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清華園兩岸四地大學論壇: 雙贏互利交流

清華園兩岸四地大學論壇: 雙贏互利交流

挑戰與機會

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在佛光山

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在新竹清華

甲所賓館 (原梅校長官邸)

第十八次相會

梅校長住過的丙所賓館

以文會友

很榮幸受邀來北京清華園參加「海峽兩岸暨港澳大學卓越論壇」,上次來到清華園還是約在六年前的 2019年,雖然中間受新冠疫情三年影響的阻隔,但不可諱言的是,兩岸清華的交流在近年來還是比以前生疏了許多。

2019 年我來清華園主要是拜望顧秉林前校長與參觀校史館。我與顧秉林前校長於2010-2012 年兩年間分別擔任新竹與北京清華的校長,在今年三月二十九日我們共同接受「清華校友會」邀請,參加在梁啟超先生家鄉廣東江門舉辦的「清華國學院成立百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細數起來,那是我與顧校長第十七次在兩岸各地的交流,可見以往兩岸清華走動是如何的頻繁。很高興後天會有機會再度拜會顧校長,這將是第十八次交流,盼望以後交流能屢創新高。

去年十二月,我有幸在新竹清華接待邱勇前校長率領的大陸高校師生團,並相伴敬謁梅園,當時我跟邱校長提起,以往舉辦了十幾屆的「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 已中斷了好幾年,非常可惜,我們應努力將其恢復。

「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辦理溯自 2005年,讓大陸及港澳頂尖大學與台灣的頂尖大學與老牌私立大學校長,有四五天機會,共聚一堂研討以及參訪,大家很快成為熟悉的老朋友,交流起來分外方便,例如新竹清華大學曾分別在北京清華、南京與浙江大學舉辦「新竹清華日」,都是先在「校長會議」中與各校校長迅速敲定的。

大家都知道交流的好處,能了解彼此的想法,累積善意,誠心合作,互補不足,更是互利雙贏。有二十幾年的時間,兩岸交流可謂暢通無阻,如兩岸清華,自 2001年開始,先是有「君政學者」學生交流,接著開始有規模地選送學生互相交流訪問,每年暑期各派 10名學生到對方學校實驗室進行專題研究,到2006年上半年,則以交換生形式進行一學期研修,迅速擴增到 20名學期交換生的規模。

另一方面,從約 2009年開始,也開始碩士階段的共同培養計畫,並成立基金,來支持兩岸清華共同提出的研究計畫,激勵各院系與實驗室之間的實質合作,同時深化兩岸清華之學術合作關係。次年兩校簽署聯合培養雙碩士學位協議,這是臺灣第一所大學與中國大陸學校簽訂校級雙聯學位協議。多年來兩岸清華交流無礙,確實做到兩岸清華一家親。

這裡我要特別一提的是新竹清華沈君山前校長。他是兩岸交流的先行者,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投入尤深,他於 1990 年代初,提出兩岸分治之觀念,並三次與江澤民主席晤談,對於和緩兩岸,啟動交流很有貢獻。沈前校長的好友張作錦先生說:「至於兩岸間事,那更是他這三十幾年來全力以赴、生死以之的大事業,他奇蹟似的創造了「中華─台北」的奧會模式,使台灣能適度參加國際活動,不致窒息,他參與制訂《國家統一綱領》,並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治」、「一屋兩室,各持門匙」、「一個國家,兩個政府」等各種方案」,並曾以一句話概括其生平:「先生之道無他,為兩岸和解一以貫之耳!」沈前校長為兩岸找出制度性的和平共存之道的積極作為,令人懷念。

這次承蒙主辦單位安排於清華園內的甲所賓館住宿,特別讓人感念的是甲所曾是原梅校長官邸,尤其是我個人也在梅校長住過的新竹清華校長宿舍住了四年。今天恰逢七月七日,在 1939年梅校長發表的第一篇《抗戰期中之清華》中寫道: 「盧溝橋事變迄今已二十一個月矣。本校因地處平西,毗連宛平,當七七之夜敵人進攻盧溝橋,槍炮之聲,校內清晰可聞。」後來又寫到:「今日清華校園陷在敵騎之下。學校同仁,流離於西南邊隅,勉強工作,北返無期,偶一回思,心傷靡已。」「整個清華園,實質上已被破壞淨盡,令人痛心疾首。」讓人想到,最近發生在中東的戰事,弱國只有挨打與屈辱,而慶幸中國大陸已經強大到不畏強權侵略
,而能繼續謀求國家的發展進步

今天研討會主題為「變革時代的兩岸暨港澳發展與治理」。聚集兩岸四地大學領導和優秀學者探討新興科技和全球秩序變革對兩岸暨港澳發展與治理的挑戰與機遇,是很好的命題。目前是新興科技爆發期,也是全球秩序大變動的階段,挑戰固多,機遇也很富厚,相信兩岸四地同胞有足夠的智慧,在百年變局中,把握機遇,共創美好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