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所知,歷年來由王教授發起的活動,而且引起話題的不只十項,我個人有幸參與的也有好幾項,限於時間,我且舉其中特別的兩、三項為例;首先讓我領教王教授的創意是在清華百周年慶時,他主辦了「名清華到清華大學」的活動。清華意為水清木華,是很美麗的名字,所以也有很多人以清華為名,當天在成功湖畔聚會,有三、四十位清華與會,熱鬧非常,每人胸前掛的大名牌,只有姓沒有名,非常有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清華園誕生的第一個嬰兒叫林清華外,台灣也出了好幾位名清華的名人,包括教育部次長、法務部次長、台大副校長以及一位名建築師等。各位同仁為晚輩取名時,不妨優先考慮。
另外則是他邀請到唐獎得主,保育人類學家珍古德 (Jane Goddell) 訪問清華,並別開生面的安排她到新竹動物園,與本人和新竹市長一起體驗動物被關在牢籠裡的感覺,以為動物保育發聲。再者,清華學院成立時,以「先成為人,再成為公民,後成為士農工商」為宗旨,就是俊秀提出的。
今天演講的主題是「清華園的歷史現場」。俊秀於 1987年到清華任教,與清華結緣,直到約兩年前退休。由於專業與興趣的關係,投入研究清華園前世今生多年,於前年退休前,交出具體成績單,出版《清華園的歷史現場》一書,經歷多方查訪,仔細考證,旁徵博引,從社會學家角度,爬梳清華歷史現場,完成皇皇巨著,長達三十五萬字,彌足珍貴。
俊秀常與我切磋清華校史,我很榮幸受邀為這本巨著寫序,也為新書發表站台兩次,可能今天要算第三次。這兩天我再度翻閱本書,仍覺興味盎然。尤其我從小在清華園的緊鄰光明新村長大,書中所提到的地景名稱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譬如說,書寫我家地址是從「南赤土崎光明新村」開始,而書中開宗明義就說: 「先成為赤土崎人,再成為清華人,」赤土崎代表「赤土的崎嶇不平之地」。
清華園內主要的三大歷史現場則為前段: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合成部福利地帶,中段: 包括現在梅園以及運動場之新竹(水源地)高爾夫球場以及後段: 雞蛋面義塚區,最初則是鹿場,這也說明了在清華西北角面對的赤土崎公園,有一座楊英風先生的巨型雕塑「梅花鹿」的原因。這裡或可補充書中說現在西院附近曾是日軍防衛燃料廠的高射炮陣地,事實上在國民政府時期也有一度為高射炮單位進駐,原因則待考。
再者則是原來在建美路上的「清華北院宿舍」,因其前身是「美軍顧問團宿舍」,周圍有建中路、建美路以及建功路,取名有「中美建功」含意。同時「美軍顧問團宿舍」規格是六十五坪的花園洋房,周圍的國軍眷村則是分甲乙丙三種,分別為十一、九、七坪大,再比較待遇等,差異之大,令人回想當年台灣軍民的克難生活,恍如隔世。
以上僅是本書涵蓋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一隅,我在不同場合稱本書是「寶書」、「傳世之作」,並非過譽。今天王教授的演講,精彩可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