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一一四年台灣聯大亞際文化學程迎新茶會: 川普與AI

 一一四年台灣聯大亞際文化學程迎新茶會: 川普與AI

台灣聯大四個國際學程之一

川普與 AI (GPT-5 生成) 

很高興來參加今天的亞際學程的迎新會,亞際學程是台灣聯大四個國際學程之一,歷年來辦得有聲有色,首先要歡迎並恭喜今年入學的新生。

台灣聯大由四個頂尖大學組成,成立於 2003年,是台灣第一個大學系統,目前四校有約三千三百名專任教師,六萬八千名學生,涵蓋幾乎所有學術領域,以「整合、卓越、提升」為宗旨,力求達到「四校如一校」的目標,運作二十二年以來,有很顯著的績效,是大家可以好好運用的資源。

大家在學程中學習各有主題,但在學習期間生活,以及未來發展,可能都會受到兩大變數影響,一是美國前總統川普再度重返白宮,使全球政經局勢陷入新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正重塑產業、教育、軍事乃至政治生態。兩股力量交互作用,對世界的未來既帶來機會,也充滿挑戰。若無妥善因應,國際秩序可能走向更加分裂,甚至失序。

川普強調「美國優先」,推翻既有的多邊貿易協議,挑戰 WTO、北約等國際體系。他的政策使得世界經濟從合作走向碎片化,形成更多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他發起美中科技戰,限制晶片、高科技出口,強調供應鏈「去中國化」。這種脫鉤思維奠定了當前全球 AI、半導體供應鏈的分裂格局。他質疑跨大西洋盟友的價值,卻又與威權政體保持若即若離的互動,增加國際秩序的不穩定性。

另 一方面,AI 正在重塑產業,從金融、醫療到教育、軍事,全面滲透。這會加劇「技術領先國」與「追趕國」的落差,也放大了社會內部的不平等。AI 被視為繼核能、網路之後的戰略技術。美、中、歐等大國投入巨額資金,不僅是產業競爭,更是國家安全的較量。假新聞、深偽影像、戰爭自動化,都可能因 AI 加劇,威脅民主制度與社會信任。國際規範卻遲遲難以形成。

由於川普政策與 AI 迅猛發展同時來襲,川普重返執政,已放寬對大型科技公司的監管,鼓勵短期經濟利益,而忽略長期的倫理與安全風險。同時,他也可能利用 AI 在未來強化選舉操作,例如利用演算法推播與深偽技術影響輿論。同時在川普推動的「美中脫鉤」框架下,AI 技術可能出現「兩套標準」:美國與盟國一套,中國及「全球南方」另一套,進一步強化「科技鐵幕」。當主要大國在 AI 上對立而缺乏協調,國際規範難以建立,AI 的發展可能出現「無政府狀態」,增加風險。

在如此紛亂之世局中,每個國家情況不同,應對自然就有差異。像台灣這類科技關鍵但地緣風險高的國家,必須在「技術創新」與「安全依附」之間找到平衡。而在大學與教育方面,AI 不僅是工具,也會改變知識生產與教育體系,台灣的高教若能結合 AI 研究與產業應用,或可在裂變的世界找到定位。在社會韌性方面,面對 AI 可能帶來的假訊息與社會撕裂,民主社會更需要強化媒體素養與公民教育。

川普的政治風格與 AI 的技術力量,代表著兩種不同卻相互交織的顛覆力量。一者挑戰國際秩序,一者改變人類生活。若兩者疊加,世界將面臨更嚴峻的分裂與風險。但同時,若能在國際合作、倫理規範與教育創新上尋求突破,AI 也可能成為推動新秩序的契機。

川普與 AI 的故事提醒我們:歷史並非必然走向進步,進步需要制度與智慧的引導。只有透過跨國合作與社會韌性的建構,人類才能在這場雙重衝擊中,找到新的平衡點。

最後,祝大家在學程中,收穫滿滿,學習愉快。

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一一四年EMBA校友會大會: 珍貴的資產

一一四年EMBA校友會大會: 珍貴的資產

場面盛大溫馨 (尹秀蓮提供) 

年度盛事

善用 AI 與人共融 (張淑嫺提供) 

活動別開生面 (張淑嫺提供) 

共創美好未來 (張淑嫺提供) 

很高興參加今天的 EMBA 校友大會。這個月初,我在科管院新舊院長交接典禮時,也特別提到一個觀察:自從我卸任校長職務後,在清華超過十個學院中,與科管院互動最密切,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與 EMBA 學程的連結。不論是每年為新生介紹清華,或是參與各項多彩多姿活動,我都能深刻感受到 EMBA 在清華的重要角色。

清華自 1911 年創校,與民國同壽;清華 EMBA 則於 1999 年創立,2000 年隸屬科管院,在 2001年有第一屆畢業生,可謂與二十一 世紀同步。EMBA 不僅是企業經理人進修的平台,更是推動產業創新、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各位學員與校友不僅拓展知識、建立人脈,更將所學應用於企業轉型與社會貢獻,也豐富了大學的教學案例。更可貴的是,在事業有成之際,熱心回饋母校與社會,提升清華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創造與企業合作的契機。各位的努力,已是清華最寶貴的資產,值得我們給自己與在座校友熱烈的掌聲。

這裡我要特別提幾位持續在清華服務的校友,他們活躍於校園、默默奉獻:經營水漾、湖漾與湖韻餐廳的林宜輝秘書長,退聯會總幹事張淑嫺,關懷組組長孫海珍,活動組尹秀蓮,都不斷熱心為清華人服務,展現了 EMBA 校友的典範。我們也應給他們最誠摯的掌聲。

近年來,大家一定感受到 AI 帶來的衝擊。AI 已經成為企業生存與轉型的關鍵工具,這也正是 EMBA 課程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讓 AI 與數位轉型成為核心,強調數據素養與 AI 驅動的管理決策。

《哈佛商業評論》總主筆殷阿笛曾提醒,AI 不僅能自動化日常工作,更逐漸進入高階決策層面,幫助企業提出全新策略。但他也警告:如果領導者只談 AI 卻不親自使用,就很難帶動組織轉型。美國華頓商學院的莫里克教授亦強調:「讓 AI 進入職場,老闆必須帶頭使用。」領導者需要親身示範,建立誘因與制度,讓團隊敢於嘗試 AI,並在實驗中找到適合自身的應用方式。

換句話說,在 AI 時代,領導者的責任不僅是規劃願景,更要親自帶領組織嘗試 AI,擁抱未知、勇於實驗。這正是 EMBA 校友應展現的前瞻力與行動力。各位不只是企業管理的專業者,更是帶領 AI 與社會融合的先行者。

最後,祝大會圓滿成功。也祝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和樂,更能善用 AI 與人共融,在事業上大展鴻圖,為清華與社會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清華科管院院長交接: 多一分期許

清華科管院院長交接: 多一分期許

冠蓋雲集

優秀與卓越的分野

很榮幸受邀來參加科管院院長交接典禮。首先要恭喜哲群院長辛苦六年,在一片掌聲中,安全下莊。同時要祝賀心儀院長受到高度肯定,新接重任。

今天我到科管院來,算是輕車熟路,因為多年來我與科管院有許多的互動,這可追溯到科管院成立時,我正擔任工學院院長,因為台積館還只存在於規劃圖中,所以工學院有幸成為科管院房東多年。

在我擔任校長期間,記憶比較深刻的是,百年校慶時,早上在台積館參加TEN的活動,下午又來參加大門口高燦興先生的公共藝術「鹿」的揭幕典禮,記憶所及還有「經濟學會年會」、「科法所十周年慶」等活動。

近年來,也經常來科管院參加孫運璿講座
音樂會,以及吳興國、王正方講表演藝術等文藝活動,同時有緣多次為 EMBA 課程入學新生演講,也因此,每年都會參加 EMBA年會活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俞國華基金會」董事身分,參與贊助科管院「俞國華講座」三年,同時也以「中技社」工程教育委員身分,審議多次贊助科管院「創意課程」等,相當多元。

哲群院長六年任內,建樹有目共睹,我個人要特別感謝哲群為清華永續基金操盤,由十一年前五千萬元開始,一路壯大到超過四十億的規模,而材料系依附於校永續基金的次基金「雙百會永續基金」,今年剛好超過五千萬元水位,孳息收入約三百萬元,對清華或材料系發展,均有很大助益,貢獻極大,而哲群為最大功臣。同時也要恭喜哲群榮任校資長,可以繼續大展長才。

新任的心儀院長,學經歷均極為優異,又是科管院創院元老之一,相信未來一定能大展鴻圖,領導科管院更上層樓。剛才高校長提到卓越的院長須要非凡的能力,我可以幫心儀打氣的是,在我心目中,院長是清華最宜人的職位,它不像系主任須要處裡相關繁瑣的大小事,較有餘裕可專心推動合乎理念的重要事項,往往會有相當的成就感,我本身經驗是當年我擔任工學院院長時推動的許多工作,歷經二十年後仍在進行,讓人備感欣慰。

另一方面,擔任重要職務,掌握名器,也同時提供一個能見度較高平台,應把握機會發揮正面的影響力。由於心儀的法律背景,對照台灣的司法現況,讓人對新院長多一分期許。

台灣的司法在一般民眾的心目中信任度極低,現況可以風氣敗壞來形容。最近的顯例是,在找不到柯文哲具體犯法證據下,仍將其羈押在看守所已將近一年;上星期六才落幕的「大罷免」鬧劇,大家在各地街頭,都可看到顯眼的罷團看板,指控當地藍委「舔共、賣台」,這是何等嚴重的指控,但是檢調視而不見,再加上聯署過程,許多國民黨黨工與義工因「涉嫌造假」被約談、羈押、起訴,甚至因檢方威嚇導致聯署領銜人落跑,同時檢調對被具名檢舉有類似問題的罷團則輕輕放下,造成藍綠立委達到罷免門檻的31:0 「不光榮紀錄」幸好選民發揮智慧,不同意所有罷免案,司法本來應伸張公理正義,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反而助紂為虐,令人慨嘆。

寄望心儀院長本法律專業,站在院長高度在未來能領導科管院師生「言所當言,行所當行」,為社會表率,協助伸張公理正義,將是優秀與卓越的分野。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清華材料系系主任交接: 得 AI 者勝

清華材料系系主任交接: 得 AI 者勝

承先啟後

任重道遠

有聲有色

棒棒強棒

得 AI者勝 

繼往開來

時間過得真快,三年前柏宇主任接任時還歷歷在目,一晃眼已到交棒的時間。

三年來柏宇的辛苦大家都看得見,在清華教師 Line 群組中,常可看到不時有發生緊急事件的訊息,往往都要主任即時處理,尤其材料系是師生員工超過八百人的大系,對內對外,面對校方,事無大小,常須要系主任親自處裡,可謂繁重異常,兩年前,我研究室的學生因病住院,就承蒙柏宇關心,並親自趕去探望,因此我常比喻擔任系主任是服有期徒刑,今天柏宇安全下莊,可喜可賀。

另一方面,材料系這三年來,也在穩定中求進步,尤其在柏宇初任系主任時,就接下五十周年系慶的工作,辦得有聲有色,所以我們要高度肯定柏宇三年來的努力,在材料系欣欣向榮下交棒,說是勞苦功高毫不為過。

材料系很幸運的系主任是棒棒強棒,接棒的朱英豪教授, 有很亮麗的學經歷,同時願意在此時此刻,擔當重任。材料系不僅是台灣第一個材料系,從許多指標來看,多年來維持台灣材料學界龍頭地位,在教師研究上可謂得獎累累,傲視其他材料系所,在造就人才上,到去年為止,據教務處註冊組統計,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畢業生總計各為 3799、3381與 816人,遍佈國內外產學研界,多有很優異的表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十五年前清華為籌建「校友體育館」成立百人會,每位會員至少捐贈一百萬元,材料系系友在人數及捐贈金額上,都是全校第一;同時在2018年,材料系在百人會基礎上,成立「雙百會」籌募基金,大多數會員捐出第二個百萬元,以基金孳息支持母系招募優秀教師與學生,目前基金水位已超過五千萬元,去年孳息收入達288萬元,已發揮相當效果,充分顯示材料系系友的實力與對母系的向心力,是材料系珍貴的資產,並可深深引以為榮的。

展望未來,可能大家最要注意的是 AI 的認知與應用。我從大約八年前起,有緣協助科技智庫「中技社」辦理AI 研討工作,每年舉辦一個吸引三、四百人的大型研討會,同時每年召開幾個與研討會主題相關的座談會與工作會議,也辦過三場各兩整天的「國中教師培育營」,參訪了五個私立大學的「AI 展示中心」,並主辦了七屆「AI 創意競賽」,所以對AI 略有了解,也強烈感受到巨大衝擊。

在接觸 AI 之初,雖然對其強大能力印象深刻,總覺實際操作是由專家們高來高去,這種局面在約兩年半前,OpenAI 推出生成式 AI (GAI) ChatGPT 後完全改觀,也就是非專家可與 AI 直接對話,而 GAI憑著其背後支援的海量數據,以及神經網路演算法,衍生出許多應用,例如我最近應清華文物館之邀,做一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湯川秀樹與莊子的演講,它不但能夠提供相當夠水準的資料,還能幫忙製作簡報、繪圖等,讓人嘆為觀止,反應GAI 超高的能力。

在大學教育方面,隨著GAI 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好用,對大學教育的衝擊也會越來越大。對教師來說,舉凡課程大綱、教案、教材、備課、考試、出習題,GAI 都幫得上忙,如何讓 GAI 輔助教學做得好,發揮功能,是一大挑戰。對學生來說,AI工具可以是全時家教、學伴,協助資訊檢索和總結、互動探索、內容綜合,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特別重要。

同時 GAI 在許多科技領域研究上,都已經展現出不凡的能力,特別在材料科技方面,就已可看到許多實例; 總之 GAI 已從一問一答,演變成 AI 代理人,甚至已見自主研究的報導。以我自身體驗來說,AI 代理人 Manus可以在一句指令之下,幫我寫履歷表、架設個人網站,甚至撰寫研究報告,相當驚人。讓人強烈感受到,充分利用 AI 的人會比不利用,或少用 AI 的人站到大大有利的位置,而且兩者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另一方面,由於其未來性,也是材料系師生擁抱 AI 的一大誘因。

最近一則引人注目的相關報導,Meta,也就是臉書的母公司,在從 OpenAI 挖角戰中, 對一位二十四歲的關鍵 AI技術人員提供四年共兩億五千萬美元酬勞的條件,而多家大公司對 AI 領域投資是以千億美元計,可預見在劇烈的競爭下,AI 進步也會加速,如果說: 「得AI 者得天下」,可能太沉重,但說未來「得 AI 者勝」,應當並不誇張希望與大家共勉之。

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清華園兩岸四地大學論壇: 雙贏互利

清華園兩岸四地大學論壇: 雙贏互利

挑戰與機會

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在佛光山

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在新竹清華

甲所賓館 (原梅校長官邸)

第十八次相會

梅校長住過的丙所賓館

以文會友

很榮幸受邀來北京清華園參加「海峽兩岸暨港澳大學卓越論壇」,上次來到清華園還是約在六年前的 2019年,雖然中間受新冠疫情三年影響的阻隔,但不可諱言的是,兩岸清華的交流在近年來還是比以前生疏了許多。

2019 年我來清華園主要是拜望顧秉林前校長與參觀校史館。我與顧秉林前校長於2010-2012 年兩年間分別擔任新竹與北京清華的校長,在今年三月二十九日我們共同接受「清華校友會」邀請,參加在梁啟超先生家鄉廣東江門舉辦的「清華國學院成立百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細數起來,那是我與顧校長第十七次在兩岸各地的交流,可見以往兩岸清華走動是如何的頻繁。很高興後天會有機會再度拜會顧校長,這將是第十八次交流,盼望以後交流能屢創新高。

去年十二月,我有幸在新竹清華接待邱勇前校長率領的大陸高校師生團,並相伴敬謁梅園,當時我跟邱校長提起,以往舉辦了十幾屆的「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 已中斷了好幾年,非常可惜,我們應努力將其恢復。

「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辦理溯自 2005年,讓大陸及港澳頂尖大學與台灣的頂尖大學與老牌私立大學校長,有四五天機會,共聚一堂研討以及參訪,大家很快成為熟悉的老朋友,交流起來分外方便,例如新竹清華大學曾分別在北京清華、南京與浙江大學舉辦「新竹清華日」,都是先在「校長會議」中與各校校長迅速敲定的。

大家都知道交流的好處,能了解彼此的想法,累積善意,誠心合作,互補不足,更是互利雙贏。有二十幾年的時間,兩岸交流可謂暢通無阻,如兩岸清華,自 2001年開始,先是有「君政學者」學生交流,接著開始有規模地選送學生互相交流訪問,每年暑期各派 10名學生到對方學校實驗室進行專題研究,到 2006年上半年,則以交換生形式進行一學期研修,迅速擴增到 20名學期交換生的規模。

另一方面,從約 2009年開始,也開始碩士階段的共同培養計畫,並成立基金,來支持兩岸清華共同提出的研究計畫,激勵各院系與實驗室之間的實質合作,同時深化兩岸清華之學術合作關係。次年兩校簽署聯合培養雙碩士學位協議,這是臺灣第一所大學與中國大陸學校簽訂校級雙聯學位協議。多年來兩岸清華交流無礙,確實做到兩岸清華一家親。

這裡我要特別一提的是新竹清華沈君山前校長。他是兩岸交流的先行者,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投入尤深,他於 1990 年代初,提出兩岸分治之觀念,並三次與江澤民主席晤談,對於和緩兩岸,啟動交流很有貢獻。沈前校長的好友張作錦先生說:「至於兩岸間事,那更是他這三十幾年來全力以赴、生死以之的大事業,他奇蹟似的創造了「中華─台北」的奧會模式,使台灣能適度參加國際活動,不致窒息,他參與制訂《國家統一綱領》,並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治」、「一屋兩室,各持門匙」、「一個國家,兩個政府」等各種方案」,並曾以一句話概括其生平:「先生之道無他,為兩岸和解一以貫之耳!」沈前校長為兩岸找出制度性的和平共存之道的積極作為,令人懷念。

這次承蒙主辦單位安排於清華園內的甲所賓館住宿,尤其讓人感念的是甲所曾是梅校長官邸,而且我個人也在梅校長住過的新竹清華校長宿舍住了四年。今天恰逢七月七日,在 1939年梅校長發表的第一篇《抗戰期中之清華》中寫道: 「盧溝橋事變迄今已二十一個月矣。本校因地處平西,毗連宛平,當七七之夜敵人進攻盧溝橋,槍炮之聲,校內清晰可聞。」後來又寫到:「今日清華校園陷在敵騎之下。學校同仁,流離於西南邊隅,勉強工作,北返無期,偶一回思,心傷靡已。」「整個清華園,實質上已被破壞淨盡,令人痛心疾首。」讓人想到,最近發生在中東的戰事,弱國只有挨打與屈辱,而慶幸中國大陸已經強大到不畏強權侵略
,而能繼續謀求國家的發展進步

今天研討會主題為「變革時代的兩岸暨港澳發展與治理」。聚集兩岸四地大學領導和優秀學者探討新興科技和全球秩序變革對兩岸暨港澳發展與治理的挑戰與機遇,是很好的命題。目前是新興科技爆發期,也是全球秩序大變動的階段,挑戰固多,機遇也很富厚,相信兩岸四地同胞有足夠的智慧,在百年變局中,把握機遇,共創美好未來。

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

一一四年顯微鏡學會年會: 先得 AI 者勝

 一一四年顯微鏡學會年會: 先得 AI 者勝

顯微鏡學會年會

AI 與電鏡的交叉融合

教學研究與研究專業之家

很高興再度來參加顯微鏡學會年會。上次參加年會還是在三年前,當時我曾就台灣電子顯微鏡應用的發展懷舊一番,比喻現今與五十年前的舊時有如天壤之別,有幸看到後來發展迅速。

三年前在台灣大學參加年會,我曾說有回到家的感覺,今天在我四十幾年來的教學研究之家清華大學,參加更長時間的研究專業之家年會,也見到許多中生代的老朋友,倍感親切。

在去年底送走了最後一位博士畢業生,回想起來,指導的前後約一百一十位博士畢業生以及數不清的碩士生,沒有一位不是以電子顯微鏡為最主要的研究工具,雖然目前已關掉實驗室仍然不能忘情而持續關心電子顯微鏡的發展。

上星期參加我以前一位博士生指導的第一個博士生畢業口試,曾問他研究上與 AI 互動的情形,在 AI 時代,這是未來研究越來越須要面對的問題

不知大家有沒有估計過,世界上現在正在使用的電子顯微鏡有多少台;以往要自己查詢,千頭萬緒,現在 AI時代,可從問聊天機器人 ChatGPT 或 Deepseek 開始 :

GPT: 由於製造商和機構很少公佈準確的累積數量,因此很難獲得全球範圍內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TEM) 和掃描電子顯微鏡 (SEM) 使用數量的可靠數據。不過,一些行業報告和公司揭露的資訊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估算:

在長達約千字的分析後結論是:
SEM 的用途十分廣泛 -- 全球可能有五萬台 SEM 在運作。
TEM的使用較為有限而且昂貴 -- 全球大約只有一萬台。


其次是有關電子顯微鏡的展望: 
ChatGPT (節錄):
電子顯微鏡 (EM) 前景光明,在硬體、軟體和跨學科應用的推動下,其發展日新月異。以下是對其未來發展軌跡的全面概述:
1.技術進步
a.解析度改進,b.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c.時間分辨電磁法

2.生物與醫學應用
藥物設計、細胞結構、疾病研究

3.材料科學與奈米技術
缺陷、界面和奈米結構的原子分辨率成像使得在原子尺度上進行材料設計成為可能。
原位電子顯微鏡 (EM) 可以即時觀察運行條件下的電池材料、催化劑和半導體。
電子斷層掃描可以對複雜的奈米結構進行 3D 重建。

4.人工智慧與計算進步
人工智慧輔助影像分析:深度學習可自動執行粒子拾取、去雜訊、分類和重建。
與大數據平台的整合可以實現高通量結構研究。
模擬和建模越來越多地與電鏡數據相結合,以了解動態過程。

5.產業與科技融合
半導體產業使用電鏡來鑑定微晶片中的奈米級特徵和缺陷。
自動化電子顯微鏡正在部署在材料和生命科學的品質控制流程中。

6.更廣泛的可及性和民主化
基於雲端的遠端操作和數據處理平台正在將 EM 存取擴展到精英實驗室之外。

7.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結論
電子顯微鏡正邁入黃金時代,融合了量子、生物和數據科學。它的未來將深度跨學科發展,推動奈米技術、結構生物學和即時成像領域的前沿發展。我們期待電子顯微鏡變得更強大、更自動化,並成為基礎研究和應用創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Prompt: 人工智慧和電子顯微鏡
ChatGPT :
AI 與電鏡的交叉融合正在改變這一領域,它能夠提升成像品質、加速數據分析,並推動材料科學、生物學和奈米技術領域的新發現。以下是對兩者融合的結構化展望:

1.人工智慧驅動的影像處理
a.去雜訊和超分辨率,b.自動去除偽影

2.自動粒子和特徵檢測
a.冷凍電鏡,
可以實現自動粒子拾取,加速了3D 重建流程。
b.材料科學中的 SEM/TEM
機器學習模型自動偵測晶界、位錯、空隙和奈米顆粒。

3.結構預測與解釋
AI 有助於從電子斷層掃描中的 2D 切片重建 3D 模型。

4.現場和即時分析
AI 增強時間電子顯微鏡 (EM): AI可以幫助即時分析不斷變化的結構(例如相變、成核、催化)。
只有在發生關鍵事件時,AI 才會協助觸發資料擷取,從而節省儲存和處理。

5.儀器自動化
AI 被用於引導對焦、對準和樣本追踪,從而實現用於高通量研究的自動採集方式。

6.資料探勘與關聯分析
AI 可以實現:跨數千個 EM 資料集進行模式識別。
多模態關聯(例如,將電鏡與X射線、拉曼或螢光資料結合)。
提取複雜材料中的結構-性能關係。

7.挑戰與未來方向
挑戰 AI解決方案及研究方向

總結展望
AI影響領域
影像品質: 增強解析度、去雜訊、去除偽影
處理率: 自動採集和重建
解釋 : 粒子拾取、斷層掃描、結構擬合
即時洞察: 動態研究中的事件精準偵測
無障礙設施: 透過自動化和雲端工具實現民主化

是了解這些問題的開始,但不應照單全收,而應檢驗並判斷其正確性與周全性,再做進一步探討。總之,AI 已經大軍壓境,是兵家必爭之地,先得者勝,是大家應積極面對的。

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退聯會樂活講座: 清華園的歷史現場

退聯會樂活講座: 清華園的歷史現場

清愛的一起華

清華現場 (趙淑華攝)

第三次站台 (孫海珍攝)

清華園達人 (孫海珍攝)

以書會友 (趙淑華攝)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天的樂活講座
。今天的主講人是王俊秀教授。王教授在清華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僅因為他是資深教授,主要還是因為他是有名的點子王,創意十足,金句連連
每每引起大家注目
 

據我所知,歷年來由王教授發起的活動,而且引起話題的不只十項,我個人有幸參與的也有好幾項限於時間我且舉其中特別的兩三項為例首先讓我領教王教授的創意是在清華百周年慶時他主辦了名清華到清華大學的活動。清華意為水清木華是很美麗的名字所以也有很多人以清華為名,當天在成功湖畔聚會,有三四十位清華與會,熱鬧非常,每人胸前掛的大名牌,只有姓沒有名,非常有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清華園誕生的第一個嬰兒叫林清華外,台灣也出了好幾位名清華的名人,包括教育部次長法務部次長台大副校長以及一位名建築師等。各位同仁為晚輩取名時,不妨優先考慮

另外則是他邀請到唐獎得主,保育人類學家珍古德 (Jane Goddell) 訪問清華,並別開生面的安排她到新竹動物園,與本人和新竹市長一起體驗動物被關在牢籠裡的感覺以為動物保育發聲。再者清華學院成立時「先成為人,再成為公民,後成為士農工商」為宗旨,就是俊秀提出的

今天演講的主題是「清華園的歷史現場」。俊秀於 1987年到清華任教,與清華結緣,直到約兩年前退休。由於專業與興趣的關係,投入研究清華園前世今生多年,於前年退休前,交出具體成績單,出版清華園的歷史現場》一書,經歷多方查訪,仔細考證,旁徵博引,從社會學家角度,爬梳清華歷史現場,完成皇皇巨著,長達三十五萬字,彌足珍貴 

俊秀常與我切磋清華校史我很榮幸受邀為這本巨著寫序,也為新書發表站台兩次,可能今天要算第三次。這兩天我再度翻閱本書,仍覺興味盎然。尤其我從小在清華園的緊鄰光明新村長大書中所提到的地景名稱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譬如說,書寫我家地址是從「南赤土崎光明新村」開始,而書中開宗明義就說: 「先成為赤土崎人,再成為清華人,」赤土崎代表「赤土的崎嶇不平之地」

清華園內主要的三大歷史現場則為前段: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合成部福利地帶中段: 包括現在梅園以及運動場之新竹(水源地)高爾夫球場以及後段: 雞蛋面義塚區,最初則是鹿場,這也說明了在清華西北角面對的赤土崎公園,有一座楊英風先生的巨型雕塑「梅花鹿」的原因。這裡或可補充書中說現在西院附近曾是日軍防衛燃料廠的高射炮陣地,事實上在國民政府時期也有一度為高射炮單位進駐,原因則待考

再者則是原來在建美路上的「清華北院宿舍」,因其前身是「美軍顧問團宿舍」周圍有建中路、建美路以及建功路取名有「中美建功」含意。同時「美軍顧問團宿舍」規格是六十五坪的花園洋房周圍的國軍眷村則是分甲乙丙三種分別為十一、九、七坪大再比較待遇等差異之大令人回想當年台灣軍民的克難生活,恍如隔世

以上僅是本書涵蓋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一隅,我在不同場合稱本書是「寶書」、「傳世之作」並非過譽。今天王教授的演講精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