胡適為董事,但旋即於同年6.29第5次年會,以胡適取代汪精衛為董事,並任秘書之職。同年7.9第18次執行委員會修正通過接收「清華大學基金」及代管「清華大學基金」每月退還庚款的辦法。1930.7.2第6次董事會年會中,通過改組科學委員為會編譯委員會,核定經費五萬元,聘任胡適為委員長。

在胡適逝世後,中基會在胡適墓左前方立有紀念碑,銘文中文部分為:

「胡適先生,在擔任
中基會董事 (一九二七-一九六二) 三十五個漫長的年頭裡,不斷地給人們一種興奮與鼓勵。他領導的活動,向追求人類的光明路上走著。」後署「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全體董事敬上,中華民國五十三年四月。顯示胡先生與「中基會」深厚關係以及部分宏大貢獻。

正如標題「中基會百年-共榮新世紀」,中基會與清華大學相伴近百年,協助北京清華大學造就「西洋一千年,中土三十年」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學奇蹟,在國府遷台後,更協助清華在台建校,茁壯成長,近年來更進一步與清華攜手弘揚中華文化;新世紀中基會將繼續管理「清華基金」,與清華共存共榮,期待能在穩定發展中,屢創新猷。

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木柵菁莪七十載: 政治大學在台建校70週年校慶大會

 木柵菁莪七十載: 政治大學在台建校70週年校慶大會


希年日新

木柵菁莪七十載

四海校友齊歸心

政大人可以引以為榮

很高興能以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台灣聯大) 代表身分來參加國立政治大學 97週年校慶暨在台建校 70週年校慶大會;政治大學校慶日,與歷年來新政府就職日同一天,我在十六年前的今天,從新竹北上到國科會擔任副主任委員,本認為將是總統就職典禮的上賓,當天早上,由我督導的國科會人事室主任來詢問,是否要參加典禮,才體會到「不到台北不知自己的官小」,近年來了解,五月二十日是第一任總統蔣中正就任的日子,但選在本日,一說而很有可能是因為九十七年前,政大前身「中央黨務學校」正式成立,由蔣中正出任校長之日,並非純屬巧合,讓人肅然起敬,也是政大人可以引以為榮的。[註一]

政治大學是「台灣聯大」最新的夥伴,從民國一百一十年二月一日,到現在約三年來,早已成為系統運作堅實的支柱,尤其在脫離新冠疫情後,除例行教務、學務、研發及國際事務外
積極參與「台灣聯大」第一、二屆運動會「學生幹部培育營」,「與新北市教育局合作開授微課程計畫」、與國合會合作的海外志工與實習計畫,同時主辦與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合作計畫簽約、與美國政府機構華文教學領航計畫今年更接辦「台灣聯大」第三屆運動會、「學生幹部培育營」、策畫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講座,積極主動,全力參與,貢獻良多,是值得深深感謝的。同時「台灣聯大」成立的一個主要考量,是基於各校規模限制,在「四校如一校」宗旨下,發揮整合、卓越、提升綜效,李校長形容,「四校如兄弟姊妹」,相當寫實。

這裡要特別一提,去年九月中與李校長一起參加與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合作計畫簽約,活動主要由政大團隊規劃與執行,透過政大校友網路聯絡到當地三十七所華文獨立中學簽約,同時也有幸與參加全球政大校友嘉年華會部分活動,看見數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政大校友歡聚一堂,表現出對母校的熱愛,令人十分感動,也反映出政大教育的成功,讓海內外校友齊歸心
可喜可賀。

今年 3月7日到政治大學達賢圖書館參加 
「台灣聯大」與「美國國家中文領航計畫台灣中心」討論會。當天的會議在「羅家倫講堂」舉行,也可能不是巧合,因為羅家倫先生曾先後主持「台灣聯大」四校中政治大學前身的中央黨務學校與中央政治學校校務約兩年,擔任清華大學與中央大學校長各約兩年與十年;如爬梳羅先生與各校的淵源,可見:

中國國民黨於1927年成立「中央黨務學校」,於是年5月20日正式通過以蔣中正為校長,5月20日即該校校慶日。

1927年8月12日,羅家倫參加中國國民黨
「中央黨務學校」的籌辦,任副教務主任。蔣下野後,學校各主任也離開南京,羅即受命代理校務。

1928年8月17日,清華學校更名國立清華大學,21日,羅家倫被任命為校長


1929年6月27日,中國國民黨將黨務學校更名為「中央政治學校」。

1930年5月23日,羅向教育部請辭清華大學校長

1931年1月,回南京擔任
「中央政治學校」教務主任,改政治學校為四年制大學。

1932年9月5日,正式就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1941年8月,辭任中央大學校長。

可見羅先生與政治大學
清華大學與中央大學的深厚淵源,但目前在台灣紀念羅先生的場館有:

國立中央大學志希館(管理學院)、羅家倫講堂。

國立政治大學志希樓(第一代圖書館館址,今理學院院址)、羅家倫講堂(指南校區達賢圖書館)。

國史館志希樓(國史館新店閱覽室)。

同時2019年,「國立政治大學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開講。

獨缺清華大學,不可諱言的是,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北平被閻錫山佔領,清華同學會有人發起「驅羅運動」
5月23日,羅向教育部請辭,後來雖有些變化,羅則始終未回到清華擔任校長。另一方面,羅則對清華有大功勞,特別是設法將庚款「清華基金」轉交「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中基會) 保管,讓清華至今仍得以受惠於「清華基金」的支援,這裡我要順便以「中基會」董事身分邀請大家參加五月三十日在清華大學舉行的「中基會」成立百年紀念會,在該會議中,我將在演講中弘揚羅校長對清華的貢獻,希望未來清華大學能與政治大學、中央大學與「中基會」共同舉辦一些緬懷羅先生事蹟的活動。

最後敬祝政治大學希年日新
校運昌隆,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

[註一]
1947年12月25日國民政府制定「中華民國憲法」,次年3月29日進行了第一屆國民大會,也決定總統副總統選舉日在4月20日,當時在修改成總統直選前的《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中第七條規定:「首屆總統、副總統,於當選後二十日內就任。」
在4月20日蔣介石很順利的當選了行憲後第一任總統,但選舉副總統直到4月29日才由李宗仁出線。如果照規定,應在5月19日前就任,因而讓人聯想選擇5月20日,應與當年蔣出任「中央黨務學校」校長日期有關。

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卓越創新: 中央大學在台建校62週年校慶大會

 卓越創新: 中央大學在台建校62週年校慶大會

相約在中大

誠於學問,樸於人生

很高興能以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台灣聯大) 代表身分來參加國立中央大學 109週年校慶暨在台建校 62週年校慶大會,剛才聽周校長報告中央大學秉持「誠於學問,樸於人生」之校訓精神,致力培養卓越人才、促進學術發展。在過去一年中學術成果有多項創新突破,種種傑出成就以及師生的優異表現,令人十分振奮並感佩,可喜可賀。


「台灣聯大」於去年歡慶二十周年,原先是由中央、交通、清華與陽明大學組成誕生地正是在中央大學第一任校長是貴校前校長劉兆漢院士,在各校通力合作下奠定良好基礎三年前,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校成為陽明交通大學,剛好又有政治大學加入,所以仍由四所大學組成,但實力更為堅強。
「台灣聯大」成立的一個主要考量,是基於各校規模限制,在「四校如一校」宗旨下,發揮整合、卓越、提升綜效,有校長形容,「四校如兄弟姊妹」,相當寫實

目前系統共有教授約三千三百人、學生約六萬八千人、學術表現在各項指標上,皆為國內大學系統中首屈一指這裡要特別感謝中央大學,光在這兩年就分別主辦 「台灣聯大」第一屆運動會,以及「學生幹部培育營」,又積極參與「台灣聯大」與新北市教育局合作的開授微課程計畫、與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合作計畫、與美國政府機構華文教學領航計畫以及與國合會合作的海外志工與實習計畫,自始積極主動,全力參與貢獻良多,是台灣聯大順利運作的強大支柱

由於本人在過去七年中協助財團法人中技社規劃與執行AI相關議題的研討,每年辦理一次大型研討會及數次座談會,邀請主講人或與談人,都是各該領域的頂尖專家,發現幾乎每次都有中央大學的教授參與,可見在目前最前沿的AI 科技領域,中央大學人才濟濟,是非常值得慶賀與引以為榮的;同時我也要特別感謝周校長多次親身蒞臨研討會與座談會,擔任主持人以及與談人等。

中央大學的辦學目標強調卓越與創新,這實際上也與台灣聯大其他大學不約而同,讓我想起曾先後擔任清華大學、中央大學與政治大學校長的羅家倫先生;羅先生不僅是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之一,撰寫《北京學界全體宣言》,並為五四運動命名,擔任各校校長期間,廣攬名師,增辦學科,充實儀器設備,有許多創新作法,奠立各校追求卓越基礎,本身就是卓越與創新的典範,尤其羅校長在1932-1941年在中央大學治校期間,使中大蓬勃發展,成長為名副其實的最高學府,最為膾炙人口。台灣聯大有今天的成就,各校間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典型在夙昔」,實非倖致。

最後敬祝中央大學校運昌隆,大家健康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