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5年1月13日 星期一

退聯會梅園快閃活動: 潔白芬芳

 退聯會梅園快閃活動: 潔白芬芳


清華賞梅趣

梅園快閃活動 (陶雨台空拍)

今天退聯會辦理梅園快閃活動,總幹事希望我擔任導覽,因為我對梅園略知一二,自然義不容辭。

事實上我歷年來寫了不少有關梅園的文章,包括「梅園二三事」、「梅園二三事」等,刊載於本人《清華一百問》部落格,並收錄於拙著《水清木華 - 清華的故事》中。

在王俊秀教授去年出版新書《新竹清華園內歷史現場》中,曾敘述清華園曾為鹿場,所以在附近赤土崎公園才有名家楊英風的雕塑「梅花鹿」;梅園一帶在日據時代為高爾夫球場,曾為梅校長相中,做為校長宿舍建地,不意後來成為他的墓地。

「梅園」早已是清華的景點,每年一、二月間梅花怒放清香飄送,「賞梅」遊人如織。由於「梅園」依傍「兩岸清華永久校長」 梅貽琦陵墓,種有一大片梅樹紀念梅校長,所以取名「梅園」,更具感恩追思意義。

梅校長於在1962年5月19日於台大醫院過世,陵墓選址工作由治喪委員會以及梅夫人共同進行。墓園藍圖是由華泰建築師、清華校友張昌華設計,得到梅夫人核定,7月28日破土動工,11月18日安葬。據原工務處主任、教務長朱樹恭回憶,曾建議將墓園設在原子爐附近,因梅夫人認為該地風大而作罷。

在選址時,整片山頭都是相思林,沒有正式的道路,只有小徑。「梅園」的整理與開拓大約經過五、六年以上的時間,才有今天的樣貌,及包括梅貽琦墓地、梅林、月涵亭、梅亭等景觀,人文與自然景觀在此水乳交融。值得一提的是,「梅校長墓園」、「月涵亭」與「梅亭」都是清華校友 (1929級),華泰建築事務所張昌華先生設計的。

梅園從入口起,最主要的景點有:

一、「梅園」石碑
梅園入口處豎立著一塊石碑,上刻「梅園」二字,下方有于右任的落款。于右任人稱于右老,美髯公,曾任監察院長。他精於書法,尤擅草書,他在北投的避暑別館就叫「梅庭」,可能也是「愛梅人」。

二、梅樹
「梅園」從低處向上攀登之時,兩旁坡地種滿梅樹。據曾任清華工務處主任與教務長朱樹恭口述歷史: 「梅園」本植桃樹,到長出桃子,才知道誤植,改種梅樹。民俗認為墓地不能種桃樹,否則將來女兒要出事。某年大約是靠近梅校長忌日的時候,時任國防部長的蔣經國先生到梅校長的墓前致敬,了解狀況後,設法自嘉義梅山移植百餘棵梅樹。目前「梅園」兩側約各有一百株梅樹。

梅樹壽命約僅 60至 100年,「梅園」高齡梅樹有部分遭受白蟻蛀蝕,2016年12月清華核工系89級校友吳佳懋捐贈 100棵梅樹苗,並舉辦「梅樹清香,樹造新葉」植樹活動,在空曠處種植新的梅樹苗,讓「梅園」在加入新梅之後生態更健康,生生不息。

三、柏油路與龍柏
民國六十五年,國防部長蔣經國先生到梅園拜訪,當時正好雨後,吉普車開上來,整車都是泥巴。事後蔣經國先生調動工兵鋪設到梅園的柏油路,也順便整理了梅園入口右側靠山的地段,即今天的田徑場。

「梅園」現除梅花外,在柏油路兩側,以及陵墓四周,種有超過百株龍柏,終年鬱鬱蔥蔥,同時廣植杜鵑花,每逢三、四月,各色杜鵑花綻放,甚是美麗。

四、「梅亭」
「梅亭」位於梅校長陵墓左前方坡崁下,為清華 1918與 1938級校友捐建,而於 1968年 4月建成。混凝土薄殼結構呈近雙曲或拋物線幾何形狀,加以鉸鏈接地面。因其形似飛機雙翼起飛,故又名「機亭」,為供人休憩的涼亭。「梅亭」中的大理石桌椅為1970級校友捐贈。亭簷內側並有知名書法與篆刻大家王壯為所題「梅亭」二字。

素有「業界祖師」之稱的張昌華,1999年獲頒第一屆遠東建築設計獎特別獎,獲獎專輯中即介紹其所設計的「清華體育館」與「梅亭」,應是台灣首次使用雙曲面薄殼樣式的案例。「梅亭」先於「清華體育館」完工,更富初試啼聲的實驗性。跳脫傳統園林中廊亭樣式,而由極簡樸實卻又大膽創新的風格融於環境中。

五、陵墓
陵墓的設計是方塊造型,線條筆直簡單,沒有弧形或圓形的花俏,代表著梅校長的正直樸實。陵墓面積寬廣,代表著梅校長恢弘的氣度,陵墓位於全校最高處,俯視全校,遠眺新竹海天一片,代表著梅校長寬廣的視野,在這裡令人肅穆起敬。

墓碑刻寫當時總統蔣介石輓詞「勳昭作育」,棺木覆石上由清華前校長羅家倫題寫「梅校長貽琦博士之墓」,另有刻寫「政府褒揚令」以及蔣夢麟寫的碑文(丁治磐書)。

梅校長的陵墓是真人塚,而非傳說中的衣冠塚。其中墓穴有兩個,一個原為給梅夫人身後用。但安葬的時候,梅夫人堅決表示,不需如此安排,所以將校長靈柩安置在墓穴中央。

由於對梅校長的感念,不時有故人到墓前祭拜。近年來,每年有兩次由學校發動的「祭梅」活動,一在新生入學時,各學院新生由院長率領祭拜,另一是在「梅竹賽」前,由校長主祭,校隊教練與學生陪祭,以激勵士氣﹔同時在北京清華校長或梅校長親人 (如梅校長親侄及梅貽寶校友哲嗣梅祖麟院士) 來訪時,也會由校方安排陪同致祭。

六、「月涵亭」
梅校長的陵墓右側,建有「月涵亭」,以梅校長字月涵命名。由前燕京大學校長、1922級校友梅貽寶先生為紀念其胞兄梅貽琦校長逝世15周年捐建,完工於 1978年 4月,並由梅貽寶先生題詞,以隸書鐫刻,敘述對胞兄孺慕之情。亭中地板刻有清華大學校徽,亭身為環狀圓形,共有12道出口,其特殊的多邊形設計能產生強烈的迴音,因此又名「迴音亭」。對此,《清華雙周刊》195集記載﹕「有人曾說,這正代表梅校長生前的諄諄善誘,仍將迴音不止」。四周綠樹環繞,顯得格外清幽。

關於「梅園」的傳說,在學生中流傳較廣的,最主要有三種﹕
一、情侶不能來這裡,因為會 「沒緣」 ……很多人採取「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態度,以免情斷「梅園」,

二、在梅校長棺木覆石上或「梅亭」上跳一跳,會有「二一」(二分之一不及格)的報應,可能有相當嚇阻力,

三、看到「阿飄」的靈異傳說,如果對梅校長的高風亮節略有了解,或可坦然相對。

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113年清大材料系尾牙: 迎接 AI 年

113 年清大材料系尾牙: 迎接 AI 年

尾牙宴 (GPT-4o 生成)

慶祝新年宴一 (Sora 生成影片)

慶祝新年宴二 (Sora 生成影片)

歲末成果分享

幸運中獎

濟濟一堂

多層網路 (諾貝爾基金會提供)

蛋白質由胺基酸折疊 (諾貝爾基金會提供)

很高興又一次與大家在尾牙歡聚,對於不再直接參與材料系務,研究室又在偏遠的「材料科技館」的半退休人員來說,與大多數材料系同仁都是「許久不見」,同時也歡喜看到許多退休同仁,每年一度的尾牙可謂年度大事,意義非凡。

每到年尾,是一個適合「檢討過去,策勵未來」的時刻,我們喜見材料系同仁在去年一年喜事連連;前一次在一個場合我提到過,有位司儀當眾問我,為什麼材料系高官這麼多? 我的答案是因為這些同仁熱心又能幹,應是相當公允。這裡我要賣個關子,就是材料系到下月初又會多一位高官,他的身分暫且保留
,以製造懸疑效果。同時我們也要特別恭喜許多同仁在學術上有優異表現,大放異彩,尤其是葉均蔚教授,當選台灣學術界八年來第一位中研院「工程科學」院士,最為難得,另一件喜事是簡朝和教授當選清華傑出校友,讓我們一起為他們熱烈鼓掌慶賀。另外我們也要恭喜多位同仁家有喜事,喜獲麟兒,讓材料系大家庭更為興旺,讓我們也一起為他們熱烈鼓掌加油,希望再接再厲。

展望未來,新年無疑會是 AI 年,特別是在研究方面。AI 的發展,到了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地步。去年的諾貝爾物理獎與化學獎得主都有 AI 專家, 物理獎得主 Jeffrey Hinton 有「AI 教父」的稱號,他與另一位得獎人共同因為「透過人工神經網路實現機器學習的基礎發現和發明」,由於機器學習對物理研究大有幫助而得獎,雖然讓 Hinton 聲名大噪的是影像辨識在 2016年勝過人類的能力。

在化學獎方面,兩位 AI 專家是因「預測蛋白質結構」而得獎,他們能根據胺基酸序列來預測蛋白質結構。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以長串連接在一起,折疊起來形成三維結構,這對蛋白質的功能至關重要。兩位得獎人提出了一個名為「阿爾法折疊2」(AlphaFold2)的 AI 模型。他們使用該模型預測出近兩億個蛋白質的三維結構,自從有了這項突破,已經有 190個國家超過 200萬人使用阿爾法折疊2。

獲獎者的工作在如天文
氣象、環境汙染防治、藥物放送等廣泛領域中已經帶來了很大的效益,而他們不約而同的提到使用人工神經網絡,可用以開發新材料。

事實上,應用 AI 開發新材料,已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開,同時有很豐富的成果例如兩位化學獎得主所屬谷歌 (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公司 DeepMind 在去年即宣稱利用 AI 工具發現了 220 萬種潛在新晶體,其中包括 38 萬種有潛力驅動未來技術的穩定材料。而當時已知結構的無機晶體也僅有 291,382 種。目前在世界各地實驗室進行的獨立實驗已因此創建了 736 個此類新結構。

而與 Google 團隊合作的科學家使用計算、文獻中的歷史數據、機器學習 (ML) 和主動學習來規劃和解釋使用機器人進行的實驗的結果。透過梳理文獻中已發布的多種合成程序,選出的預期穩定的 58 個目標中由自動化設備製作出 41 種新型化合物,其中包括各種氧化物和磷酸鹽,相當驚人。

利用AI 工具與自動化加速研究進程,將是未來的趨勢,希望看到清華材料系有同仁在這方面努力,研究更上層樓。

最後「野人獻曝」一番,同仁們平日備極辛勞,加上現在一學期縮短到十六周,假期變長了,造就與家人一起旅遊的大好機會,絕對有益身心。祝大家「年年是好年,朝朝如今日一樣歡樂」。

2024年12月4日 星期三

大陸師生交流團訪問清華: 兩岸清華一家親

大陸師生交流團訪問清華: 兩岸清華一家親

《清華的故事》在台灣是暢銷書

感謝何會長的美意

兩岸清華一家親

淵源深厚

別有深意

兩岸清華永久校長

勳昭作育

梅貽琦校長在兩岸三地主持校務

誠意與善意

很歡迎馬英九基金會邀請的大陸師生交流團來清華訪問;今天清華選擇在名人堂接待各位,不是偶然,而是別有深意。大家如果環顧四周,可以看到分別代表北京清華的胡適先生、孫立人將軍,代表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共同組成的西南聯大的楊振寧先生、代表新竹清華的李遠哲先生的半身銅雕,在名人堂門前的浮雕則有連續在兩岸三地主持校務的梅貽琦校長以及「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的雕像,充分顯示如邱校長所說的兩岸清華同根同源。這裡要做一個小修正,就是兩岸清華的校徽極為相似而不相同新竹清華校徽是北京清華創校時的老校徽,而北京清華校徽則是在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後略有修正,少了周邊光芒,加了1911字樣,另外英文的 Tsinghua 沒有分開為 Tsing Hua。

這部分以及邱校長剛才講的兩岸清華如何開始交流的典故都在拙作《水清木華: 清華的故事》 (《清華的故事》)有所記述。《清華的故事》在台灣是暢銷書,特別是很受校友們歡迎。清華「高階經理專班」(EMBA) 何維政會長在昨天得知我今天要贈書給邱校長後,緊急抽調了六十本書,贈送給大陸師生以及馬英九基金會的貴客每人一本,我們一方面要感謝何會長的美意,一方面也敬請貴賓們笑納,還請大家指教。

這本書可能是目前市面上唯一同時講述北京清華、西南聯大以及新竹清華故事的專書。書中第一部分是從國民政府遷台前的北京清華講起,包括西南聯大時期的故事,中間三分之一則聚焦新竹清華,末三分之一大部分為兩岸清華的交流,並附有多位清華名人事蹟,展現清華大師如林的光輝過往。其中並有與我同時擔任校長各兩年的顧秉林校長以及陳吉寧校長十幾次交流的故事,可見當時兩岸清華交流的密切。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顧秉林校長在二零一三年名人堂揭幕以及二零一二年「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都專程從北京趕來新竹參加,而陳吉寧校長就任後,特別安排第一次出境訪問就是來新竹清華,同時新竹清華曾在二零一二年到北京清華舉辦「新竹清華日」,二零一一年兩岸清華在美國矽谷共同慶祝百周年,兩岸校友擠滿可容兩千五百人的大禮堂盛況等,種種均可見彼此所珍視的深厚淵源。

兩岸清華的共識是「兩岸清華一家親」,每次交流時都能深深感受到雙方誠意與善意。也相信這次的交流,不限於兩岸清華,有助於賓主各校師生相互了解,這也是馬英九總統促成交流的初衷,如果兩岸民眾能多來往,從交流了解中達成「兩岸一家親」的共識,才能走上馬總統力倡「避戰謀和」的康莊大道,讓兩岸和平、攜手振興中華水到渠成。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113年退聯會年終聚餐: 其快樂無比

113年退聯會年終聚餐: 其快樂無比

第三次年終聚餐

歡聚一堂  (陳永鎰攝)

聯誼與關懷 (鄭毅強攝)

增強退休力 (鄭毅強攝)

 何樂不為 (孫海珍攝)

AI 機器人伴侶 (GPT-4o 生成)

會務報告 (孫海珍攝)

最佳司儀  (陳永鎰攝)

校友會共襄盛舉  (陳永鎰攝)

歲歲平安 (鄭毅強攝)

其樂融融 (孫海珍攝)

斯樂不可作  (陳永鎰攝)

如果你是朝露 (鄭毅強攝)

載歌載舞 (鄭毅強攝)

美麗合音天使 (鄭毅強攝)

一晃十一年 (孫海珍攝)

彩品豐富 (鄭毅強攝)

校友致贈千層蕉 (鄭毅強攝)

新年行大運 (鄭毅強攝)

歲歲有今朝 (孫海珍攝)

義工同仁  (陳永鎰攝)

幕後功臣 (鄭毅強攝)

歡迎大家來參加退聯會的年終聚餐,這是退聯會成立以來的第三次年終聚餐,很高興又能與大家歡聚一堂

回首過去一年,退聯會在大家支持下,本著聯誼與關懷的宗旨,大致維持每月一次的聯誼活動,而在關懷方面,在孫海珍組長規畫下,也多次探望年長同仁,發揮退聯會的功能,這裡要特別感謝多位義工同仁,包括葉副會長、張淑嫺總幹事、胡益芬、高天慶、施竹東、孫海珍組長,以及主辦今天活動的康樂團隊,同時也要感謝人事室前後三位主任以及同仁的支持,讓我們為他們熱烈鼓掌,表達衷心的感謝

聯合報最近幾年致力於關注「退休」議題,分從「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與「自在獨立」等五個面向推動「退休力大調查」,鼓勵社會大眾自行評估退休準備的優勢與不足,邀請學者專家提供有效的退休方案,讓社會大眾參考、規畫未來人生。退聯會直接可以著力的是「社會連結」,當然希望有益於「健康」,在「活躍好學」、「自在獨立」方面則透過一些講座的分享,或許有些幫助,只有「財務」方面,個人自有緣分,退聯會較無空間。

對退休人員來說,約兩年前問世的「生成式AI」工具 ,以ChatGPT (GPT) 為代表,是一大福音,退聯會在「活躍好學」與「自在獨立」方面,辦講座可謂擦邊球,但 GPT 可與人直接對話,並且賦能,在這兩方面,可以發揮很大的功效。同時正如我今年六月份在退聯會樂活講座中所說 ,大家聽完演講後回家就可上手,毫不誇張,何樂不為。

另一方面,GPT 仍在快速進步中,可謂日新月異,不僅是退休人員的良伴,對現在學校的師生員工,都會有很大的衝擊。我們常聽人說,電腦終究不是人,缺乏人類獨有的創造力與同理心,所以只要是需要創造力的工作,就很難自動化。但最近研究發現,AI 已進步到既有創意,也深富同理心。

AI善於辨識模式,因而一旦打破模式,產生效果,就展現創造力,因此在許多領域也就可能會變得比人類更有創造力。以圍棋為例,以往大師們都深諳前人模式,也就是招式,偶而靈光一現,出奇制勝,但 2016年,谷歌 AlphaGo 戰勝世界排名第一的李世乭後,已演變人類再也無法取勝,而換成人類大師們來研究 AI 的奇招,其他的例子也出現在數學解題、音樂創作等領域。

在同理心方面,同樣是了解對方情緒,再想出適當的回應,對心理諮商師到教師等等工作,電腦的表現也可能遠遠超過人類。人的各種情緒其實也都是模式。AI本身沒有情緒,但還是可以學會如何辨識人類的這些情緒模式。人類常常太專注於自己的感受。也就比較無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在一項2023年的研究就發現。GPT在特定場景感受情緒的能力,已經超過一般人的水準。另一項研究,比較GPT與人類醫師,透過網路給予病人建議,經專家評估,認為GPT 比人類醫師給的建議更正確,受試病人也覺得GPT 比人類醫師更具同理心。

總之,在今天歲末聚餐之際,本人不畏貽笑大方,再次野人獻曝,期待大家能接納 AI ,讓退休生活更為豐富。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陳文村校長新書發表會: 追求卓越

 陳文村校長新書分享會: 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

特別有感

貢獻極大

很高興來參加今天的新書分享會,承蒙文村校長贈書,讓我得以先睹為快,由於書中人、事、地的敘述
,都饒有趣味、環環相扣,也讓我收到書後,一口氣讀完,不忍釋手。

本書副書名是《從農村到學術殿堂》,在學術殿堂部分,從柏克萊加州大學到清華大學,與我的經歷高度重合,尤其他與我分別在 1976與 1977年到清華任教,在清華同事三十多年,幾乎同期分別擔任電資學院與工學院院長,前後擔任台灣聯大副校長與本校校長,經歷之相近,恐怕在清華是僅有的特例,所以期間清華所發生的諸般大事,經文村校長娓娓道來,可謂身歷其境,兩相對照,特別有感。

本書前兩章,共約七十頁,敘述作者求學的際遇,雖然不是一帆風順,但憑藉從小養成刻苦耐勞的性格,優異的數理能力、殷切的求知心以及自律的求學態度,可謂關關難過關關過,終於 1976年獲得柏克萊加大計算機博士學位,並因緣巧合,應聘到清華任教。

文村校長在美國一畢業就返國在當年是相當罕見的,我於次年來清華時,月薪連國科會獎助是一萬四千元,是我在美國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四分之一,同時當時國內研究風氣未開,經費短缺,設備簡陋,所以即使是清華,招聘教師仍然非常困難。文村校長在書中述及,他與李家同教授兩人獨撐清華計算機學門五年,可見其中艱辛。

另一方面,三十多年後,文村校長在學術上,榮獲多項國內外大獎,是教育部終身國家講座,在行政上,擔任過清華校長、教育部顧問室主任,主持過多項大型研究計畫,桃李遍佈學術與產業界,許多擔任很重要的工作,對清華、台灣資訊界,甚至科技界貢獻極大,成就是他在國內外絕大多數同儕難以企及的,部分應也得益於清華整體良好的學術氛圍有關,是激勵後進的好榜樣,讓人感佩事在人為,也感嘆人生的遇合難以預料。

我與文村校長共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初任校長後,成立「大學部教學改進小組」,由本人忝任召集人,聚集校內許多熱心教師,集思廣益,經過一年多的反覆討論,擬就建議書,其中最立竿見影的是成立「清華學院」,沿襲至今,同時他在任內爭取到每年十二億的「邁頂計畫」經費,是全國大學中每位學生獲得經費最高者,殊為難得。

本書可謂是清華三十多年來發展的第一手見證,包括拓展教育與產業視野、成立電機資訊學院、就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落實治校構想、規劃長遠校務發展等,是極為珍貴的史料。同時行筆流暢,不時透露一些祕辛製造小高潮,包括他在柏克萊加大指導教師屢勸他到美國發展,並不祇一次促成到美國教書機會,讓人為清華捏一把冷汗。 另外親自面試錄取助理,導致在七個月後成就好姻緣等等,可讀性高,值得向大家鄭重推薦。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113 年中國材料學會年會致詞: 材料科技與 AI

 113 年中國材料學會年會致詞:  材料科技與 AI

材料科技與 AI 息息相關

頒發中技社學術獎

其樂融融

很高興又來參加材料學會年會,我可能是在場會員中最資深會員,並曾 在1995-1999 年間擔任理事長,在1991-2003 年間,擔任「材料化學與物理」國際期刊主編,緣分非淺。同時今天也非常高興看到材料學會與中興大學材料系欣欣向榮


等一下我會代表「中技社」頒發「中技社學術獎」給今年材料學會最高榮譽陸志鴻獎得主薛承輝教授;「中技社」是台灣頂尖的科技智庫,本人有緣自 2018年起協助推動 AI 相關議題的研討工作,每年舉辦一次大型研討會,多次座談會,並舉辦「國中教師研習營」以及自 2019年起,每年辦理 AI 創意競賽,對 AI 自然多了 一分關注。

很巧的是,我也是從 2018年每半年為《工業材料》雜誌 ⟨煮字集⟩ 專欄撰稿一篇,回看近兩年的文章,都與 AI有關譬如說在去年五月題目為「ChatGPT 談 AI 與材料科技」,去年十一月題目為「伊隆馬斯克和材料科技創新」,今年五月以「AI 推進的新材料開發黃金時代」,十一月則以「科幻 與 AI」為題。

新型聊天機器人 ChatGPT 是於 2022年十一月底問世,由於強大好用,很快席捲全球。我是它早期付費愛用者之一,基於好奇,與它談 AI 與材料科技,提問「材料科技對AI發展之貢獻」、 「AI 於材料科技之應用」,回應雖不見得完整,但相當中肯,是一個探索相關議題的很有用的起點,可視為學習與研發的強大輔助工具。要特別一提的是,ChatGPT 回應的品質與提問的方式有密切的關係,問題如果具體、清晰、主題明確、簡潔、舉例以及闡明目的,效果較佳。

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 是 2022年富比士全球富豪排行榜之首富,身價超過兩千億美元,財富來源主要是特斯拉 (Tesla) 與 SpaceX 兩家公司股票市值;而馬斯克在這兩家公司發展上都做了不少材料創新,尤其他的父親就是材料工程師,而馬斯克大學讀物理,研究所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讀材料科學,雖然很快輟學,但一直對材料創新不遺餘力。

馬斯克的公司高度依賴 AI,如果沒有 AI,他的許多企業將無法實現。他的電動車公司 Tesla 使用AI 為其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提供動力,旨在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FSD) 功能。馬斯克的另一家企業 SpaceX 在優化火箭發射、衛星部署和太空船設計方面也受益於 AI。

SpaceX 公司打造 Starship 此類可重複使用的載人火箭,主要材質就是開發出新的不鏽鋼合金,因為不鏽鋼可以耐高溫,能承受進出地球大氣層時因高速氣流摩擦而產生的高熱,至於一般飛機慣用的鋁合金材質不耐高溫,而用同樣耐高溫而較輕的鈦合金,則受限於價格太昂貴。SpaceX能與美國以及歐盟太空總署競爭並且勝出,成本效益是一個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在汽車製造部份,馬斯克堅持 Tesla的 Cybertruck 車體也用新款不鏽鋼,就不以成本考量為重點,而著眼於太空科技的連結;由於不鏽鋼的價格與特性,傳統車廠失敗的前例很多,但馬斯克要求團隊嘗試更前衛的設計,並強調,他要的是一個真正夠酷的產品,而不在乎眼前的營利。

各種現代科技的發展都依賴無機晶體。在實用上,晶體必須穩定,但要開發一個新的、穩定的晶體,通常都要經過幾個月以上的艱苦實驗。谷歌 (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公司 DeepMind 於去年 11月29 日在頂尖期刊《自然》雜誌上發表一篇論文,宣稱利用AI 工具材料探索的圖形網路 (Graph Networks for Materials Exploration ,GNoME ) 發現了 220 萬種潛在新晶體,其中包括 38 萬種有潛力驅動未來技術的穩定材料。而當時已知結構的無機晶體也僅有 291,382 種。GNoME 至今已展現了利用 AI 大規模開發新材料的潛力。目前在世界各地實驗室進行的獨立實驗已因此創建了 736 個此類新結構。

在同期《自然》雜誌上,與 Google 團隊合作的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LBNL) 的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中,報導 LBNL 無機粉末固態合成的自主實驗室 (Autonomous Laboratory ,A-Lab),使用計算、文獻中的歷史數據、機器學習 (ML) 和主動學習來規劃和解釋使用機器人進行的實驗的結果。透過梳理文獻中已發布的多種合成程序,A-Lab 可以評估每個目標與現有材料的相似性,提出試造新材料所需的成分和反應溫度。機械臂自動從原料架上選擇成分,在加熱爐中進行合成,利用鑑定工具分析產品。經過17 天的連續運行,A-Lab 從選出的預期穩定的58 個目標中製作出41 種新型化合物,其中包括各種氧化物和磷酸鹽。

這兩項發展,無疑的是讓新材料開發達到了一個新境界,讓人對 AI 推進的材料科技發展黃金時代充滿期待。

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分析不夠嚴謹,對是否真的發現新材料提出質疑,更多人認為在現階段,把 AI 視為分析數據的另一種方法,賦能而非替代人類,它才是最有用的。同時完善的自動合成實驗室目前非常昂貴,因此需要開發成本較低的選擇,同時仍保持其可靠性和可重複性,未來才可能成為主流工具。

最後是「科幻與 AI」,ChatGPT 的問世
,讓人深深感到目前我們已經生活在AI 助成的科幻時代。由於科技進步加速,科幻成真的時程大幅壓縮,以資訊產品來說,網際網路、搜尋引擎、智慧手機等都是在出現之前不久仍只存在科幻想像中; AI 的發展,讓電腦在西洋棋,甚至圍棋比賽中,打遍天下無敵手,文字翻譯、語音、影像辨識大大超越人類,機器人能跑、能跳、從事掃地、鋤草、烹飪等家事,思之都相當科幻;不到兩年前出世的生成式 AI ChatGPT 各項里程碑,讓人目不暇給,每個進程都可以說是發布以前的科幻,也就是科幻賦予 AI 想像,AI 讓科幻成真。

因此科幻與 AI是一共生進化的關係,科幻小說為 AI 革命奠定了基礎,預測了能夠思考、學習和決策的機器的前景和危險。從最早的機械思維到今天複雜的演算法,科幻小說塑造了技術願望,而 AI 的進步激發了新的故事,在創新和想像的無限循環中相互推動。

在AI 時代材料科技與 AI 息息相關,互為依托,應受到正視,以利用厚生

2024年9月9日 星期一

文化差異: 台灣聯大亞際文化學程迎新會

 文化差異: 台灣聯大亞際文化學程迎新會

亞際學程迎新會

迎新會 (GPT-4o 生成)

很高興來參加今天的亞際學程的迎新會,亞際學程是台灣聯大四個國際學程之一,歷年來辦得有聲有色,首先要歡迎並恭喜今年入學的新生。

台灣聯大由四個頂尖大學組成,成立於 2003年,是台灣第一個大學系統,目前四校有約三千三百名專任教師,六萬八千名學生,涵蓋幾乎所有學術領域
「整合、卓越、提升」為宗旨,力求達到「四校如一校」的目標,運作二十一年以來,有很顯著的績效,是大家可以好好運用的資源。

國際學程中,學生們會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交流,我們常說: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不見得很真確英國作家及詩人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最著名的一首詩可能是《東西方民謠》(The Ballad of East and West),第一句為「哦,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兩者永遠不會相遇」(Oh, 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雖然有各種解釋,他點出了各地的人,可能對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這是我們應該要注意到的。

在 1999年,兩位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KP Peng of UC Berkeley and Richard Nisbitt of U. Michigan) 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想研究東方與西方處理問題的方式有什麼不同? 他們提供一些描述人際衝突的情境給中國與美國的大學生,並詢問他們解決這些衝突的最佳方法。中國學生有 72%的人答案都傾向和解,他們會考慮兩方的主張;但美國學生中有 74%的人都指出其中一方有錯,所以他們會站在對的一方。

兩位學者解釋說,東亞的地理環境,讓大家必須一起耕作稻田,灌溉引水,農民必須與其他人共處,考慮共同利益。西方個人主義則剛好相反,源自狩獵時代。靠個人奮鬥以求生存。這是西方哲學的根基,也是對於個人的崇拜,讓西方接下來 2000年,一路經歷了啟蒙運動、個人主義、財產權與民主權利,而這有好也有壞。

結論是: 「中國農夫講中庸,遇上西方獵人非黑即白」。中國文化傾向於接受和調和矛盾,尋找
中庸之道,而西方文化則傾向於區分和極化矛盾,尋求哪一方是正確的。中國人在社會衝突中傾向於妥協,而美國人則在衝突中傾向於不妥協。面對矛盾信息時,中國人傾向於接受雙方的觀點,而美國人則傾向於選擇其中一方,並強化其原有的觀點。

2005年,Richard Nisbitt 進行了另一項實驗,他精心設計實驗內容,讓一群美國學生與一群中國學生看一組影像,每組影像只出現 3秒鐘,內容五花八門,有天上的飛機
森林裡的老虎路上的車輛等。最後發現,美國學生專注於焦點物件上如飛機、老虎和車子等。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那些物件上,幾乎沒有細看背景。

中國學生則花了比較久的時間,才專注在焦點物件上。而且一旦看見焦點物件後,他們的眼睛會繼續在影像周圍打轉。他們會看到沙子、看到陽光、看到山脈、看到雲朵、看到樹葉,所以如果老虎後面的地上有一條蛇,會是中國人而非美國人看到
,也代表中國學生比較會注意周遭環境

這兩個實驗都告訴我們,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對事物的看法可能很有差異,這不是是非對錯的問題,也不妨礙大家建立深厚的友誼,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合唱曲「歡樂頌」 (Ode to Joy) 中引德國詩人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詩句「所有人都成為兄弟」 (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 並非空言。事實上如政大李蔡彥校長在台聯大二十周年慶時說「四校如兄弟姐妹」,是我們應努力的方向,但前提是要能認識在不同文化中生長的人,可能對事務的看法不同
,才能促進良性互動

最後祝大家學習愉快,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